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多年,为何总会对高考念念不忘?
六月,是一年一度的“
高考季”
,和高考有关的话题,以及随后的估分、报志愿等,都成为“霸屏”的热点。
在此高考之日和端午假期几乎重合的“高粽”之年,也不例外。
网上很多人说,今年的作文题似乎都比较容易;
还有人把一些数理化试题拿出来,亲自做一遍,公开炫耀一番……
众多“高考狂欢”的网民,大都是早已毕业多年、步入社会者。
但无论如何——哪怕是故作不屑的吐槽——也足以表明,大家对高考,一直念念不忘。
大概是因为,当我们走出考场、走向社会时,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
相比之下,高考要公平合理很多,成为我们毕业之后无法再现的“遗失的美好”。
针对高考之后的诸多“难题”,社会学有个专门的说词,这几年举国皆知:“内卷”。
就拿这届考生来说,人数高达
1342万
。
空前庞大的人数,必然意味着空前剧烈的内卷。名校和“好专业”,注定“僧多粥少”。
况且,即使考上名校,毕业于好专业,甚至读到博士,将来又能如何?谁也无法保证什么……
类似的状况,若干年前的美国、欧洲,也曾经历过,至今依然面临着很多几乎无解的难题。
为此,美国社会学家赫布·柴尔德里斯,写了一本《学历之死》,非常值得我们读一读,也许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启迪。
考上名校,金榜提醒,是人生为数不多的几大喜事之一,也是唯有少数尖子生和幸运儿,才有望染指的奢侈品。
但即使一时喜悦,几年后毕业,又将如何呢?
今年,和
1342
万
高考考生“相映成趣”的,是同样史无前例的
1179万
高校毕业生,或曰就业大军。
截至六月初,其中“211”高校的就业率,还不足20%。
甚至“不足20%”的数字,都可能包含很大的水分。
例如某些高校,即使毕业生卖保险、开网店或者回老家务农,也被当作“灵活就业”。
根据复旦大学今年发布的
《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的统计数字,尽管上一年度的本科毕业生,“目前总体就业率为96.0%”,但细读之下,则大有文章:
总共3226名本科毕业生(不含侨胞和国外留学生),其中2603人继续读硕博深造,或出国留学,占总人数的80.8%。
这批人也按照“就业”来统计,但其中绝大多数,还要继续花爹妈的血汗钱,而且开销不菲。
除此之外的623人,“就业”者491人,但其中有207人,“灵活就业”——即使在闲鱼开个网店,把大学的教科书挂在上面卖,哪怕一本也卖不动,也算“有工作”。
而真正和用人单位签约的,只有284人。
换言之,真正的就业率,仅有8.8%!
复旦这样的顶级高校尚且如此,其他高校,大都恐怕更不乐观吧?
数字的冷冰冰的,其背后,是多少焦虑无比的年轻人,和养老金被不断榨干的绝望父母?
真是细思恐极!
就像书中的描述:常青藤大学的博士,在十来个人的小公司打工,依然被很多同学羡慕。
还有一位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学博士,毕业后找不到教职,数年来做好几份临时工,身体不适也不敢请假,因为没有医保;
她经常胸口疼,以为是哮喘发作,迟迟没有去医院检查,胡乱吃点药硬挺着。
直到病情越发严重,才被送到医院,确诊为肺癌晚期。
至此已经无力回天,一条才华横溢、学历骄人的年轻生命,就此过早地枯萎。
至于其中的缘由,书中也列举了一些老板的原话:
“很多专业,看上去非常‘宏大’,但我们所需要的,是能够做实事的人。再说,比如学管理的,刚毕业,能管谁?让一个刚毕业的菜鸟,管一群专业的工匠,岂不是笑话?”
“我这里的普通岗位,很多高学历的毕业生竞争,于是,硕士、博士,几乎成了最低学历。十个博士争一份工作,另外九个人,注定被淘汰。”
于是,毕业之后,即使顶着光鲜的学历,也难免被“饿死”!
或者说,当初“金榜题名时”有多么欣喜,毕业之后就有多么绝望……
针对上述状况,有人吐槽“学历无用”;
还有人说,与其拼死拼活地高考,还不如当个网红,或者经商赚钱。
然而,书中对此,并不赞成。
“找不到好工作、死于癌症的博士,毕竟还能成为新闻,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在她生病时,也得到了不少人的帮助。”
“反观更多学历普通的人,无论通过什么手段,出人头地的也都是极少数,比如一个网红背后,是千百万个即使喊破嗓子、无论发布什么,都打不响知名度的普通网民。”
“高学历者陷入困苦,有望成为新闻,有望得到转机;而学历普通的人,即使困苦再甚,也很容易被全社会所漠视。”
书中这番话,令我们想到了毕业后一度潦倒,后来摆摊卖猪肉的
“北大屠夫”陆步轩
。
相比之下,卖猪肉的人有多少?有大学文凭的,恐怕也不在少数。
如果陆步轩没有“北大毕业”这个“特殊身份”,能登上新闻、备受关注吗?
即使赔钱、倒闭,人生走投无路,也很难在大家心中留下什么痕迹。
陆步轩在成为举国皆知的“北大屠夫”后,获得了众多北大校友的帮助,得到了资金和资源。
他从肉贩转型为“壹号土猪”的企业家,身价上亿。
这是学历普通者——或曰全社会绝大多数的普罗大众——和“高学历精英”,完全无法企及的命运。
在此说句大实话,今年的1342万考生,人数虽然再次创下历史新高,但清北等顶级高校的招生并无显著增加。
即使算上最普通的学校,今年本科录取的总名额,也只有450万所有。
换言之,另外的近900万考生,也就是三分之二的人,都与本科无缘。
即使复读,来年状况恐怕也不乐观,只会竞争更激烈,内卷更惊人。
这部分普通人,未来何去何从,更值得全社会的关注。
正如书中所言:
如果这些人真到了“饿死也没人理会”的地步,社会的安宁,也将无从谈起。
书中建议,对升学大考,不妨多一些平常心,尤其是,接受“多数人都难免与之无缘”的事实。
更为重要是,让每个人无论学历高低,都应具备与时俱进的谋生技能。
比如,学一两门接地气的硬技术,并且关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将此谋生技术,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升级换代。
同时,从小就不要给孩子灌输“学历高,就意味着高人一等”的谬论。
否则,就无异于“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的生存空间”。
也就是让孩子沦为
“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
。
不光是当前的考生,我们这些已经走出高考考场多年之人,也同样有必要就此多一些自我反思。
社会越发内卷,文凭不断贬值,在文化普及的时代,是必然趋势。
无论如何,我们唯有适应环境,而不要故意装睡,故意“倒行逆施”,否则无法不被淘汰。
推 荐 阅 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好看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