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级刷屏的背后 | 鲍昆:向着社会的摄影才最具力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733c6fly3&width=500&height=375&auto=0▲《无处安放》1′35″版,仅腾讯视频已获得132万次观看
「风面一期」学员吴国勇共享单车坟场摄影项目《无处安放》,继获得中国当代摄影最重要的奖项之一:第二届映·纪实影像奖“优秀”和“阿尔帕资助”双重奖项后,7月26日上午,由搜狐新闻后窗工作室重磅首发,财经天下周刊、风面微信公众号跟进发布后,引发视觉中国、北京时间视频、澎湃/湃客、新京报+腾讯新闻、凤凰新闻、CCTV-13、香港南华早报、朝日新闻等媒体采访和重点发布,以及官方媒体、大众媒体、个人大V等千万、百万级粉丝微博普遍转载,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和公众讨论参与度。截至发稿前,仅首发文章在搜狐新闻客户端(网页端和公众号除外)的阅读数就达到1044万。
▲ 首发媒体的文章数据
▲ 7月26日上午,搜狐新闻后窗工作室重磅首发,财经天下周刊跟进
▲ 7月26日中午,「风面」微信公众号和湃客自媒体发布
▲ 7月26日中午,「风面」湃客自媒体得到澎湃大力推荐
▲ 7月27日,凤凰新闻首页头条图片重磅推荐
▲ 7月27日,北京时间采访报道
▲ 7月27日,新京报+腾讯新闻联合报道
▲ 7月27日,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媒5000万+粉丝微博转发
▲ 7月27日,获得更多1000万+粉丝新闻媒体微博普遍转发
▲ 7月27日,获得百万粉丝级个人微博大V转发和热议
▲ 7月28日,CCTV-13《新闻周刊》人物,以8分钟专题报道
▲ 7月29日,香港《南华早报》以封面文章刊发
预约采访吴国勇的国内、国际媒体仍在排队…
《无处安放》能获得如此社会影响力,除摄影师吴国勇长达半年,往返于20多个城市的拍摄外,还得到了一大批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情怀朋友们的鼎力支持。首先是罗大卫的项目全程策划支持和李政德的日常拍摄艺术支持,作品进行到后期阶段时,得到摄影批评家/文化学者鲍昆关于作品完善和传播的方向性建议,而纪录片/电影导演王久良、王磊均对视频作品提出了中肯建议,王久良更是亲自参与照片编辑。开始传播时,首发媒体搜狐后窗工作室以全媒体方式呈现了《无处安放》,截至目前已获得1000万+的阅读量。
一个向着社会、揭示问题的优秀影像作品产生,凝聚了众多人的智慧和付出,更像是一个“策划作品”或者群体创作作品,与传统艺术高度个体化的独立创作迥然不同。对此,昨天后窗发布的《鲍昆谈纪实摄影 | 没有普世关怀的艺术不可能伟大》一文中,搜狐后窗工作室与鲍昆的对话,很好的诠释了这一话题。现摘录如下:
后窗:回到作品上来,根据我的了解,这个作品(吴国勇《无处安放》)从发现选题到策划到执行到宣发,策划人的介入一直很强势,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策划作品”。如果说这个作品是吴国勇作品,可是实际上艺术家的主体性却很弱,这个跟传统艺术创作中那种高度个体化的创作很不一样,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鲍昆:艺术家高度主体性的形成是从文艺复兴开始,艺术家作为一个艺术行为的主体意义开始出现,自从之后,艺术史才成为了艺术家的历史。这种状态艺术史就成了艺术家的历史到了现代主义后期达到高峰,艺术家和作品之间形成了一对一的连接关系。但是到后现代时期,从安迪·沃霍尔他们这帮人开始,就打破了这一点。从艺术家主体性上来说,他把原来是艺术家全程个体的劳动变成了只是个人生产思想,然后社会协助完成。
更重要的是,艺术在社会的发生机制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已经越来越偏向于一个话语行为,也就是说艺术开始介入到所有的公共话题。至于艺术的本质,就变成属于公共话题中产生话语战争的基本形式——话语和概念语言了。到后现代之后,艺术全面变成了文化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所以,基于手艺的艺术家的主体性这个话题,在这个大历史背景下其实没有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拿出了什么?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公众怎么去理解这件作品?别的都不重要。
现在,国内大部分艺术家是不关心社会的,只关心自己作品卖钱。偶尔有关心社会的,最终还是想卖钱,老是嘴上说得很好听,我要关注社会,我要反映社会,但其实能具备这种敏感度和介入能力的人很少。
《无处安放》项目策划人罗大卫说:“赞同鲍昆老师「更重要的是我们拿出了什么?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公众怎么去理解这件作品?别的都不重要。」的观点,就像2014年邯郸摄影人冀洪波与我发起策划的全国雾霾影像调查项目《中国呼吸》,总共有近50名摄影师、历时40天拍摄完成,在当年平遥国际摄影节展出后,获得了新华社、中新社、江苏卫视、南方周末等多家媒体报道,而由北京摄影人金海岸剪辑的《中国呼吸》延时视频,次年2月底被原央视记者柴静引入《穹顶之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139kqmtnj&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国呼吸》项目视频,时长:2′06″。剪辑©金海岸
▲ 《中国呼吸》延时视频被引入柴静《穹顶之下》
“那么,《中国呼吸》是谁的作品?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但它却为社会公众、相关机构了解雾霾现状和提升环保意识,提供了一份比较客观、覆盖全国的视觉资料。”罗大卫说。“而《无处安放》的署名肯定是吴国勇作品,这点从目前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也可以直观看出。我参与了项目创作和传播全程,所以很了解为《无处安放》心甘情愿付出的朋友们,无非一个期望:和盘托出一个庞大的、令人震惊的社会视觉奇观,通过广泛传播激发共享单车链条上的资本及运营机构、政府监管部门,乃至终端用户,主动反思、有效变革,让资本与监管形成有效互动,让普通人也意识到共享中离不开你、我、他的自觉维护,最终让单车不再“无处安放”,真正实现协调性的共享。”
▲《无处安放》摄影项目,上海浦东,2018年4月
在鲍昆看来,“吴国勇的《无处安放》是野蛮生长的资本运作的一个隐喻,为这个时代留下了有文献价值的视觉文本。”对于作品的意义,鲍昆在朋友圈说:“这是一个每天在我们眼前炫耀的闹剧和悲剧,但是人们视而不见。它已成灾祸,造成社会巨大的浪费。除了最早设计此游戏的人成功拿到大笔利润脱身外,其他所有人都是一场噩梦。整个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故事,野蛮、疯狂,甚至蒙骗,贯穿所有情节。但这么公开的野蛮大戏为什么出现,以至于不断高潮,没见社会管理部门出面限制管理,直到这场闹剧变成一地鸡毛,让本应给人们幸福的巨大社会财富灭失,责任人呢?”
■■■
回到摄影创作语境,作为一名摄影人,你的作品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人的关注和认可呢?向着社会的摄影,显然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也是最具力量的选择。
社会是由一个个独立个体构建的,一定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也将造就什么样的人。“关注社会,就是关注自我”,这是现代性文明社会区别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农耕社会的最本质特征。
周末免费听课计划(第八期)
推荐收听
鲍昆 | 摄影人:向着社会的价值观
猛戳图片 ▼ 免费收听8′12″音频
温馨提示:本周日24:00后恢复收费
往期周末免费听课计划
第三期:宁舟浩谈马丁·帕尔的摄影观点
第二期:张晓武谈金向怡魏壁等作品中的乡愁
未完待续…
· End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风面微信号
不错过免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