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
为了减轻就业压力,发展农村经济
1955年初,我国就业压力开始变大。当年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就要求开荒3868万亩,要完成这个任务,除了农民和一些国营农场外,必须另外组织力量去完成。
这个任务交给了团中央,团中央借鉴苏联搞共青城的经验,就组建了青年自愿垦荒队。北京青年杨华带领一批青年下乡,这是第一支垦荒队。
毛泽东发出第一次号召
刘少奇认为城市青年到农村去有必要
刘少奇于1957年2月至5月沿京广线调查,去了几个城市和矿区。《人民日报》根据这年3月20日刘少奇在长沙的讲话,发表一篇社论《关于中小学生毕业参加农业生产问题》,说到了城市青年到农村去的必要性。
1962年,全国范围内开始掀起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上山下乡运动,并列入国家计划。
周恩来主持上山下乡工作5年
从1962年开始,周恩来一直主持上山下乡工作,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
出台纲领性文件
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城镇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很系统地回答了上山下乡是什么、为什么要搞、保障是什么等问题,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在“文革”前的5年间,上山下乡人数达129万,平均每年26万,规模比较小,安置比较稳妥,指导思想就是动员城市青年扎根农村,安家落户。
毛泽东的第二次号召
“文革”中最早要求下乡的红卫兵,有文字查证的,要数北京的蔡立坚。
那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涉及到当时对教育的“两个估计”,说17年的教育受资产阶级影响,大学受的教育是修正主义。因此,知识青年必须到农村去改造,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多长时间呢,谁也不知道。
上山下乡的初衷被扭曲
同样是上山下乡,出发点已不一样,上山下乡的初衷被扭曲。规模上,1969年260万人,是最多的一年,是个高潮。而相当多的人是被这股政治潮流卷下去的,不下不行,下去光荣,接受再教育。
后来城市工厂需要人,去农村招工,就动员原来下乡的青年回城,这样又出现了上山下乡与招工回城的矛盾。
扎根还是拔根
于是,在农村就出现了扎根与拔根问题的斗争。当时提升到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来讨论,所以知青工作更复杂化了。
调整和结束上山下乡
1978年3月,邓小平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指出,要研究如何使城镇吸纳更多劳动力的问题。现在搞上山下乡,这种办法不是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城市人下去实际是在同农民抢饭吃。
到1979年,全国仅有24.7万人上山下乡。1980年,已有10省市停止上山下乡。进入1981年,工作重点已转向安排历史遗留的96万插队知青了。
1981年底,国务院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各省、市、自治区也仿照办理。至此,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宣告结束。
原载于《文史月刊》2003年09期
欢迎在文末留言区留言
无论天子百姓,如果没有自身修养,很难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苏联利用东正教做了些什么?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人性与阶级性
可惜鲁迅被庸人和政客捧坏了。
良好的教育环境不是追腥逐臭一个人要活得有尊严,要死得有尊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饥饿年代的中国女性千岛湖(新安江)大移民——不可忘却的记忆
法律制度在抑制皇权膨胀上的重要意义
美国科学家新发现——“恶有恶报”的科学根据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遗忘《易经》就是“辩证法”吗?义利之辨韩星丨东汉儒家的异端积极地进行思想批判百年之后,我们又能给后世留下些什么呢?林安梧丨纯朴与老实的力量──记一段与台中佛教莲社的因缘40年代北平中产阶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