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聊聊2022年版课标:从“综合性学习”到“跨学科学习”

李竹平 我在小学教语文 2024-01-09
聊聊2022年版课标与大单元教学
从2022年版课标看整本书阅读课程的理解和实践

先来看一个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学习领域和内容结构变化对比的表格。

2022年版

2001年版

2011年版

语文实践活动

学习任务群

语文学习领域

语文学习领域

 

识字与写字

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

梳理与探究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话/习作/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话/习作/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整本书阅读

跨学科学习

从这个表格中可以看出相对于前面两个版本的课标,2022年版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增加了以学习任务群形式呈现的“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部分,也以与原来的版本不同的四类语文实践活动来表述。前面两个版本的课标,“目标”与“内容”是放在一起的,叫做“课程目标与内容”(实际上只有目标,没有内容),分为五个板块(领域)来表述。
比较一下2022年版的语文实践活动领域与前面两个版本的语文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是一致的,“阅读与鉴赏”基本对应了“阅读”,“表达与交流”对应的基本是“写话/习作/写作”和“口语交际”,那么,“梳理与探究”是不是就对应了“综合性学习”呢?
我们拿2011年版课标第二学段“目标和内容”中的“综合性学习”与2022年版第二学段“课程目标”中的“梳理与探究”做一下对比就清楚了。
2011年版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
2022年版第二学段“梳理与探究”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1.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尝试运用文字、表格、统计图、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丰富表达效果。
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显然,2022年版中的“梳理与探究”板块的目标指向,比2011年版“综合性学习”板块多了一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第1条关于字词的梳理与探究。
看看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部分的六个学习任务群中的“跨学科学习”的第二学段描述:
(1)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和呈现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
(2)参观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探寻日常生活中的龙凤、松竹梅兰等中华文化意象。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
(3)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同学交流。
这三点是关于内容的描述。再来看看课标对这个学习任务群价值的描述: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结合起来就可以发现,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的“梳理与探究”和“跨学科学习”中,可以找到前面两个版本中“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内容,但“升级”了。
怎么升级的呢?
2011年版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是这样定位“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这里强调是“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而2022年版课标提出“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语言能力”。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了“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而不仅仅是“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这就是“跨学科学习”与“综合性学习”最直观的区别。
原来,没有了“综合性学习”,是因为有了“跨学科学习”。
为什么要强调“跨学科学习”?
生活和工作常识告诉我们,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是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仅仅运用某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力所不逮的。简单地说,现实生活不是按学科划分的,融会贯通才能生存、生活和创造。
重视跨学科学习,是最大限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参考各国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实现学科内部的有机结合和学科外部的融通,突破学科界限,是一种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倾向。通过寻找、发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主题、能力等维度的深度关系,建构跨学科学习立体化网络,可以更好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不仅是新时代语文课程内容的应然选择,也是各学科的应然选择,这在《语文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有明确的表述:“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以往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而“跨学科学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语文学习为基础,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活动,联结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围绕学科内外、社会生活中的话题,进行探究活动。跨学科学习注重真实情境中的活动与体验、问题与探究、设计与表达,发展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
笔者特别认同跨学科学习,可能是因为自己在语文课程实践中有很多这方面的积极体验,看到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成长和发展。这方面的课程案例,《我在小学教语文——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书中就有很多。
举个例子,第三学段开展以校园文化设计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学生就需要用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选择感兴趣的校园文化元素,独立或者和他人合作完成一个标志物或纪念品的设计,要能用恰当的语言,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准确清楚地介绍自己作品设计内容等等。这样的学习可以实实在在地实现这些方面的目标:体验和感受完整的学习生活、发展问题意识、发展社会参与意识、培养策划和设计能力、培养协作探究能力、培养责任意识等。
当然,跨学科学习,肯定要重视,同时也是考验教师任务设计的能力。
今天就简单聊到这里。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谷里书院教师&家长成长营第一期

20场直播,7个月学者、名师全程陪同

心动不如行动

4月30日前三人团早鸟价299元;

4月30日后三人团399元,单买599元。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或点击“原文链接”

即可获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