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大学之痛!拆散河大、错失中科大、泪洒龙子湖

凝听 2022-05-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郑州楼精 Author 丁老仙

欢迎点击上方蓝色“凝听”关注我们

再点击右上角“...”,将凝听设为星标★





导读


大学考不出河南,工作走不出河南,这是一代代河南大学生面临的悲惨现状。


有人悲凉感慨,“此生无怨入华夏、来生不做河南人”。


河南学生高考难,归根结底还是归结于河南缺少优质的高校资源。

 

作为一个生源大省,河南只有一所211,有全国最多的高考考生,却同样稳定保持惨不忍睹的录取率。


这种痛苦,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今天给大家聊聊河南优质高校资源落后的悲惨始末。






高考志愿填报最后一天,下午五点二十八分,大表弟颤抖地点击了一下鼠标,提交了自己的高考志愿,结束了自己的高考处男秀。


作为家中独苗,表弟高考是家中不折不扣的大事,也影响着老舅一家的关系和谐。


原本老舅以为宝贝儿子考得不错,超过一本线4分,全省14万名。分数出来之后,全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恨不得把成绩单放大,裱起来挂在客厅。


全家人一致通过决议,大学要选一个沿海大城市。老舅甚至都开始野心勃勃地准备陪读计划,正式研究青岛和厦门等城市的房价。


但现实的冷水来得比海浪还快。


网上志愿填报辅导老师传来噩耗,经过一番绞尽脑汁地测算,表弟的这个分数基本与沿海城市绝缘。


老舅不信邪,托关系找到一个开封的神秘高人。据说高人辅导志愿填报十余年,算无遗策,尤擅捡漏。


前天,全家人专程驱车前往开封,一对一聆听高人志愿突击填报课,不惜斥资万元。


最后专家给出的志愿选项是:

第一志愿,河南财经政法;

第二志愿,河南农大;

第三志愿,中原工学院;

第四志愿,我忘了;


清一色郑州本地院校。为了保险起见,全部志愿都填写高收费的计算机专业,每年学费都是清一色的一万多。


大表弟有点不干了,寒窗苦读这么十几年,结果大学和自己家的距离,不过几个地铁站。


专家安慰他,你好歹还有得选,你想想你身后那几十万河南考生,很多人压根没得选。


大学考不出河南,工作走不出河南,这是一代代河南大学生面临的悲惨现状。


有人悲凉感慨,“此生无怨入华夏、来生不做河南人”。


河南学生高考难,归根结底还是归结于河南缺少优质的高校资源。

 

作为一个生源大省,河南只有一所211,有全国最多的高考考生,却同样稳定保持惨不忍睹的录取率。


这种痛苦,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今天给大家聊聊河南优质高校资源落后的悲惨始末。




一、


国立河南大学的荣光


其实河南祖上高校资源没这么差。
 
我国严格意义上的大学建设要上溯到民国时期。那会儿民智初开,兴建现代大学蔚然成风,有国立大学、私立大学、教会大学。其中国立大学背靠政府,师资、经费相对充裕,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重点大学。
 
在全国性摆烂的北洋军阀时期,全国只有5所国立大学。到了南京国民政府之后,政府为了强化对地方控制,在各地原有教育学堂基础上,陆续兴办了30所国立大学。
 
这里面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当然也有开封的国立河南大学。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教育刚刚起步,但也重视教育资源均衡的问题。

 

到了1948年,国立大学基本一省一所,无论南北东西。


当然也有例外,如北京,凭借着清朝和北洋时代的政治红利,坐享3所大学;上海,凭借东亚大都市的经济高地,吸引4所高校;江苏,也凭借国民政府所在地,坐拥两所当时国内超一线高校。



作为全省的唯一希望,坐落开封的河南大学是当时国内妥妥的前30强选手,当然也有骄傲的人认为是国内前5。


那时的河南大学,名师辈出,高朋满座,当得起中原第一学府的盛名。在建国前,河大已经成为当时华北地区院系最多、校园规模最大的学校。




二、


梦断1952


河南真正被拉开差距是在建国后。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1948年,解放开封之战。


当时中原大地战火纷飞,河大师生在战火中惶惶不可终日。


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河南大学南迁苏州,并且下达通牒,如果当年9月1日不到苏州报到,便停发薪金和助学金取消学籍。


老实巴交的河大人唯有唯命是从,听从指令一路南下。很多师生身无分文,沿着津浦铁路一路向东步行。最终一路颠沛流离,到达苏州。


但这座人间天堂并未让师生们得到太多喘息,很快苏州解放。一部分河大师生随国民党前往台湾,一部分被遣返北归中原。


当师生们踏上回乡的归途,尚不知他们已然犯下政权更替时的政治忌讳。


建国后,百废待兴,全国人民鼓足干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但作为一个延续千年的农业国,根本无法提供适应现代化工业化建设的工业人才。


于是,决策者们决议效仿苏联老大哥,对旧中国原有的全国的高校进行调整。

 

简而言之,就是将民国时欧美系的综合性大学拆成苏联系的专业性大学,说白了就是社会主义中国对旧有高等教育资源进行一次再分配。

 

于是在1952年那年,迎来一个标志性事件,院系大调整。

 

这一举措持续长达十余年,基本奠定了我国日后高等教育的基本盘,更是决定了河南优质大学资源的命运。

 


这次拆的不只是河大,一些曾经名师满座的高校土崩瓦解,被销了户口,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如燕京大学、中央大学;一些大学横空出世,此后野蛮生长,成就一番威名;还有一些高校,此后一蹶不振,如河南大学。


在这次院系调整中,曾经在关键时刻犯下错误的河南大学被拆解:


农学院独立设置为河南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医学院独立设置为河南医学院(河南医科大学前身,2000年并入郑州大学)、行政学院独立设置为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与河南财经学院组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信阳分院独立设置为信阳师范学院;


理科迁新乡设置为河南师范学院二院(河南师范大学),水利、财经、化工、植物病虫害、畜牧兽医、教育学、生物等院系先后调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郑州工业大学(现已并入郑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

 

一番操作之后,曾经的国立河南大学辉煌难在,校本部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一院。

 

这所曾与清华、复旦比肩的国立大学,就此在国内顶尖大学的行列中销声匿迹。这也基本宣告河南告别了日后的985、211计划。



 

三、


被遗忘的重点大学


河大被分拆,只是河南高校资源落后的开始。

 

其实当时被分拆的高校不在少数,为何河南大学至今萎靡不振,难续荣光?为何新拆分的河南院校也无法在后续大学竞争中脱颖而出?

 

原因很简单,政治地位。

 

建国之初,我国曾短暂沿袭解放战争时推行的大区制。全国分六大行政区,河南属于中南区。中南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两广等,领导机构称中南局,驻地武汉。

 

因而在这次大区中心的大学无疑得到大大加强,非大区中心的省份的大学普遍遭到削弱,如华北局的北京、东北局的沈阳、华东局的上海、西南局的重庆、西北局的西安全部成为日后的优质高校扎堆大户。

 

所以很容易理解,河大拆分的那些院系为何会先后调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以及华中农业大学。

 

蛋糕分配完毕之后,国家又开始为大学们赋能,重点大学制度随之而来,一批大学随即成为天选之子。


也就是说,重点大学的概念第一次在中国大地出现,大学间的贫富鸿沟由此产生。

 

1954年,教育部率先确定了六所重点大学,人大,北大,清华,北农,北医,哈工大。此后逐年增加,文革时曾有中断,到1978年国务院国已经确立了88所重点大学。

 


在这份榜单中,河南在丧失河大这一巨无霸之后,已经没有院校能够入选。

 

而隔壁湖北,重点大学已经来到9所。别忘了,当年他们可是各有一所国立大学的兄弟啊。




四、


追不上的985


如果说,1978年重点大学敲定加剧了河南高校落后的局面,那么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时,河南已经彻底丧失翻盘机会。

 

1996年,国家提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于是“211工程”来了。

 

1998年,领导人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于是“985工程”来了。

 

这两项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建设工程,直接决定高校的发展命运。

 

全国诸多高校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很不幸,最后入选两项工程的大多数都是1978年确定的重点大学。

 

当时河南省政府也来了一次all in,整合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组成全新版本的郑州大学,也只是成功入选211。


其实事后诸葛的眼光来看,当时的主政者有些操之过急。因为211工程基本保证每个省份都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入选,郑大入围本来就是板上钉钉。


但可惜了被郑大吞并的河南医科大学,倘若不合并,河南将至少有两所211高校。在合并之后,新郑大自然基金总共269项。其中河南医科大学就有145项,郑大和郑州工学院,加一起不过124项。


至于985,河南大地,无一入选。

 

据说,河南省政府曾7次上书教育部,希望河南大学候补进入211,但最终石沉大海。

 

此外,在这次改革的浪潮中,河南原有15所各部委直属高校,有14所划归河南地方。

 


一切就此尘埃落定。




五、


错失中科大


河南高校落后还有一个饱受诟病的问题,错失中科大。

 

如果多了中科大,河南全省至少会保持1所985,1所211的局面。

 

建国之初,全国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于是有中科院牵头组建的中科大应运而生。这里汇聚国内顶尖尖端科技人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960年代,原本定居在北京的中科大要搬家了。当时中苏关系急速恶化,尤其是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打响,苏联老大哥在我国北方边境陈兵百万。

 

初生的新中国,随时可能面临社会主义老大哥的钢铁洪流和核武器的全垒打。于是,首都党政机关和13所高校单位,纷纷向后方进行战备疏散。建校不过十年的中科大自然在列。

 

起初,中科大将疏散地点定为河南和湖北,首选意向是河南南阳。

 

考察组带着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的亲笔信来到河南。河南省官员热情接待了考察组,但对于接收中科大并未流露出太多兴趣。

 

考察组在南阳寻找疏散地址,当地的负责人说:“土地有的是,三千亩五千亩没问题,但我们南阳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

 

与此同时,主政安徽的李德生将军闻风行动,力主要把中科大争取到安徽的安庆。但中科大方面觉得安庆条件太差,不愿搬迁,依然在考虑南阳。

 

这时候,李德生大手一挥,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在合肥摆出满满的诚意。于是,这所当时国内领先的科技高校暂时搬迁安徽。


后来,由于安徽人的持续争取,砸锅卖铁持续支持学校建设,中科大最终永久落户安徽。



值得一提的是,李德生是河南新县人。老将军出身贫苦,少年加入红军童子军的经历,所以才有了对教育的渴望。他的努力让安徽拥有了一所中国顶尖大学,如今安徽的科研能力而河南已经望尘莫及。

 

至于河南拒绝中科大的理由,最现实的原因是担心大学师生挤占河南的副食口粮。

 

今日的我们当然可以说当时的领导鼠目寸光,但当时主政者考虑的首要问题还是活着。




六、


泪洒龙子湖


河南人民苦高校之痛已久,后来的主政者也曾想过自救。

 

既然得不到顶层的资源分配,改善不了办学条件,那河南每年成千上万的考生怎么办?


干脆就自己建一座大学城。但代价有点沉重。

 

在克强同志的主导下,2001年,郑东新区的构想诞生,规划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支撑这个庞然大物的六大功能组团中,龙子湖高校园区赫然在列。

 

2003年郑东新区动工建设。但仅仅三年后,龙子湖大学城就因违规用地惊动国务院,陷入舆论漩涡。

 

当年的处理报告至今依然高悬在政府网站,措辞严厉,让人至今读来依然脊背发凉。


2003年到2006年,郑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违法批准征收集体土地14877亩,用于龙子湖高校园区建设。


2005年国土资源部对郑州市违法批准征收占用土地问题进行调查,并报经国务院同意,要求郑州市纠正土地违法行为。郑州市不但不进行整改,还公然扩大违法征占土地。


会议认为,这是一起严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法批准征收占用土地数量巨大的案件。


整个事件说起来很简单。为了发展河南高等教育,河南省政府决意在龙子湖的农田和鱼塘上,建立一座大学城,共占用土地1.4万余亩。

 

但这项宏伟的蓝图,仅经过河南和郑州两级地方政府批准,并未向国土资源部报批。


违规用地过万亩!河南官员这是弄啥嘞,敢如此明目张胆摸龙的逆鳞?


因为河南的官员很清楚,大学城整体规划涉及基本农田,即使报上去,也批不下来。他们的想法是,先施工再报批,将生米煮成熟饭。

 

官员们的秘密计划,终究没能躲过国土资源部卫星遥感的天眼。顿时朝堂震怒,不顾河南官员一心只为办教育的申诉,勒令郑州市政府纠正土地违法行为。

 

耕地红线不能碰,于是处分随之而来。



1.给予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林景顺降级处分,建议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2.给予郑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建才记大过处分,建议给予党内警告处分;给予郑州市副市长、郑东新区管委会主任王庆海降级处分,建议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3.给予郑州市市长助理、龙子湖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牛西岭记大过处分,建议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4.分别给予河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新民(原任河南省副省长)和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原任郑州市市长)党内严重警告。


处理力度之大,开国内同类案件先河。

 

案发那年,龙子湖已经有6所院校进驻,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成了这片荒芜土地的拓荒者。他们远不知自己一草一木打扫的象牙塔,时刻面临被推倒重来的风险。

 

为了不影响学子的正常就学,河南省政府顶住压力,向国务院申请在不扩大占地规模的前提下,依法办理已进驻院校的用地手续。至于其他未进驻院校,则陷入停工,进入新一轮的拉锯。

 

最终历尽波折,一众官员用自己的政治生命铺路了今天的龙子湖大学城。




七、


写在最后


回望近代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在风起云涌的时代,一路波折,一路辛酸。

 

河南没有大海,只有气吞山峦的平川。

 

一千年前的河南,以海纳百川的气魄,聚天下英才,有最绮丽的诗词歌赋,最灿烂的哲学思想,最知名的文人墨客。

 

一千年后的河南,一个拥有上亿常驻人口的大省,大部分学子却没有资格去参加优质高校的内卷。

 

我们眼看着那些在建国初期就博得资源红利的省份,从此一劳永逸。

 

而河南在丧失先机之后,守着土地红线,无论作何努力都成徒劳。


他用自己仅有的一所老河大向周边献祭,同时还要无条件服从国内建设大局。

 

这个社会从不公平,高教落后似乎成了这片土地的宿命。

 

大道何艰,河南何难!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卖惨抱怨,而是想告诉屏幕前的诸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除了我们自己努力,不用奢望任何人的恩赐。

 

唯有自己,才有机会逆天改命。


是的,你没看错,哪一个经历过河南高考的考生,不是亲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经过地狱般高考的磨砺,才会发现人生前路皆是坦途。

 

想起新伟同志献给援疆干部的那首诗,用来勉励诸君:


长与嵩山绝,终岁不得望;

奈何中原郎,安得报庙堂。

披星建边邑,界碑锁行囊;

丈夫四方志,何处不家乡!


文章转自: 郑州楼精


欢迎在文末留言区留言讨论




【本周精读】


赵法生:论孔子的信仰

门第之家绵延百世,决非赖于外在权势与财力

王朝赫赫,不过表象,文化默默,乃历史本体

返本而开新——韩星教授儒学研究综论

自以为很聪明,致使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宅基地:农村最后的肥肉

善人无须有朋友,恶人不能有朋友。

徐贲:雄辩症与厚皮逻辑

周其仁:北京的逻辑

莫言 | 三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莫以为只要经济强大了,世界就会尊重你

刘索拉:揭批小资情调,苦练骂人本领的小女生

为何乡绅维护了乡村的稳定?

郭齐勇丨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智慧

一定不要错过这段音频

林安梧丨关于寺庙的对联──构成、意义及其他(含音频)

韩星丨齐家之道及其现代传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由于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

可能导致您看不到凝听的文章

希望您可以点击下方的分享、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