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试着再说说“语文要素”

李竹平 我在小学教语文 2021-10-30

 

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语文要素”到底是个啥东西》的小文,承蒙鲲鹏小语掌门人王首朋老师的抬爱,他嘱咐我用一个具体文本说明一下到底什么是“语文要素”,或者梳理出一篇课文的“语文要素”。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再次自不量力地探究了一下“语文要素”这个新鲜事物。(我曾经在温儒敏教授的新浪博客发过纸条请教过这个问题,只是纸条淹没在网络大海中了。)

“语文要素”是一个偏正词组,可以写成“语文的要素”。“要素”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词典》中举的例子是这样的:一般来说,每个汉字都有形、音、义三个要素。这个例子帮我们提供了一个梳理“语文的要素”的思路。“汉字的要素”有哪些?一般有“形、音、义三个要素”。“语文的要素”有哪些?这个……这个……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思路来追究。什么是汉字要素?汉字要素是“构成汉字的必要因素”。什么是“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是“构成语文的必要因素”。汉字是一种事物,语文在这个偏正词组中也是一种特定的事物。但是,我们会发现,顺着这个思路追究下去,对应一下随部编版语文教材而诞生的概念“语文要素”,就会叫人糊涂。如果说每个单元的导语中对学习内容和目标的定位都可以归为“语文要素”的话,我们就会得出类似这样的判断:“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是语文的一个要素;“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也是语文的一个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还是语文的一个要素……这样说来,语文的要素到底有多少个,就难以统计了。“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构成语文的必要因素多得难以统计,那这“语文”到底是哪方神圣呢?难道这是要告诉语文老师,“语文”就是如此丰富,如此复杂,如此不可估量?要么,是我错误地理解了“语文要素”的意思;要么,是专家当时使用这个词语或“术语”时,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当然,最有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不学无术,身为一名语文教师,竟然不明白什么是“语文要素”。

其实我是比较好学的,为了弄懂“语文要素”,我至少做了四件事。第一件事,求助神通广大的网络,用各种搜素引擎搜索有关“语文要素”的信息——可惜,所有与“语文要素”有关的文字,都没有解释什么叫“语文要素”。第二件事,重新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希望能从中找到蛛丝马迹——令人沮丧的是,就连“语文素养”一词,《标准》中也没有屈尊解释一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中“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哪些。第三件事,拜读专家们解析统编版教材的弘文大作,看看专家们有没有解释什么是“语文要素”——还是很可惜,所有的专家都只是很时髦地运用这个新鲜的术语,没有人做出解释和说明。第四件事,研究教材,对照专家所列举的、每个单元一条条的“语文要素”,揣摩到底什么是“语文要素”,哪怕对“语文要素有可能指的是什么”有一个大致的猜想。后来我确定,只有第四件事,才能给自己一个比较能接受的答案。

在寻找到底什么是“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将单元导语中概括的重点学习目标(一般有两条,个别的有三条)做了区分,有的称为“语文要素”,有的称为“习作要求”。例如,第一单元“单元说明”的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的词语和句子’……”,第三自然段第一句是“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体会习作的乐趣’”。关于这一发现,我曾在《“语文要素”到底是个啥东西》一文中已经提到过。同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旗下的《小学语文》杂志2019年1、2合刊上,一篇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杂志编辑部主任张沛撰写的《承前启后  有机整合——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编排特点与内容解析》一文中,也是这么区别的——所有与习作有关的学习目标(我现在也不确定“学习目标”的说法是否准确)都被排除在“语文要素”之外。这么看来,是否教材每个单元除习作要求之外的学习目标都属于语文要素呢?似乎也不是,《标准》中将学段学习目标分成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梳理一下被《教师教学用书》归类为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除了与“习作”有区别外,并不或很少涉及“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三个板块的课程目标。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他们所认为的“语文要素”指的就是与“阅读”有关的学习目标。

我们还是先来将《教师教学用书》中所列举的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做一下梳理——

表格中一共有十个“语文要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指向读书方法、策略的: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第二类,指向文本内容或语言理解的:体会生动优美的语句;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第三类,指向文本写法领悟的: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了解课文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第四类,指向综合性任务的: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这么一梳理分类,其实并没有帮助大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底什么事“语文要素”,只是发现大多与阅读文本的目标取向有密切关系,包括怎么读(第一类)、读什么(第二类)和读出文本怎么表达的(第三类)。

我曾经思考过,“语文要素”可不可以换一种提法,如“语文能力训练要素”、“学习语文的要素”、“语文学科的要素”、“语文课程的要素”、“语文素养的要素”等等,后来分析发现,除了第一个勉勉强强外,都不行,都解释不清楚。那好吧,我看如果一定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就只有老老实实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导”来认识“语文要素”了,哪怕我还是很蒙圈——申明一下,读者朋友如果蒙圈了,不是我的责任。

现在回到文章开头的“任务”,我就硬着头皮以《荷花》为例说说这一文本学习的“语文要素”吧。对照单元导语中提出的“语文要素”(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生动优美的语句),这一课的语文要素有两点,一是“边读边想象,体会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二是“在阅读中体会具体的语句何以‘生动优美’,并借助这些语句体会作者对这一池荷花的喜爱之情”。我们会发现,照这一思路来梳理每篇课文的“语文要素”,只需要对照单元导语和文后思考题,就可以很快搞定了。

如果再参考一下陈先云先生的一段话,或许“语文要素”的提法,可以再重新斟酌一下,是否为了不给一线教师找麻烦,干脆改一个大家一看就明白的说法——

“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一般从阅读与表达两个方面各安排一个训练要素,每册有两个重点训练要素。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每个课后思考练习题围绕着单元的训练要素出题,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增强了。”(《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小学语文杂志2019年1、2合刊)

我的意思就是,是否可以改为这段话中的“重点训练要素”,或者我前面提到的“语文能力训练要素”。至少,不会教人糊涂。

肤浅之见而已。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