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卡“风靡校园”,究竟意味着什么?
“刚在路边抽烟,过来个小朋友,向我要烟盒,把我烟盒的上半部分撕走了。”
“我和老婆都不抽烟,但孩子攒了一大堆烟卡,他说班里很多同学都收集这个。还不到十岁的他,对各种香烟品牌如数家珍……”
“学校附近的小卖部,比较高档的烟,一张烟卡卖十多块钱,好些孩子都抢着买。孩子之间攀比手机的烟卡,等于变相炫富,甚至可能设法骗家长的钱,如此乱花。”
最近,烟卡在小学生群体之间流行起来,而且这种现象,遍及全国很多省市。
这令猛然发觉的家长,倍感震惊、焦虑。
有人怀疑这背后是烟草商家的推动,诱导未成年人从对烟感兴趣到步入烟民行列,呼吁有关部门严加整治。
——然而,如何整治呢?
正如一位母亲,也是一位教育专家所言:
即使把所有的香烟都换成软包装,让烟卡不复存在,孩子们所痴迷的烟卡,“也会很快替换成其他充满隐患的东西,比如盲盒的玩具,或者网游的装备、皮肤之类。”
这位教育专家,也是七个孩子的母亲、十多个孩子的祖母或外祖母,名叫简·尼尔森。
在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一书中,针对类似“孩子痴迷烟卡”的情况,以及相应的对策,有发人深思的评述,非常值得一读。
书中谈到,一些被主流医学确定有害健康的大众商品,及其周边产品,经常会被青少年追捧。
例如一些“垃圾快餐”,所附赠的系列玩具。
或者或者某些高糖分、高反式脂肪的零食,包装中的系列卡片。
其中确实可能包含着商家不道德的营销手段,例如不利于健康的零食所附带的系列卡片,哪怕一套只有几张,但一般的买家也很难集齐;
按照概率算法,如果集齐一套,需要购买数百包零食。
为此,孩子花掉父母的很多血汗钱,甚至骗家长给自己钱,并且吃进去更多的“垃圾”。
即使一些孩子把零食倒掉,只留下想要收集的卡片之类,也是近乎荒诞的浪费。
至于烟草,除了上述状况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一是由于“吸烟有害健康”,早已成为大众常识,在各国的主流大众媒体上都不允许做烟草广告,因此,烟草公司往往在包装上绞尽脑汁,诱导消费。
精美到有收藏价值的烟卡,由此用运而生。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烟草公司往往财力雄厚。
在网络时代,确实可能不动声色地操控“流行风尚”,形成病毒式的传播,甚至遍及未成年人的社群。
——然而,面对如此现实,从孩子家长到关注未成年人健康的社会各界,又能怎么做呢?
“如果硬性禁止,难免‘按倒葫芦瓢又起’,顾此失彼,而且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就像很多孩子之所以吸烟,其问题根源之一,是家长和学校的‘铁腕禁烟’,导致烟草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反抗旗帜’,尤其是,家长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孩子。”
换言之,无论你对烟卡“横行”校园,有多大的焦虑和愤慨,最终都不得不陷入叹息和无奈。
最终,恐怕也不得不承认书中的观点:
“社会是复杂的,其中难免充斥着很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甚至是流行风潮。我们无法让孩子置身于‘无菌’环境,唯有加强孩子对此类的‘免疫力’。”
对热衷于收集烟卡,甚至不惜花钱买烟,扔掉香烟留下烟卡的小学生,书中一针见血地说:
“孩子这所以如此,归根结底,在于内心的极端寂寞。”
拥有更多的“名贵”烟卡,就能在同龄人之中更有面子,这种面子无疑是虚幻的;
靠这种虚幻感受来维系的“伙伴友情”,恐怕也是靠不住的“赝品”。
尤其是,这是一个无底洞。
“这个孩子被小伙伴们所‘喜欢’、所‘佩服’的,是某些身为外之物,而不是其自身。”
“为此,身外之物需要不断升级,需要为此无止境地投入;同时,自身的无价值感,依然无法填补,或者说,一旦没了身外之物的幻象,孩子连和同龄人交往都难免困难。”
孩子之所以不善于用自己的内在特质,来获得同伴的认可,归根结底是相关教育的缺失,导致内心极端寂寞的孩子,对烟卡之类,视为难以割舍的“拐杖”。
反过来讲,如果家长一方面对痴迷于烟卡之类的孩子,并不硬性禁止;
另一方面,要尽快通过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学会通过自己的闪光点,来获得和维持友谊。
这才能真正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也是书中提倡的“正面管教”。
针对“家长如何去做”,书中给出了三个步骤:
第一是破冰:孩子喜欢什么、痴迷什么,就主动陪着孩子玩什么。
对痴迷于收集烟卡的孩子,家长不妨主动陪孩子玩烟卡,让孩子向自己介绍每一张烟卡,甚至可以给孩子布置任务,让孩子根据自己最喜欢的烟卡,讲出几个小故事。
这样,孩子就不会抵触,而且能听到孩子的一些真实想法,同时,也在激发孩子的表达欲和创造性。
接下来的第二步,是“肯定+增量”,也就是对孩子所表述的内容,寻找其中的正面因素,立刻予以肯定,比如表扬孩子“这个故事讲得真好,逻辑清晰口齿流利”。
然后,再对孩子提出“接下来,还有更多好玩的,我们也一起来试试吧!”
例如孩子痴迷烟卡,家长可以给孩子介绍邮票、古币等收藏品,还可以孩子介绍各种汽车的logo,乃至微软、苹果等全球知名企业的标识。
换言之,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扩大孩子的视野,从而孩子的兴趣,从“钻牛角尖”式的集中于一点,到“向周边不断扩散”。
第三步,就是不断鼓励孩子,把这些新知识,和其他人,包括同龄的小伙伴们分享。
在此往往还要让孩子懂得:想要让小伙伴乐于倾听你的分享,就要有耐心倾听别人的分享,并对别人的分享,给予正面的鼓励。
——如此一来,就能从根源上打破“孩子内心寂寞”的僵局,从而逐渐消弭孩子对烟卡之类的依赖,并且培养孩子多样的兴趣,和更加理性的思考。
不光是烟卡,当孩子痴迷于其他东西,例如网游,或者盲盒之类时,上述的方法,也普遍适用。
这个过程,也许并不那么顺利,孩子可能很“倔”,尤其是当家长说烟卡之类不好时,孩子可能很抵触,不愿意再继续交流。
这种情况,需要家长的耐心,今天不行还有明后天,上述的三个步骤一天走不
完,花一周或者一个月慢慢走,也不为迟晚。
总之,孩子痴迷烟卡,对家长而言,既是“教育缺失”的问题警报,也是亡羊补牢的机会,今天的“坏事”可以
变
成明天
的好事。
推 荐 阅 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好看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