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童”博士到无业游民,谁之过?
10岁考入某重点大学的应用数学专业,13岁读硕士,16岁读博士……
如此履历,恐怕即使爽文主角,都不敢作如此人设。
但这并非虚构,而是张炘炀的真实人生。
生于1995年的张炘炀,少年时期如此辉煌,被公认为神童,或曰“别人家的极品鸡娃”。
然而,当他博士毕业,到了二十多岁,却“废掉了”,工作和生活都一塌糊涂,和父母也闹得很僵。
目前,张炘炀已成为无业游民,手头只有几千元,勉强度日。
他自称“不再追求物质财富”,但又心安理得地啃老,房租一直由爹妈承担。
生于1995年、如今只有28岁的张炘炀,依然很年轻,但昔日的光彩已经褪色,变得平庸甚至灰暗。
——望子成龙,是众多家长梦寐以求的夙愿,于是,很多孩子从小就沦为鸡娃。
其中有些孩子特别“争气”,小小年纪便展露出早慧的头角,令家长格外骄傲。
然而,从中长期看,这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对孩子的人生,产生莫大的伤害!
“儿童就要像儿童的样子,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如果强行打破自然规律,以刻意的人为手段,强力催生出早熟的果实,往往苦涩而不甜美,而且很容易腐坏……”
早在二百多年前的启蒙时代,法国思想家卢梭,就在《爱弥儿》一书中,写下上述警句。
如今,《爱弥儿》常读常新,很多观点更加振聋发聩。
多年以后,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前神童”张炘炀,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小时候,一肚子道不尽的苦水。
从两岁起,父母就教他识字,“还不到三岁,我就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
张炘炀的母亲是教师,对学校课程非常熟悉;父亲是当地公务员,也是个文化人。
父母渴望张炘炀出人头地,学校的课程,父母提前给他开小灶。
张炘炀很聪明,学得快,于是,爹妈不断继续跟进,给他灌输更多。
“从小,我家就不让看电视,父母自己也不看;甚至,家里连客人都不接待。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给我营造一个高效率的学习环境。
“不断学习,是我从记事起,唯一的任务,唯一的人生意义。”
当张炘炀到了6岁、上了小学,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早已达到了高年级同学的水平。
而父母对他的学习,监督更紧了,每天逼着他超前预习。
张炘炀也渴望玩耍,一个偶然机会,看到了一本和学习无关的闲书——《西游记》。
他偷偷翻看了几页,顿时如痴如醉。
很快,父母发现了,虽然没有打他、骂他,但对他现出了极度失望的表情。
这是无声的严厉警告,也是张炘炀从小最害怕的。
而那本《西游记》,也被父母没收了,藏了起来。
于是,张炘炀倍加努力,小学六年的课程,他只用了两年,就毕业了,升入中学;
初中加高中的六年课程,他也只花了不到两年,就通过了全部考试,拿到毕业证。
参加高考那天,他还没到十周岁生日。
“当时我才一米四三,其他考生都至少比我大七八岁,走出考场,很多记者迎过来,照相机不停地对我拍摄,父亲一把将我举起来,脸上充满骄傲和喜悦……”
“但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我知道,接下来等待我的,是更严苛的督促、更艰难的学习……”
这是一个“神童”的血泪史,也是卢梭所强烈反对的教育方式。
卢梭说:
“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大器早成,逼迫孩子学习那些与孩子年龄不符的知识,其代价,是剥夺了孩子最美好的人生体验——快乐成长。这是对孩子的暴行。”
一个连《西游记》都成为奢侈品的童年,太过残酷,无论孩子多“有出息”,也得不偿失。
尚未成年就大学毕业,然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的张炘炀,曾做出过一件令父母震惊的事情。
他开始了反抗,其做法是:执意要求父母在北京买房。
“如果你们不在北京买房,我就不参加论文答辩,宁愿不要毕业证、学位证!”
当时是2011年,北京的房价一路上涨,每平方米已经达到几万元。
张炘炀的老家在东北,尽管父母在当地,经济条件还算不错,但手头的钱远不足以在京购房。
而张炘炀则不依不饶地对父母吵闹道:
“你们应该想尽各种办法凑钱,比如贷款,或者向人借债。”
他还对父母铁口直断:
北京将来的房价会更高,现在不惜一切代价买房,只赚不亏!
但是,父母依然有各种顾虑。
在张炘炀临近答辩时,父母在北京租了套房,骗儿子说是买的。
张炘炀信以为真,这才肯参加答辩,拿到学位毕业。
站在现在看,张炘炀确实没说错,如果那时在北京买房,怎么都值;
但放在十多年前,寻常人确实无法对“欠下巨债只求在北京买房”的收益和风险,未卜先知。
张炘炀对“逼父母买房”的原因解释,尤其发人深思:
“从小,我爹妈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我身上,强逼我学习难度越来越高的东西。”
“这一次,我也存心给爹妈出个难题,让他们也尝尝被迫努力的滋味!”
——尽管当时的张炘炀,已经是个博士生,但他的如此言行,分明是个撒泼打滚的熊孩子!
特别是,张炘炀用自己的学业和人生前途,作为要挟父母的筹码,或曰报复父母的武器。
由此可见,他根本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
哪怕在最激烈的反抗中,也把自己的人生,当作父母的一部分,父母的“贵重资产”。
细想之下,何其可悲!
也正应了卢梭在书中所言:
“揠苗助长的早教,和知识层面的早慧,非但不能带来与之相匹配的人格成熟,相反,还容易扼杀孩子的内在自我。”
从表面看,张炘炀的父母培养出一个十几岁就拿到博士的“神童”;
但其实,他们强力塑造出的,是“由于个性无法伸张,导致内心迟迟无法长大”的巨婴。
博士毕业的张炘炀,一度从事教职,但他的“光环”,变得越发黯淡。
他的导师说:
张炘炀学习能力很强,但科研更需要独创性,在这方面,张炘炀远不如其他很多博士生。他所谓的闪光点,无非是年龄小,所谓的“神童”光环。
而且,他的自理能力很差,日常起居都需要爹妈照料。
如今,昔日的“16岁神童博士”,已是奔三的成年人。
他的自理能力,和心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神童”水平:
局部也许超乎常人,但整体而言,依然尚未走出“童稚状态”。
同时,他在内心深处,早已对无休止的“鸡娃生涯”,倍感厌倦。
2021年,他辞去教职,自己单干,接项目挣钱。
但是,他“每餐平均十元,素菜素饭为主”的日常开销,连同房租等,都依然不得不由父母,承担绝大部分。
所谓的做项目挣钱,根本不足以养活自己。
神童“坠落”,沦为庸人,甚至比他的大多数同龄人,混得更差。
张炘炀自己,反而对此现状很满意。
他说,我已淡泊名利,现在终于逃离了激烈的竞争,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开心。
——也许,如卢梭在书中所言:
“所谓的‘神童’长大后变得平庸甚至堕落,这往往也是蹒跚学步、寻找自我的开始。”
张炘炀的“神童”生涯,是一场悲剧,但可叹的是,父母造孽,太多恶果,却要由孩子承担。
但愿此类悲剧,能够少些重演……
新书上架
《额尔古纳河右岸》
作者:迟子建
高铁站
(重庆西、重庆北、成都东、绵阳、江油、广元、贵阳北)
同步上线
推 荐 阅 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好看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