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而理性的奉献者
写在前面:
教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为什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往往不被看作“专业人员”?为什么教师最容易被道德绑架?如果“国家大计教育为本”真的成为了人人认可的常识,教师却成为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教师职业成为“高危职业”,这是不是一个天大的冷幽默?
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是《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今日教育》刊发时改为《教师,专业而理性的奉献者》。的确,改后的题目,更“理性”!感谢编辑老师们!
教师,专业而理性的奉献者
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上岗是需要拿到教师资格证的,这是常识。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教师是“专业”人员,这些人有的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有的是家长,有的是媒体人,甚至还有的是教师自己。经常看到“教育需要多一点情怀”这类的“鸡汤文”,“教育是情怀的事业”这样的判断或观点。这样的判断或观点没有错,就如同“警察需要多一点情怀”“邮递员是情怀的事业”一样正确。但显然,警察工作也好,邮递员工作也好,与教育不是一回事,他们还有各自特有的专业特征,是“专业”的不同决定了工作内容、形式、方法、价值等的不同。
经常有新入职的教师困扰于如何与家长沟通,尤其是遇到家长的质疑和诘难时,不知所措。也常常读到工作有年的“骨干教师”撰写的案例,不是被“特殊学生”所累,就是被领导或家长的“误解”所困。这些新老教师的故事中,满满是教育情怀,唯独找不到基于专业的反思,更难觅专业的自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教师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属于专业技术人员。这当然有部分是由于教师入职条件宽松造成,很多地区非师范类毕业生,只要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就可以应聘教师职位。更不容乐观的现状是,即使是师范类毕业生,也很少有足够的专业认知和自觉——非师范类毕业生也就可想而知了。教师入职前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专业人员,入职后也很少有积极的专业认同意识。无论是教师进修学校还是教师自己任职的学校,新教师培训或者所谓的教师继续教育,往往所做的都是仅限于课堂教学的实操性指导,流于片面,流于形式,很难帮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建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更无法帮助教师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盲目的“成绩至上”观,使得很多教师以为让学生考出卷面上的好成绩,就是专业上的精进;又有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奉献精神”,让一些教师相信只要拥有“献身教育事业”的情怀,也就问心无愧。如此等等,许多教师缺乏专业自觉和起码的专业素养,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从制度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和工作人员都没有将教师当成专业人员看待。对待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像教师这样致力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专业人员,作为“公仆”的教育行政官员理应对其尊重有加,精心细致地为其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可是,现实中的“公仆”们大都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无论是到学校“检查指导”,还是在会议室里布置工作,摆出的都是居高临下的姿态。教师自己缺乏专业和地位的自信,遇上这样的行政管理生态,面对官员自然更加猥琐。君不见,一些学校面临督查评比,如临大敌,战战兢兢,全体动员,加班夜战;或者接到领导要来视察的通知,更新橱窗,大扫除,布置教室……忙得不亦乐乎。事实上,这些道道,这些形式主义,从一线教师到教育行政官员,都是心知肚明的,大家心照不宣地摆正经装糊涂而已。也有强说这是讲究礼仪的待客之道,或者利益关切,形式使然,倒不如老老实实承认这种奴性心态已经根深蒂固——这样的管理者,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育生态,能培养出怎样的未来公民,着实令人揪心!一些制度,看似是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实际却造成了对教师职业的伤害。例如“免费师范生”制度,表面看来是鼓励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究其根底,是因为优秀的学生都不愿意选择师范类院校。最终的结果就是那些成绩和能力一般的学生进了师范院校。制度并没有考虑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报考师范院校。如果真正意识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重要性,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对师范生实行严进严出的措施。当然,这就需要政府拿出切实行动来,使教师职业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这也是为国家民族未来计的应然之举。
再次,是普遍性的社会认知没有将教师当成专业技术人员看待。社会忽视教师的专业身份,是有历史积淀的,当年的“臭老九”之美誉就足以证明。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人们越来越认可“知识改变命运”,读书要择校,孩子分班要“择师”,但“尊师”不过停留在口号上而已。社会认知里,教师往往不被看做专业人员,以至于各色人等都能信心满满地说出这样的话来:“当老师有什么难的?小学老师,谁都能当的!”教师在社会语境里不被当作专业技术人员,最直接地反映在家长对教师的认知和态度上。当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或者教师指出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时,很多家长第一选择是质疑教师的判断和做法,而不是心平气和地与教师一起细致分析探讨孩子的情况,尤其是当他们面对的是年轻教师的时候。一些家长只要孩子成绩不理想,就认为教师不称职;或者只要孩子成绩突出,教师如果指出孩子成长上存在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就觉得教师多事;通过网络看多了各种“先进”教育理念,就觉得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比教师更胜一筹……更普遍的现象是,家长因为不能正确认识教师的专业身份,常常在行动上表现出对教师的不尊重,从而直接影响到孩子也从小打心眼里不尊重教师。
无论社会眼光目前如何看待教师职业,教师自己还是要先练好内功,“打铁总需自身硬”,练好了内功,拥有了扎实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深厚的专业素养,才能拥有自信,才能赢得身为专业人员的尊严。
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首先表现在引领学生生命成长,也就是“育人”上,其次才是“教书”上。“育人”是专业技能。教师要能胜任育人工作,得懂得人的一般成长规律,懂得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懂得分析研究具体学生成长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样是认为同学总是欺负自己的孩子,即使在同伴关系中表面的遭遇是相似的,具体情况可能相距甚远。有的是真的被同学欺负了,有的可能将同伴间善意的嬉闹看成了对自己的“攻击”,有的是心里一直缺乏安全感导致的过度敏感,还有的不过是想用这种投诉求关注而已……从原因上区别,有的是教师教育引导的缺失,有的是家庭教育的偏差,还有的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问题。教师如果不能综合各种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就不能“对症下药”,切实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实现成长,当然就不敢声称自己是“专业人员”了。专业人员,发现问题要有专业的眼光,对待问题要有专业的态度,解决问题要有专业的方法和策略。教师遇上学生问题,只会甩包袱或简单粗暴地蛮干,比如面对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以“为了学生好”的名义用野蛮的手段销毁手机,肯定与“专业”沾不上边了——何止是不专业,而且是法盲。
在“教书”上,身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就要拥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厚实的学科素养,要懂得学习的一般规律,要教而得法。同样面对一道学科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帮助孩子找到最终的正确答案,但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帮助应该是不一样的。家长教会孩子乘法,可能仅仅是陪着孩子一块儿背诵乘法口诀,教师却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操作弄明白算理;同样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家长可能只会和孩子一起了解故事内容,教师却要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故事何以如此精彩,还要运用文本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身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不仅能运用现成的资源实施课程,还能够创造性地建构自己的教室课程;他们对课程和课堂的理解,是立体的,是指向学生知识、能力、思维、态度等多方面整体发展的;他们不仅能设计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活动,还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化指导……
对于教师而言,“教书”和“育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专业技术”,很多时候,“教书”和“育人”是同一件事。教师要建立专业自信,拥有专业尊严,就要积极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身为教师,是一日不可不读书的。不仅要读专业书,还要读各类非专业的书,只有教师视野宽广了,“专业”才不会狭隘,才会拥有整体的思维方式,才会将专业与世界的方方面面建立起联系,才会关注学生成长的多方面需求。“学而不思则罔”,教师的读书必须与反思和研究相结合,才能转化为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不做研究的教师,是不专业的教师,也就算不上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教师要研究学科教学,更要研究学生,研究儿童。目前,在一线教师群体中,自觉的儿童或者说学生研究是十分缺失的。教师要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作为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和陪伴者的角色,意识到和家长沟通、合作也属于自己的专业范畴。要在引领和陪伴学生成长、与家长沟通合作上建立专业自信,教师就要熟稔人成长的一般身心规律,懂得有关儿童成长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掌握足够的成长分析工具和促进成长的理论知识、实践方法;要懂得基本的成人心理学知识,尤其是要主动结合社会实际深入研究不同类型家长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同时要在与家长沟通的实践中分析成败原因,积极主动地积累经验;还要主动了解社会,了解身边具体环境中人们的心态和特点,了解他们的教育需求和对孩子教育的期望、态度,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看来,教师不仅应该是专业技术人员,而且这专业技术还很不一般。这很不一般的专业技术扎实深厚了,专业自信和专业尊严自然就有了强大的气场。
有了“专业”的认同,再来说说“情怀”。“情怀”直接对应的是职业道德。“一种职业道德,与一个人更远大的志向有关,与他的人格有关,与他最深层的价值有关,与他想奉献给这个世界的才智有关。”(大卫·W·奥尔《大地在心》)靠扎实的专业能力,人们可以挣钱,可以维持“一种生活方式”;但仅靠专业能力去工作,就很难拥有“职业道德”,很容易成为“职业野心家”,尤其是教师职业,如果不强调教师职业的意义,就不可能有促进人更好发展的奉献。其他需要专业技术的职业,可能直接服务和负责的对象是事或物,教师职业直接服务和负责的对象是人,是人的成长和发展。从这一点出发,说“教育是情怀的事业”,具体应该如何理解呢?教师在学科教学和育人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情怀得以落实的基础,没有专业能力,情怀就是空中楼阁。这就像“亚圣”孟子声称“什一制”是尧舜之道,却无力解释“什一制”的合理性和如何操作一样,身为教师的你声称自己要为“教好书育好人”奉献青春和智慧,却不知道凭什么怎样去“教好书育好人”,这样的情怀,不要也罢!有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不断探索把知识能力转化为“教好书育好人”的行动,这是“情怀”上升的第一个台阶。在行动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发现自己能力、方法、策略、态度等方面的不足,马上加强学习,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这是“情怀”上升的第二个台阶。为了促使更多的教师切实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更好地发展,把自己教书育人的经验、教训、成果无私地分享出来,“情怀”又上升了一级阶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快乐和幸福,能自自然然地把这份快乐和幸福转换为新的动力,致力于教好书育好人的事业,那么,“情怀”就接近修炼圆满了。
心怀学生的生命成长,热爱但不盲目,做专业而理性的奉献者,“情怀”与“专业”融为一体,才能形成教育者必需的核心素养,具有这样的核心素养的教师,才能成为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教师能不断地自主成长,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就能焕发出强大的专业气场,就能成为站得直的“专业”人员。然后,“情怀的事业”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感谢您的关注、阅读和转发!
部编版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系列文章还会继续,敬请关注。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