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饭前烫碗筷吗?这种广东人的谜之风俗,真的有用吗?
如果和广东人一起吃过饭,你一定会发现这样的规律:他们坐稳后,第一件事不是拿菜单点菜,而是用热茶水冲洗碗筷——这种行为在粤语里叫「láng」碗,而冲洗过碗筷的水会统一倒入一个大的公用茶水碗里,这个专门用来盛洗碗水的大碗叫做「水盅」。这些年,烫碗筷的做法也慢慢传到了一些其他的南方省市,然而狂丸作为北方人,一开始对此真的很懵。
来源:宇宙好味博物馆
要知道,广东人烫碗筷,并不只是随便应付一下而已,他们可是有一套完整的流程。首先向杯中倒入茶水,用筷子迅速搅动,然后迅速换成汤勺,上下来回10下左右。而后趁着水温还未降低,将茶水倒入碗中,再把茶杯杯口在碗中转动,10下以上为最佳。最后,将碗端起,趁着余温,同样转动着碗口使茶水均匀流过碗口之后倒入水盅。这么一套复杂工序过后,「lǒng」碗才算大功告成。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广东人如此热衷于烫碗筷?他们的回答是,热茶可以给碗筷杀菌,而且这种做法是长辈们传下来的,已经成为习惯了。
emmm,餐馆里的碗筷确实无法保证卫生,但用热茶水冲洗到底能不能有效杀死细菌呢?
针对这个问题,安徽卫视的一档节目 「谣言终结者」在2015年曾做过一次实验,他们特意从某餐馆取来餐具当作样品送到食品安全检测消费者体验中心处进行检测,检测员先用ATP荧光检测仪拭子对样品最容易受到污染的部位进行取样,取样完毕后放入检测仪中进行数据分析。
经过检测分析,餐具表面细菌数值为41RLU。RLU是相对光单位,用来表示ATP浓度的高低,借以表示微生物含量,数值越高,意味着样品越不干净。
随后,专家用100度开水对样品进行淋烫,再用拭子对样品同样部位取样。结果显示,被100度开水淋烫后,餐具表面细菌数值为40RLU。
经过对比发现,餐具被开水淋烫后,细菌数值下降才不到3%,效果非常微弱。这样看来,想通过用热茶淋烫餐具来消毒杀菌,更多的是自我安慰作用。
专家表示,高温消毒要真正达到效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温度,另一个是时间。引起肠胃道疾病的细菌多数要经过100度高温作用3分钟以上,才可以杀死一部分细菌和微生物。
如果水温是80度,则需要加热10分钟后细菌才能死亡。如果水温只有60度,那么即使加热30分钟后,这些细菌仍可存活。而一般餐厅为了避免烫伤,提供的热水仅有80度左右,这些水倒在凉的餐具里,温度还会降至更低。另外,某些细菌对高温有更强的抵抗力。因此,吃饭前用开水烫碗,因为作用温度和作用时间不足,效果着实有限,并不能保证杀死大多数致病性微生物。这样看来,饭前烫碗筷这事儿可能真的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而已。
既然没办法消灭细菌,那到底是什么让广东人对这事儿抱有一种迷之执念?狂丸认为,原因可能有如下几条。
首先,广东人爱喝茶,但泡茶时第一遍茶水一般会倒掉不喝,这一道工序叫洗茶。而以前的广东人就顺势把这第一道茶用来冲洗茶具,在早茶文化盛行的广东,点心上桌前的第一遍茶水,自然就用来洗餐具了。
再来,头道茶水即使不能消灭细菌,多少也能冲冲表面灰尘和残留的洗涤剂。如今外面餐馆里的碗筷一般分两种,一种是餐厅的自家碗筷,这种碗筷都由饭店后厨清洗,或者用洗碗机清洗。餐具在台面上放久了难免有灰尘飘落,所以热茶水还是可以冲掉一些灰尘和残留洗涤剂的。
还有一种是有塑胶封好的碗碟,虽然表面会印有高温消毒的字样,但不可否认,有些餐具打开塑封后,触摸表面依然会感觉油腻腻的,像是没有冲洗干净。当然,也不乏自信的商家,这求生欲真的很强了: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广东虫子实在太多,尤其是蟑螂可以骑脸输出,说不好哪个餐具就被爬过,烫一下,总归心里好受一点.....
而且,烫碗筷作为一种广东人世代流传下来的习惯,多少承担了一部分礼仪和社交的作用。落座后,晚辈帮长辈烫碗筷,先到的人替晚到的朋友烫,这些行为不仅拉近了大家的距离,更逐渐变成广东人饮食文化中的一部分、一种情怀。就像日本人吃饭前的那一句「我开动啦」,重要的是仪式感。毕竟,真正的消毒交给免疫系统,心里的消毒就交给这杯热茶吧。
流鼻血要仰着头?鱼刺卡喉要喝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