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钱太多了还是太少了?得看肉在不在锅里

Jason不跪 新西兰漫游记 2023-09-13



这两天没更文章,因为在做新的一期视频——

(bilibili、YouTube、小红书已同时上线)

自己很满意,内容其次,主要是因为DIY了很多“梗图”——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嚒……

最近一周人民币汇率继续受外部和基本面的影响,累跌了1.16%——

花街不少基金经理都在“空”对中资产的持仓,最近刷X时明显感觉类似情绪的发帖“密集度”高,让人联想金融的“拖沟”。(可能和这两年不少内部金融大佬被定点清算-少了内应?

“金融最怕挤兑”,所以政策端也明显加强了“安全意识”(比如减持就是变相挤兑的一种)。

这里面有一个宏/微观的量差——上次说新生儿补贴3000元,微观觉得太少,宏观又觉得太多(因为一年要8万亿+支出);

另一个是居民部门到底有没有钱。如果从宏观总量来看,到7月末已经132万亿存款了,但对于很多微观具体个人来说,收入和储蓄在这3年一直不太理想——

所以有人在知乎上问为什么宏观不愿意直升机撒钱,我觉得要分两层,表面那层,是大家所说的,“发了也不一定用”。(我在新视频里解释了,这是因为保障支出比例太低的缘故,人们缺乏安全感,克制自己的消费)

再深一层,是宏观明白,在分配结构未动的情况下,撒钱下去,利润/财富在往上走、成本在往下走,撒钱变成定点,最终将生出新的隐患,什么隐患?

M2的挤兑。

澳新加等移民国的新闻里,不断出现华人买家抄底的“款爷”,而一度沉寂的香港保险市场,今年从大陆进来的资金量也超过了往年同期——

(南华早报)

所以机构说3万亿外储是安全线,我觉得2015年涨价去库存之后,就要打个问号。

虽然银行的内保外贷业务被收紧了,但从广义来看,房地产膨胀的信用货币+每年的资本外流,不就是宏观的内保外贷吗?(内部举债、外部转移)

这也是另一条逻辑,一旦隐性资本流出的管道被“收拾”清楚,那么也意味着宏观可以“忍受”幅度更大的资产价格下跌,因为——

肉还在锅里。

同时也意味着各行业的“倒查”,会不断升级。

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现在都是“全方面的博弈”。

并且这个博弈不会在短期结束。

也不仅仅是外部。

至于资本市场,机构一直在“快充”和“慢充”间横跳,“快充”是伤“电池”的,股价还没有明显缓和迹象,一些机构已经想着怎么搞“股权财政”了。

这不就是大号的“恒大”吗?

借资本市场化债,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要做好股民保护措施不伤及信心的同时,让资本市场纠正企业的经营扭曲。

而不是,上一月拉高股价吸引筹码,下一月套现化债。

牛慢一点好,肉食者才快。

最后我也希望最近各种“房地产小作文”的“利好”叙事快点落地,这是最后一块遮羞布,让我们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


如果现有房价降一半,但是要收 2%的房产税,有多少人会同意?

知乎:经济热点十答


欢迎加入星球(超百本有意思+不能买到的书;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背后逻辑)

最终建立自己的魔镜体系

每天不到1块2-扫下图二维码

加入星球如有技术问题,参考下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