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致敬展 | 庄灵:真实、自然,与摄影有关的岁月 | 风面·对话No.9
第09期
▼
对话嘉宾
庄灵 | 台湾摄影家
获第19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终身成就奖
那日松
平遥致敬展《庄灵:驻影青山》策展人
编导/摄影/剪辑 | 陈衍勋
志愿者 | 邵泽钰
统筹 | 风少
#视频时长:18′29″
△ 全屏观看,效果更佳
▼
展览海报
▼
展览前言
文 | 那日松
在台北第一次与庄灵先生谈“2019平遥摄影大展•致敬展”的策划,庄老师特意拿出一张作品给我看,这是一张由9幅照片组合而成的作品,取名《看山》,他说这张作品表达了他现在的心境,对人生的看法,希望把它一定放到展览中。
△《看山》摄影©庄灵
后来去庄灵先生的家,庄先生的家在台北郊区的一座小山上,一座普通的公寓楼房,但从庄先生家中的阳台正好可以看到远处灯火阑珊的台北市区,还有层层叠叠的青山,那天正好赶上“利奇马”台风即将来临,滚滚乌云从庄老师楼房的上空疾驰而过,远处黑云压城,近处山雨欲来,人也仿佛置身于云雾之间。
△ 2019年8月5日,拍摄于庄灵先生家阳台。摄影©那日松
△ 2019月8月7日,台风来临之前。摄影©那日松
庄老师的夫人陈夏生(文物专家,被称为中国传统绳结研究第一人,也是“中国结”的命名者)对我说,你运气真好,这是一般人难得一见的景观,但她和庄灵先生却经常见到。
当时我仿佛看到一个画面:两位八十岁的老人平时就坐在这个阳台上,看书,看山,看着远处风云变幻的风景,也回望着时光岁月中一帧帧永恒的瞬间。
△ 庄灵先生与夫人陈夏生女士。摄影©那日松
庄灵,今年已经81岁的台湾著名摄影家。用他对自己的评价说,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摄影。
自初中二年级(1953年)开始,他开始用父亲帮忙借来的相机开始创作,从此和摄影结下一生的缘份。
△ 1950年代,拍摄的小学同学和他的父亲。摄影©庄灵
△ 1965年,窗前的父亲。摄影©庄灵
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庄灵先生的父亲——庄严,书法大师、教育家、博物馆学家,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抗战时期,正是庄严先生护送了故宫的60万件珍贵文物南迁。之后又护送文物至台湾,并终生守护着这些文物,从未离开。庄严先生交友广泛,尤其与台静农、张大千更是挚友,著名摄影家郎静山亦是庄家的常客。庄灵先生诞生在这个温暖的“文艺之家”,耳熏目染,吸收了足够的营养,为他未来的摄影人生奠定了非常重要的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 1967年,父母与妻子陈夏生和大女儿,远处为台北故宫。摄影©庄灵
△ 1970年代,老友雅聚,庄严与臺静农。摄影©庄灵
△ 1979年,张大千在台北摩耶精舍。摄影©庄灵
△ 1956年,庄严与郎静山。摄影©庄灵
此次展览,主要就是以庄灵先生的《父亲与家人》和《艺师艺友》这两部早期作品为主线,穿插辅以《走进现代》、《电视摄影记者眼里的世界》、《逆旅形色》、《心照自然》、《人间偶遇》、《看山》等作品,全面展示了庄灵先生60多年的摄影生涯。这些作品融合了纪实与抽象,传统与现代,风格多样,立意深远。尤其是《父亲与家人》和《艺师艺友》这两部作品,堪称台湾两代文化人的摄影雕像。
△ 1966年,作家陈映真。摄影©庄灵
△ 1976年,舞蹈家林怀民。摄影©庄灵
△ 1980年代,作家白先勇与演员卢燕。摄影©庄灵
△ 1993年,作家李昂。摄影©庄灵
庄灵先生的好友,台湾著名摄影家张照堂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评价庄灵的摄影,用了以下这些词汇:朴质,谦诚,宁静、致远,不追逐时尚,不见异思迁,只是单纯、稳重的走在自己的路上。
△ 1966年,学打太极拳的父亲。摄影©庄灵
的确,庄灵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用摄影真诚地记录着生活的摄影家。而这些照片里的“生活影像”也因为庄灵的摄影而永远镌刻在历史中,熠熠闪光,遥远而清晰。
▼
靜遠的眷念
文 | 張照堂
談起莊靈的攝影藝術,圈子裡喜歡用的關鍵詞通常是自然、平實、和煦、溫厚…或是他自己謙稱的偶遇、心照、靈視,感念等,這些詞彙確實也都是他的攝影旨念與人生、美學觀,更是他的人品、秉性在圖像中所蘊發出來的餘韻與微光。
△ 1972年,夫人与两个女儿。摄影©庄灵
父親莊嚴是精研書法、史蹟的傳統儒家耆老,大哥莊申是中國藝術史學者,二哥莊因是文學家,三哥莊喆為現代畫家,莊靈在這樣一種藝術氣息中長大,森林系畢業之後選擇攝影為終身志業,似乎是有跡可循的,而他們這「文化世家」、「一門四傑」的稱謂,也曾在台北藝文圈一時成為美談。
△ 1969年,一生至友——庄严与臺静农。摄影©庄灵
認識莊靈是半世紀前的事了,60年代初我在台大工學院唸書,莊靈是農學院視聽中心技佐,負責攝影與暗房操作、管理,當時我已迷上攝影,經常跑去找他請教一些技術問題。接著莊靈進入台視新聞部工作,並和一些志同道合朋友創辦《劇場》季刊,我經常參與他們舉辦的一些活動。60年代末我考進中視新聞部,不時和莊靈在許多採訪場合碰面,特別感到親切和鼓舞。1971年我們一起參與創立了「V-10視覺藝術群」,以「新直覺與新面向,捕捉現代社會場景與私己告白」為旨,30年來斷續辦了多次展覽、座談,在沉悶的攝影圈増添加幾許活力與新意。莊靈是V-10的催生者和支柱,沒有他的熱心投入與號召,這個群體是帶勁不起來的。
△ 1973年,V-10视觉艺术群。图源网络
△ 1971年,台北「V-10视觉艺术群─女展」现场视频资料。来源网络
△ 2003年,台北「又见V-10─视觉艺术群30年」大展海报。图源网络
△ 2003年,V-10视觉艺术群。图源网络
△ 2019年8月4日,张照堂、黄永松与庄灵,拍摄于台北汉声巷。摄影©那日松
莊靈的攝影,從紀實風景、人物特寫、新聞獵影到畫意心象,大約分成八個面向。最早期的」「北溝村的記憶」、「父親.洞天山堂和家人」等系列,莊靈以他樸質、謙誠的紀錄之眼,關注民間、泥土、田園、自然的風景,留下許多令人感懷的醇美記憶。他的家人系列,運用光影、構圖與視角的靈巧配置,不留痕跡地傳達了心中那種委婉、濃郁的家族情感。他曾說,家人是我最好的練習主題之一,他的自謙,已然將練習提昇為一種成就。莊靈早年的這些作品,有一種悠悠的歲月思愁,寧靜、致遠,隱約承繼了他父親的儒學涵養。50年前就有這樣早熟的「靈視」,是相當令人折服的,這些作品也是台灣攝影在相關主題系譜中難得的傑出範例。
△ 1966年,女儿的诞生。摄影©庄灵
△ 1971年,三代——母亲、妻子和女儿。摄影©庄灵
△ 1979年,弥留之际的父亲。摄影©庄灵
莊靈本性隨和,交遊廣闊,加上36年的記者生涯,自然見過許多名人雅士,他的「藝師藝友」系列捕捉知名人物的肖像身影,非常自然、平實,就像紀念照一般。莊靈拍照不喜歡刻意與設計,不用外加燈光,不矯飾,不炫弄,就像隨機偶遇,對方並未覺察之際,他已按下快門。周夢蝶的廊下午寐、洪通的跨腿哈菸、陳達的彈琴吟唱、楊麗花的便當用餐 .....,這些傳奇人物罕見、不經意的舉止與面容,在遠去的歲月時光中,格外顯得彌足珍貴。
△ 1970年,摆书摊的传奇诗人——周梦蝶。摄影©庄灵
△ 1971年,歌仔戏演员杨丽花。摄影©庄灵
△ 1960年,大学同学朱邦复,台中省立农学院,后来他成为著名的电脑中文仓颉输入法发明人。摄影©庄灵
抽離人物、事件與報導性題材,莊靈中後期攝影的另一個走向是對線條、造型、景物的關注和著迷。「逆旅形色」、「人間偶遇」和「心照自然」等系列,他試圖用直覺、直觀、隨性的方式,來表達心中沉靜、內斂的情感。他說:「讓攝影自然地呈現人世間的一切可見光景,讓一切可見光景全都回歸於浩渺無垠的大自然,這大概是我希望追求的境界罷。」
由於家學涵養和內心性格,莊靈有他自己的生活態度與創作理念,他不追逐時尚、見異思遷,只是單純、安靜、穩重的走在自己路上。對攝影事務的關心、延續與推展,也是他生活、創作之餘所致力的目標,也贏得圈內一致的肯定與推崇。
△ 1997年,庄灵在三峡
△ 2019年9月,庄灵在平遥接受摄影新媒体「风面」采访。摄影©邵泽钰
△ 2019年10月18日,庄灵在台湾。摄影©邓博仁
莊靈就像一座橋,搭在「傳統」與「現代」兩座大山之間,這座橋連結了他的攝影創作、教育傳承與影事推廣等三個努力向度上。他也來回走在橋上,從傳統出來,走入現代,又回歸傳統。在這樣的巡迴往返中,他希望自己能自然融合成一個均衡的整體。年屆80的莊靈,對這個寄望相信他已了然於胸。
▼
《延》
(1966)
片长14min 无对白 黑白
《延》是庄灵的首次尝试
以其父母与怀孕妻子一天的生活为主干
隐含生命情感延续之意
《赤子》
(1967)
片长8min 无对白 黑白
《赤子》记录庄灵长女出生至一岁半的种种
以赤子的眼光看台湾
#总时长:22′22″(无声,原由陈耀圻导演配乐)
△ 以上作品,经庄灵先生授权,摄影新媒体「风面」编辑发布
■ 庄灵简介
1938年生于贵阳,1948年随父亲庄严护运第一批故宫文物渡海到台湾。
从省立农学院森林系毕业后,先后进入台大视听中心、台视新闻部工作。
他先后与友合创《剧场》季刊,为台湾现代影剧艺术发展首开先河;组成“V-10视觉艺术群”,并以多次群展推动台湾摄影创作观念的自主和影像表现的完全自由。
1971年起在多所大学讲授摄影和电视新闻摄影等课程,培育青年学子。
多年来,他致力推动台湾摄影事业的发展,并着力推展两岸摄影文化交流。现为世界华人摄影联盟副主席。
他有多部著述,自1969年迄今,庄灵在国内外举办的个展及联展达50余次。
著作:《电影艺术杂谈》(晨钟,1970)、《摄影艺术散论》(远景,1976)、《新闻摄影》(台北市新闻记者公会,1979)、《庄灵逆旅形色摄影展》(台湾省立美术馆,1994)、《庄灵•灵视》(雄狮,2008)、《翰墨知交情》(义之堂,2019)
策展:「V-10视觉艺术群三十年大展」(V-10工作室,2003)、「彼岸•看见”——台湾摄影二十家1928-2006」北京/上海联展、「时代之眼:台湾百年身影」(台北市立美术馆,2011)、「凝眸岁月——台北建城130周年摄影特展」(台北市立社会教育馆,2014)、「镜观宝岛」摄影展I、II(台湾博物馆,2014及2016)
获奖:1969年电视新闻采访摄影金马奖、1976年中山文艺奖(摄影)、1980年中兴文艺奖章(摄影著作)、2003年第26届吴三连奖(摄影艺术)、2019年第14届中华艺术摄影家终身成就奖、2019年第19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终身成就奖等。
编辑©陈衍勋
往期「风面·报道/直播/对话/速览/图文」(部分)
· END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风面微信号
不错过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