查看原文
其他

县中,乡土上的期待 | 新刊推荐

《教育家》编辑部 光明社教育家 2022-09-27



新刊推荐



《教育家》9月第4期如约而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县域高中建设。县中发展,事关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布局,事关教育公平,事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共同富裕。本期“特别策划”邀请多位省教育厅厅长谈谈县域高中的发展和实践。

人工智能发展至今一甲子有余,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科技发展的代表之一,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本期“封面人物”,我们采访了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孙茂松,谈谈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创新人才。


本期“智见”,倪闽景、杨斌为您提供“智见”。


本期“寻找乡村大先生”为你带来乡村教师王宣玲和李大孟的故事。


五育中,当前的教育短板在哪里?如何才能扭转五育失衡的现状?如何实现“五育融合”育人效应的最大化?“五育并举”对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本期“校长论坛”,我们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围绕“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主题,共同探讨学校五育发展新方向。


......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教育家》杂志!


本期目录


县中,乡土上的期待
特别策划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是连接、打通城与乡的关键区域节点;县域普通高中是城乡教育的纽带,对县域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县中兴,则县域教育兴;县中强,则全县民心安。”要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审视县域普通高中教育。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和制度环境不断变化,更加呼唤县中教育生态良性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县域高中建设。县中发展,事关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布局,事关教育公平,事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共同富裕。稳定县中、支持县中、提高县中的教育质量,必须确立县中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县中,深深根植于乡土社会,是地域文化传承之所和乡愁的根系之在。县中振兴,寄托着乡土的深情,寄托着全县人民的期待,也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

本期专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党支部书记、司长吕玉刚,河北省、辽宁省、浙江省、江西省、山东省5省的教育厅厅长撰文谈县域高中建设。


全面加强县中建设,着力破解县中发展困境,整体提升县中办学水平,对于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带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加强县中建设,要在补齐办学条件短板上下功夫,要在规范招生管理工作上下功夫,要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要在提高县中教育质量上下功夫。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党支部书记、司长吕玉刚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衡量区域教育教学发展水平的一把最有效的‘尺子’。县域普通高中只有把教学质量搞上去,才能更好满足广大农村学生对接受更好教育的美好期盼,真正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

——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河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勇

县中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寄托着广大农村学生对接受更好教育的美好期盼,正所谓‘县中兴,则教育兴;县中强,则民心安’。

——中共辽宁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辽宁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冯守权


让孩子就近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为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是每一个浙江老百姓朴实而又真切的愿望,也是浙江县中从‘生源流失、特色缺失’的困境中突围的方向。

——浙江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厅长

陈根芳


县域高中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域教育的‘核心高地’,在全省社会经济进步发展,尤其是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江西省教育厅厅长郭杰忠


如何保持高中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创造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更广阔的空间,极大地考验教育决策部门的能力和智慧。

——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


孙茂松:培养真正对国家社会堪大用的人才
封面人物




人工智能发展至今一甲子有余,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科技发展的代表之一,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势头正盛,但达到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尚在起步阶段。人才是人工智能发展所需的战略资源,关于人工智能与创新人才培养,我们采访了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孙茂松。孙茂松长期从事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以及社会人文计算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同时,他致力于培养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基础理论突破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科学领域顶尖人才培养的短板亟待补齐。”孙茂松说。


采访中,孙茂松始终以审慎的态度与我们探讨。他对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思考,理性严谨又饱含人文情怀。在通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道路上,困难和挑战不可避免。“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一代又一代执着的科研工作者接续,将人工智能发展的波澜推向更高。



教室的样子
智见


  • 倪闽景:最好的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去劳动

    劳动教育为什么在实践层面这么难破局?主要原因是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位。劳动创造了人存在的价值,也是每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每个人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能有质量地实现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社会和家庭做贡献,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

    劳动教育如何真正能够实现突破?我认为,最好的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去劳动。
    ……

  • 杨斌:教室的样子

    说起教室的样子,大家脑海里浮现出的画面往往是讲台、黑板、整齐排列的桌椅,现在还常有投影、幕布。新学校或者学校新建教学楼在基础设施方面,硬件条件往往会得到改善,但是教室的样子依然相对传统,而我认为,改善基础上,还要有改变。因为,教室的样子,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的布局问题,而可能关乎教育理念、教学法,甚至可以说是学习理论在空间、实体上的折射,虚(育人的哲学)在这里深刻地影响着实(教室的样子)。

    看似是桌椅摆放之类的细节,蕴含的却是育人的理念。而“用心”的理念浸润身在其中的师生,共同成就了教室美好的样子。
    ……


王宣玲:一草一木皆是课程
寻找“乡村大先生”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看到这句话大家能想到什么?”生物课上,王宣玲发问,大家哄笑着,课堂气氛热烈起来,“这说明了植物的向光性。”她轻轻将话题一引。“谁能讲讲‘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回时,绿水人家绕’中的生物学现象?”大家纷纷摇头,“被子植物一般先开花后结果,当‘花褪残红’时,果实刚开始发育,这属于有性繁殖。”王宣玲别具一格的课堂打开方式总是让大家眼前一亮。大家都说,王老师有一把“刷子”,总是能将乏味枯燥的课讲得灵动活泼。她说,生物是研究生命的,生物课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多留一份心,一草一木皆是课程。生活中,王宣玲质朴沉静,不善言辞,而一旦站上讲台,立马容光焕发、神采飞扬。从青春年华到鬓生白发,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高陵镇初级中学的课堂上,王宣玲一站就是36年。



李大孟:教育就是围着孩子打转转
寻找“乡村大先生”



在山东省北部辽阔的平原上,一片片盐池星罗棋布,好像一面面沉睡在大地上的镜子,映照着白云苍狗。在这里,岁月的流逝似乎变得缓慢而悠长,只有远方一座座风力发电机在空旷苍茫的天际下徐徐转动。


这里被当地人们称为“北大洼”,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卧铺小学就坐落在着这片偏僻的“北大洼”中。每天晨光熹微,副校长李大孟就早早起了床,一番简单的洗漱和早餐后,在微凉的空气中沿着校园的路溜达一圈。不一会儿,一辆辆校车就会满载欢声笑语来到学校:一张张稚气的笑脸,一双双清澈的眼睛,一声声清脆的问候,打破了校园的宁静,这是李大孟一天中幸福时光的开始。


深耕教育 打造育人生态圈
校长论坛



教育学者李政涛曾表示,通往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多种多样,其中“五育融合”是当前及未来基础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

 

五育中,当前的教育短板在哪里?如何才能扭转五育失衡的现状?如何实现“五育融合”育人效应的最大化?“五育并举”对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中小学校长,围绕“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主题,共同探讨学校五育发展新方向。




……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教育家》






相关推荐:

当儿童遇见社区:想说爱你不容易 | 新刊推荐
“双减”之下,学校如何构建育人新格局 | 新刊推荐
落实“双减”,教师评价“指挥棒”怎么变?| 新刊推荐
十问职业教育!| 新刊推荐
“啃小族”惊现!媒介消费正在透支童年| 新刊推荐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这份通知,转给园长!

助推学校品牌推广、内涵提升,助力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尽在这个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