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华夏之殇——大师,您有没有后悔过
导读
1948年底,国民党败退已成定局,只好布局退守台湾。
国民党政府紧急制定”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抢救计划“,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相关人员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施上负责具体“抢救”操作。蒋介石亲自指派的飞机冒着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待被“抢救者”登机南飞。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拟定被“抢救”的名单很快出炉,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其中最著名的是胡适,胡适最终选择去了台湾。
虽然蒋介石为“抢救”学人费尽心机,但据资料统计,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81名院士中,只有22位选择“南去”,其中10人去了台湾,12人远走美、欧等国;其他59个均选择留下来。
据查阅有关资料,当时散居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大约有5000余人,到1956年底有2000余名科学家陆续返回大陆。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最重要的原因是对新中国抱有极大的热情,期待参与建设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陈寅恪(1890-1969)
文革开始后,他家被大字报覆盖,远望如白色棺材。红卫兵还把几个高音喇叭放于其床头,使双目失明且患心脏病的他彻底崩溃。“革命者”见效果初成,乃加大攻伐力度与强度,将高音喇叭干脆搬进室内,绑到了陈氏的床头之上。每当“革命者”呼声响起,整个陈宅如狂飙突至,风雷激荡。陈氏夫妇未闻几声,即感天旋地转,双双心脏病复发,口吐白沫,倒地不起。1969年新年后,陈寅恪一家被扫地出门,迁至中大校园西南区五十号一所四面透风的平房居住。
此时陈寅恪病体衰弱已不能吃饭,只能进一点汤水之类的“流食”,偶有亲友偷偷登门拜望,他躺在病榻上已说不出话,只是眼角不断有泪流出,望者无不凄然。身处困厄绝望的陈寅恪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但面对几次被登门的“革命者”乱拳打倒,心脏病日趋严重几乎瘫痪的唐筼,陈认为爱妻可能将先于自己命赴黄泉,悲凉无助中,夫妻相对而泣。奄奄一息的陈寅恪怜夫人之悲苦,叹命运之不公,心怀无尽的怨愤与痛楚,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曲挽歌《挽晓莹》:
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1969年5月5日下午,躺在床上气脉已竭的陈寅恪,再次被迫向当权者作口头交代。陈寅恪有“我现在譬如在死囚牢中”之语,终至泪尽泣血,口不能言方休。延至10月7日晨5时30分,心力衰竭的陈寅恪于凄风苦雨中溘然长逝。一个月后的11月21日,唐筼撒手人寰,追随陈寅恪而去。
陈寅恪
曾昭抡(1899-1967)
曾昭抡
叶企孙(1898-1977)
叶企孙
吴宓(1894-1978)
吴宓
饶毓泰(1891-1968)
饶毓泰
谢家荣(1898-1966)
谢家荣
翁文灏(1889-1971)
翁文灏
马寅初(1882-1982)
钱端升(1900-1990)
钱端升
刘盼遂(1896-1966)
北师大中文系教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古典文献学家、语言学家。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届招生,以一甲名次考入,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
1928年毕业后执教于北京女师、清华大学、燕京、辅仁大学。46年起任北师大教授。1966年8月被红卫兵打死。
刘盼遂
丰子恺(1898-1975)
丰子恺
萧光琰(1920-1968)
萧光琰
董铁宝(1917-1968)
董铁宝
周寿宪(1925-1976)
周寿宪
虞光裕(1918-1970)
虞光裕
胡思杜(1921-1957)
胡适全家福,前排胡适与江冬秀,后排(从左到右)胡思杜与胡祖望
詹安泰(1902-1967)
詹安泰
钱晋(1922-1970)
董坚毅(生年未找到-1960)
王荣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