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跑步就是跑步】👆关注 视频号&微信圈子同名
读书和跑步一样
起初,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古时候人们生活和学习条件有限,体力劳动者为了生计,必须长时间参与劳动生产,难有更多时间和财力去学习知识,因此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而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也只能在室内埋头苦读,体力锻炼相对较少,因而显得弱不禁风。或许是人们观察到了这种客观现象,自然而然就有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描述,又或是读书人为了维护群体尊严,也倾向于宣传这类观点。一来暗示体力劳动者虽然身体强壮,但没什么了不起的,二来暗示读书人弱不禁风并不可耻,有头脑比什么都强。然而语言会反过来影响思维,这句描述现象(What)的话,可能被不明就里的人理解为原因(Why),比如身体好的人会想:也许自己天生不是读书的料;而学习好的人会想:不锻炼也无所谓,四肢发达,头脑也许会变笨。似乎体力和脑力之和是一个固定值,一方面占比多了,另一方面就自然会少。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拨开迷雾之后,真相或许会让你大吃一惊。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发明了统计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相关性。他发现,如果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高,那这个人的其他方面往往也不错,比如自律能力、经济水平,包括身体条件都更好,也就是说,好的事物往往是正相关的。那能不能由此推导出:身体好和头脑好也是正相关的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运动能够调节人体的各种激素,使人达到最佳状态,使身体这个内部生态系统充满能量和活力。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犹如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则更像是一潭死水。长此以往,一些不愿意运动的人则更容易滋生焦虑、抑郁、消沉、低落等各种不良情绪,并且压力产生的毒素会破坏大脑中几十亿个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逐渐使大脑的部分区域萎缩,这表明,一个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可能会变“笨”。而另一个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好消息是:运动能够使大脑长出更多的新的神经元,这意味着运动可以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聪明”。
要知道我们每个人在遗传父母的基因时,大脑起始水平必然有差异,比如在相同的脑区,有的人神经细胞多,有的人神经细胞少,因此,不同的孩子在语言、图形、音律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天赋差异。
但凭借后天的学习和发育,这些生理差异逐渐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角力都集中在努力程度上。然而脑科学的发现却提示我们运动能够启动“神经新生”,同时由于注意力、意识和运动脑区之间有大量重叠,所以运动也可以直接从物理上提升我们的专注力、自控力和思维能力,等等。由此可以做出如下推演:运动不仅能使人身材更好、精神更佳,同时能增强大脑功能,提升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自制力,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让人创造更大的成就,获取更多资源。200万年前,人类一直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我们的祖先为了果腹,平均每天必须行走8~16公里。到最近的1万年前,人类进入农耕文明,直至最近的一百年,人类才进入物质丰富时代,不再需要为寻找食物耗费那么多能量。在人们的观念中,运动只是为了让自己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和更健美的体型,健身房里的宣传画、朋友圈里的运动照,都在宣扬这种观点。但事实上,运动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它不仅能使人更加乐观,还能使头脑更加灵活,最终使健康水平和认知水平实现双重提升。但人们一旦习惯久坐之后就再也不愿意活动了,不知不觉进入了生活质量的下行通道——越低落、消沉,越不想运动,越不运动越低落、消沉,而打破怪圈的最好办法正是去“挥洒汗水”——穿起跑鞋狂奔,拿起球拍挥打……好在觉醒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都开始相互鼓励去学习和运动,甚至还流行起了这样的文艺箴言: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语言是会影响思维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句话应该修改为“四肢发达,头脑更发达”才合理,而身体和灵魂也并非只能二选一,你不能只学习不运动,或只运动不学习,也不能随心情交替进行这两项活动。我相信你现在肯定更倾向于这样的表述: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从现在开始,给自己的运动计划赋予一个新的意义吧!
如果你也
热爱跑步 也喜欢读书
愿你我都有健康的身体和丰盛的灵魂
本公众号内容欢迎各大帐号转载,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来源(公众号:跑步就是跑步),本文原文摘录自《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后台回复转载公众号ID备注“转载”后发作者介绍。整理编辑:小Q*你读过哪些书,文末留言,有人认真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