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设特定学习境遇,精准聚焦读写目标——我们这样学习《桂林山水》

李竹平 我在小学教语文 2021-10-30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师:这两天时间里,大家通读了十篇描写或介绍全国各地自然景观的文章,还从地图上了解了这些景观在什么地方。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

师:不要打开文章,直接给出答案。请问,《趵突泉的欣赏》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这,这……不知道。

师:《可爱的草塘》有几个自然段?

生:不知道。

师:《七月的天山》呢?

生:记不起来了。

师:《桂林山水》呢?

生:记得,五个自然段。

师:还记得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吗?

生:第一自然段讲了桂林山水天下第一,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水、山、洞,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桂林山水美如画。

师:同样是只通读了一两遍,为什么你们记不住其他文章有几个自然段,而《桂林山水》不仅记住了有几个自然段,还记住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生:因为这篇文章结构简单清晰,是总分总的结构。

师:看来简单清晰的结构,能够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请大家拿起笔,画出《桂林山水》的内容结构图。

(学生话文章内容结构图,展示。)

师:能从印象中找出这十篇文章中还有哪一篇的内容结构与《桂林山水》相似吗?

生:应该是《美丽的大兴安岭》,也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的,中间部分分别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景象。

【点评:通常,梳理文章的内容结构,都是从文章整体入手,概括主要内容,分析写作顺序,再理清文章结构特点。李老师却运用最感性的方式,通过“测试”,让学生在对不同文章第一印象的比较中发现《桂林山水》的结构特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不仅仅把握了这一篇文章的结构特点,还发现了不同的结构特点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为以后的阅读理解和表达建立了新的认知基础。】


    二、读文赏景,感悟表达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凭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到作者的文字中去看一看,桂林山水到底美在哪里。大家边读边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等会儿我们一起分享。

(学生自读批注,教师了解情况并个别指导。)

师:我发现大家的批注都非常细腻,说明真的对这篇文章的描写很感兴趣。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展示自己的批注,我们一起来欣赏。

生:第一自然段我们就不讲了,作者就是想通过“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来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第二自然段我是这样批注的: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漓江的水与众不同;再运用排比的句式,具体写出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师:说得非常明白。刚才我看了很多同学的批注,发现大家都能很快明白文章具体的写法特点。

生:都用了对比的写法,还有排比句。

生:二、三自然段有排比句,第四自然段没有,但都用了对比。

师:为什么用对比的写法,又为什么用排比的句式呢?

生:对比可以突出景物的与众不同,排比在这里将景物的具体特点有条理地写了出来,读起来还觉得美。

师:看来大家都能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写法特点。能说,值得点赞;如果你能将文章的写法特点以及桂林的水、山、洞的特点用朗读表现出来,那就算得上了不起了。

(生选择二、三、四自然段中的一个练习朗读,再展示朗读,围绕是否读出“对比”“排比”“特点”进行评价。)

师:大家对同学的朗读都不太满意,又不知道怎么读出作者写法的特点来。老师想找位同学合作一下。我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你接着读剩下的内容。

师(读):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光潋滟的西湖,却从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只有船桨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圈圈涟漪的时候,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生:我会了。老师朗读时突出了“漓江”,与“大海”和“西湖”形成了对比,又强调了“这样”,提醒后面读出漓江的特点来。

师:这就是读出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后面两个自然段会读了吗?

(学生展示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再说一说,从作者写桂林的水、山、洞来看,对比的写法,排比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生:对比的写法,突出了要写的事物;排比的句式,写出了景物的多个特点,而且显得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

师:如果给这篇文章配上图画,几乎每一句都能配上一幅图。我们来欣赏一下同学们课前为这篇文章配的图。(注:通读十篇文章时,布置学生选择其中一篇文章或者片段,为其配上图片。)

(欣赏学生的配图,根据配图朗读相关句段。)

【点评:从批注到朗读再到配图欣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文本语言内化于学生心中,也使具体的表达方法变得活泼生动。这个环节,将感性学习和理性学习融为一体,体现了形象思维和言语逻辑思维在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中相互促进的价值。同时我们看到,每一项活动都以学生不同的实践为基础,又在丰富的实践中落实,教师始终致力于当好组织和陪伴的角色,将学习过程真正还给了学生。】


    三、学以致用,迁移练笔

师:既然对比的写法和排比的句式可以让读者很清晰地了解景物的特点,那么,如果我们是作者,要向读者介绍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也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景物照片,告诉旁边的同学,这是你去哪里照的。

(学生互相介绍。)

师:现在,请从照片上选择最想向别人介绍的一种景物,再提炼出它的至少三个特点,写出关键词。

生:我去的是香港,这是香港的一条街道,它的特点是干净、热闹、有序。

生:这是百里峡的瀑布,它的特点是快、清、脆。

……

师:拿起笔,用上对比的写法和排比的句式,用文字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

(学生练笔,分享,展示。)

生:我看见过清新淡雅的梨树,欣赏过芬芳的菊花,却从没见过公园里这样的碧桃。公园里的碧桃花开的真密啊,密得都看不到花与花之间的空隙;公园里的碧桃枝条真细啊,细得仿佛撑不起盛开的花朵;公园里的碧桃枝杈真错杂啊,一枝挡着一枝,都不知道从哪里看起。

生:老师,我要写的是百里峡的瀑布,可是我真的没有看过别的瀑布,所以就没有用对比的写法,行吗?

师:真实,真诚,当然可以。

生:百里峡有一条瀑布,真是太美了,来到瀑布脚下,就像到了远古童话世界。瀑布流得真快啊,让你仿佛看不出它在流动;瀑布流下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清水底石头的纹路;瀑布发出的声音真脆啊,脆得就像百灵鸟在欢唱。

生:我攀登过高耸入云的泰山,游玩过道路曲折的香山,却从没有看见过凤凰岭这样的山。凤凰岭的山真险啊,山上的石头很多悬空一样,就像马上会掉下来似的;凤凰岭的山真奇啊,像恐龙,像利剑,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凤凰岭的山真绿啊,树木郁郁葱葱,像给山披上了翡翠的外衣。

……

师:看来,掌握具体的写法真好,以前很多同学不知道怎样将一处景物介绍给大家,今天《桂林山水》这篇文章交给了我们一个好方法。我们要感谢作者陈淼,也要感谢自己会学习。当然,写景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在另外九篇文章中还会学到新的方法,到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写法了。

【点评:如何将从文本中悟出的表达方法转化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模仿练笔是常用的方法。李老师不仅停留在模仿迁移上,而是让学生将具体的表达方法运用与自己的经验、生活建立联系,让表达方法成为生活表达的需要。】


    四、对比阅读,形成观点

师:大家现在拿到手的是改编过的文章,对照我们刚刚学习的原文,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它比原文少了一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也有些不同。

师:少了哪个自然段?

生:少了第四自然段,写桂林的洞的。

师:你能想明白选入课本中,改编过的文章为什么会少了写洞的这个自然段吗?

生:我觉得因为题目是“桂林山水”,所以就将写洞的删掉了。

师:对照题目找理由,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你觉得作者陈淼写洞的时候忘了自己文章的题目是“桂林山水”吗?题目里的“山水”是不是指的就是“山”和“水”呢?

生:应该不是,“山水”的意思指的是那个地方的各种景物。

师:理解的真好!那么,删掉写洞的理由有可能是什么?能不能从我们前面学习的内容中找到原因。

生:我觉得是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与第二、三自然段有些不同,它没有运用排比句。

生:这个理由应该很有道理。

师:如果真是这样,你更喜欢改编的文章还是陈淼的原文呢?

生:我更喜欢原文,因为原文还让我看到了桂林的洞,使我更想去桂林旅游。

师:这个喜欢的理由实在!不写洞,说不定很多人就没有去旅游的愿望了。如果是给桂林旅游做广告,看来还是原文得分更高。

生:我也更喜欢原文,我还有别的理由。刚才不是说写洞的内容没有用排比句,才被删掉的嘛,我觉得没用排比句更不应该删掉,这样才有变化,不然就没意思了。

师:写法不能单调,有变化才更有吸引力。这个观点我支持,下次你要写一篇写景文,一定会用上不同的写法,为我们展现出变化的美。

师:有没有喜欢改编文的?

生:没有。

生:有,它很短,一下就读完了。

(大家笑起来……)

【点评:初看这一对比环节,觉得与我们一再强调的“语言学习”没有多大关系,细细品味,才发现这样的比较和思考,既有趣味,又有深度。好的文字应该是怎样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喜欢一种写法,有深思熟虑的理由,这就是有理有据,就是在建构自己的认知和观点。】

 

评析:

李老师提倡建构“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课程,这节课是体现这一母语教育理念的一次课堂实践。

首先,老师不仅仅是在和孩子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篇文章,他是将这篇文章放在一个大的学习背景里展开学习活动的。他将十篇描写中国不同地方美景的文章组织起来,构建了“跟着美文去旅行”的课程,将学习写景文与旅行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了特定的学习“境遇”,激发了积极的学习心理状态。同时,这些文章在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上,很自然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材料,它们可以用来相互比较、印证、补充。例如理解《桂林山水》的内容结构,运用“测试”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的对比中关注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它的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需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从文本中走个来回,还要回归生活,深入而浅出。这节课中体会并习得对比的写法、排比的句式,显得既灵动,又扎实到位。灵动体现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方式多样,扎实体现在层次清楚,且始终把“学”放在第一位。学生批注,教师将思考和时间还给学生,细致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为后面的课堂活动做铺垫;语言文字需要分析,更需要涵咏,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写法和景物特点,还原了语言本真的生命状态;模仿练笔,避免为练笔而练笔,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语言文字运用是生活的需要,是创造美的需要。这些学习活动,让学生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感受了语言文字的美,也让学生体验了母语学习给生活带来的美。

最有意思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将原文和改编文对比的活动,这也是创设学习“境遇”的一种方式。显然,这一对比不仅仅是从内容表面上发现原文和改编文的区别,而是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发展的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很多版本的教材对作者的原文进行改编,目的是服务于语言文字学习的具体目标,这是积极的改编意图。但是,有时改编难免会一厢情愿,低估了学生的语言理解和审美能力。学生喜欢原文,不仅仅是原文写了桂林的洞,还指出写法有统一也有变化才是一篇好文章。这一观点的形成,既源自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也离不开教师创设的这一对比学习活动。

 

 

感谢您的关注、阅读、转发和赞赏!


部编版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系列文章还会继续,敬请关注。



部编三上册一单元解读与教学建议(八)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解读与教学设计(七)

部编版三上一单元解读与教学建议(六)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解读与教学设计(五)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