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李济深的统战工作
王英俊
内容提要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李济深的统战工作,在不同阶段目标各有侧重。全面抗战爆发后,对于反蒋甚力、拥护国共合作且对桂系颇具影响力的李济深,中共通过多重管道与其联络,争取李的同时亦有增进与桂系关系的双重意图。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后,中共一面加快在粤桂湘边发展的步伐,一面动员李济深开展敌后抗战。抗战胜利之际,中共主张李济深坚持自治自卫,发展武装力量,与中共一道制止内战爆发。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李济深的联络与争取,为其在解放战争中的最终选择埋下伏笔,并由此影响了民主革命的胜利进程。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李济深 统一战线 广东党组织 国民党民主派
作者
王英俊,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战争审判研究
中国社会对东京审判的认知
(1946—1948)
程兆奇
内容提要
中国是遭受日本侵略时间最长、受害最深的国家,对战后审判,尤其是东京审判,抱以比其他同盟国更大的期待。但东京审判给予辩方充分辩护权,造成审判久拖不决,出乎国人预料。因此,舆情从开庭之前的高度期待逐渐转变为感到意外、疑虑,以至失望。媒体加上各地民意机构反映的民间情绪,对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检察官团队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也造成内部一时的误解。经过东京审判法官、检察官的努力,特别是以梅汝璈为代表的中国法官和以向哲濬为代表的中国检察官的努力,东京审判最终做出日本近代扩张是侵略的定性和所有被告有罪的判决,尤其是7名被判死刑的战犯都与侵华有关,使国人最终认识到东京审判在主要方面的正向重大意义。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东京审判 官方立场 向哲濬 梅汝璈
作者
程兆奇,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教授、首席专家
台湾民众抗日史研究
台湾民众抗日史与抗日战争史“三大体系”
陈红民
作者
陈红民,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1945年以来台湾学界
关于台湾民众抗日史研究综述
尤淑君
作者
尤淑君,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东北抗战史研究
东北抗战初期主要战绩新探
李淑娟 王希亮
内容提要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爱国军民自发掀起反对割裂中国版图、抵制日本侵略的抗日反伪满斗争。他们不畏牺牲、前仆后继,以热血和生命为代价,先后在长春宽城子及南岭、齐齐哈尔嫩江桥、哈尔滨、双城、宁安镜泊湖、内蒙古海拉尔、满洲里,以及辽沈地区重挫日本侵略军,向中外宣示中华民族不屈强敌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由于档案资料的阙如和搜集日文资料的局限,一些反映东北抗战初期主要战绩的著述大多依凭口述史资料,20世纪30年代以来媒体、出版机构和社会团体编纂的抗战文集,以及日伪统治期间遗留下来的敌伪资料进行研究,其中不可避免有失真之处。随着抗战史料的广泛公开,通过中日史料的对比互证,可以究明东北抗战初期主要战斗的实况,使之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东北抗战 东北军 关东军
作者
李淑娟,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希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学术评论
全面抗战时期国人
对“东亚新秩序”的认知与分歧
敖凯
内容提要
“东亚新秩序”是全面抗战时期日本为美化其侵略战争而提出的口号,是日本殖民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口号提出后,国人之间大体形成两种态度:一种是严正驳斥;一种是基本认同。作为日本构建“东亚新秩序”的重要一环,汪伪政权的建立进程影响着国人对“东亚新秩序”的关注度。在“东亚新秩序”的认识上,日本是否有建设新秩序的“诚意”、建设新秩序是否会让中国亡国、是否有建设新秩序的保障条件等问题在国人之间存在分歧。通过对认同者所提理由的分析,可知日本对建设“东亚新秩序”既无诚心又无保障。因此,那些鼓吹“东亚新秩序”、粉饰日本侵华战争的言论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
关键词
日本右翼 “东亚新秩序” “大东亚共荣圈” 汪伪政权 日本侵华
作者
敖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编辑
从西方人士的观察看全面抗战时期的
中共敌后游击战
张德明
内容提要
全面抗战时期,记者、外交官、军人等不同身份的西方人士曾前往抗日根据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敌后游击战的论著。他们对开展敌后游击战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对中共敌后游击战灵活机动的战术进行分析,对其取得的突出战绩表示肯定。西方人士对中共敌后游击战的观察和记述,向国际社会正面宣传中共抗战,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共在抗战中确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关键词
西方人士 八路军 新四军 敌后游击战
作者
张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青年论文
中日学界与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远东学院
王传 薛明
内容提要
位于越南河内的法国远东学院是法国研究东方文化的中心,备受中日学人推崇。中国学界聚焦与中国史地研究相关之近缘学,将该院学人的汉学成果“转法为汉”,以“羽翼正史”;日本学界将远东学院视为越南学的宝库,重视其馆藏文献的编目、影印与研究,以服务二战期间日本的南进战略。这些差异深刻影响中日双方与远东学院的交流。于中国学界而言,除部分弥补国内西域、南海研究成果不足外,其他影响极其有限;日本学界的越南研究主观上为侵略越南服务,客观上促成日本越南学国际地位的提升。全面了解中日学界与远东学院的互动,可深入认识近代以来中日对外学术交流的特点,为推动亚太区域国别史、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远东学院 南进战略 近缘学 越南学 冯承钧
作者
王传,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薛明,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1931年锦州中立区案再研究
黄圣煌
内容提要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诉诸国联”的政策迟迟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为改变内外交困的被动局面,国民政府提出构建锦州中立区的方案,拟通过牺牲锦州的驻军权,促使国际社会实质性地介入东北问题。该方案的提出虽然间接地阻滞了日军的军事行动,但英美等国碍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皆不愿直接干涉中日纠纷,相继拒绝“三国担保”和“中立军驻防”的提议。在日本政府威逼利诱、国内舆论激烈反对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尝试构建锦州中立区的努力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
锦州中立区案 九一八事变 国联外交 顾维钧
作者
黄圣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全面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炮兵建设研究
鄢海亮
内容提要
师属炮兵与独立炮兵是国民党军炮兵的两种主要类型。1930年中原大战后,国民党军将师属炮兵的建制单位改制为营,但在局部抗战中,军方深感此编制不健全,火力亦不足。以此为契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其扩充为团,并尝试采取由炮兵营过渡到炮兵团的策略来健全此编制。可是,受限于火炮的短缺,这一构想未获成功,师属炮兵在制度上最终维持营级单位。然而即便如此,各师中能达到要求者也极为少见。相较而言,国民政府对中央军、晋绥军和东北军独立炮兵的整理则取得一定成效。炮兵建设对国民党军的发展和作战影响深远。
关键词
国民党军 师属炮兵 独立炮兵 淞沪抗战 陆军现代化
作者
鄢海亮,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太平洋战争期间英国的对华宣传
——以英国新闻部为中心
丁书颖
内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新闻部是英国政府负责新闻和宣传工作的专门机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新闻部协助英国驻华大使馆设立新闻处,其驻华代表以外交官身份工作,并在昆明、成都、桂林等地设立宣传机构。为配合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新闻部根据中国舆论制定《对华宣传计划》,指导在华机构开展活动,包括运送英国宣传品、发行宣传刊物、撰写新闻稿和安排人员互访。新闻部的对华宣传工作以打破英国在中国的既有形象为长远目标,在改善中英关系、塑造英国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在太平洋战争时期的对华宣传也成为英国对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太平洋战争 英国新闻部 英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 宣传 对华政策
作者
丁书颖,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铜镍币的
索还与接运
袁艺嘉
内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战时劫掠物资的归还工作受到同盟国各国关注。国民政府就万余吨中国铜镍币的归还事宜同驻日盟军总部展开交涉,但一度受制于国际规章政策与举证工作而难以进行。直至盟军总部重定归还政策,国民政府借归还顾问委员会争取权益,铜镍币才得允返还。国民政府本对归国铜镍币寄以辅助金圆券改革的期望,但在战事吃紧与金融崩溃的时局下,其精力与财力已无法支持铜镍币的善后工作。中国共产党接管上海后,铜镍币成为促进国防巩固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资。纵观铜镍币索还一案,国民政府虽展现出外交智慧,但囿于其体制弊病与盟军总部态度,劫物归还工作终是难竟全功。
关键词
铜镍币 劫物归还 驻日代表团 赔偿委员会 驻日盟军总部
作者
袁艺嘉,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会议综述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
与山城堡战役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鸿
作者
李鸿,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日记与中国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贺江枫 叶子锐
作者
贺江枫,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叶子锐,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第八届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论坛综述
潘大礼 王琦
作者
潘大礼,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琦,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书评书讯
如何从城市史和影像史视角研究抗战史
王志通
作者
王志通,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
《抗日战争研究》
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