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居游混杂”街区的更新:如何让多元主体共同栖息?
全文字数统计:2426
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
编者按为推进打造“10分钟社区生活圈”,2023年黄浦区推动65个“一街一路”建设项目在10个街道开展。
“一街一路”,指一个街道打造一个街区和一条示范道路,作为城区精细化治理范本。黄浦区拥有上海历史最久的中央商务区,各个街道内有不少历史风貌区、旅游热门目的地,商居游混杂是常见现象。
在紧邻中央商务区的老社区,商居办功能高度混合,更新后常常出现业态升级快、环境嘈杂拥挤、生活成本抬高、社区空间被压缩等问题——如何让多元主体在这样的复合社区和谐共栖?
为此,上海大调研·澎湃新闻研究员前往外滩街道山东北路街区(以下简称为“山北街区”)进行实地调研。
黄浦区“一街一路”的示范区中,不少社区因地理位置的原因,面临着同一个更新命题:位于市中心人流密集处的老城厢社区该如何更新改造?
通过梳理多个“一街一路”更新项目后可发现,公共服务功能与公共空间的增设,是共栖的基础。
居民服务升级需求较大的社区,更多着力在公共空间的挖掘与打造上。例如,淮海中路街道在寸土寸金的新天地开辟出了一块近5000平方米的口袋花园。这里本是停放车辆的空地,但周边居民希望在家门口有绿色景观,“追梦园”由此改造而成,并成为了周边白领和游客的喜爱之地。
市民坐在“追梦园”读书。
另一边,聚集了较多金融机构的小东门街道,则在南外滩景观平台下设置了党群服务站,增加了体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以服务周边的白领、骑手、快递员和环卫工人;同时,推出短驳车“南外滩金融直通车”,日均服务人群达2000余人次,填补了办公到地铁站的“最后一公里”。
上班族排队乘坐“南外滩金融直通车”。
当然,上述案例存在于存量空间足够的社区,但对于更新空间有限的社区来说,则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更多主体的使用可能性。外滩街道的山北街区尤其如此。
山东北路串联着宁波路、北京东路和天津路三条热闹的马路,以其为中轴的山北街区有八个街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山北的居住、商办密度显著提高。同时,随着南京东路商圈和苏州河岸更新,人流量(服务社区的外卖骑手、游客)上升,出现了道路、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承压和公共活动空间不够的问题。
在交通流量大、步行空间狭窄的山东北路,如何挖掘新的公共空间?
山东北路,坐在街边的行人。
像外滩街道很多窄马路一样,山东北路车行道路不可改变宽度,不能简单地向外拓宽人行道。于是,台阶、平台的精细化设计成了落地方案:通过减少台阶、“加绿”“加座”、替换透水铺装材料等微调,让沿街面空间“可停留”。
更新后,这里增加了不同人“使用”街道的机会,重塑了街道的生机。即使常有骑手、车辆经过,行人和居民仍然能在此获得安静落座的机会。上海大调研·澎湃新闻研究员观察到,在阳光较好的白天,街边座位颇受欢迎,学生在上下学路过时会坐下休息片刻,街区老龄居民会来此晒太阳,平台上几个五金店商铺的店主会外摆座椅。游客、居民、商户在此停留并互相观看,形成“街道眼”,让街道更安全,也让该区域成为社区的“公共客厅”。
买菜回家的附近居民,在山东北路座位上“歇脚”。
可见,在有足够空间进行更新时,根据各人群需求建设配套设施,升级社区服务,是喜闻乐见的更新方式;而面对有限的更新空间,兼顾多方主体使用方式的公共空间,是更集约而高效的更新手法。
当更新空间有限时,另一种做法是业态“升级”,但这会涉及不同人群的不同利益。对山北街区的调研显示,实现公共空间的多元共栖是基本方法,而在观念和模式上达成的共栖,才是本质。在商居游混杂街区,“业态升级”的核心,是更新理念的“升级”。
更新改造后的山东北路(宁波路-北京东路)。
山北街区的更新过程,即是在众口难调间寻找平衡。例如,第一轮更新方案中让沿街底层商铺升级搬迁的规划,就因遭到近十家五金商户的反对而取消。
山东北路北侧的北京东路,是上世纪著名的“五金一条街”,曾被市商委命名为上海市十大专业特色街之一,有着万国五金市场、电机元器件零配件等专业市场。“中国其他地方没有的仪器零件都能在这买到,可以用来自己组装电视机、家具等各类产品。”一位山北居民回忆道。
2017年起,北京东路开始更新,产权方逐步清退了部分五金商铺,并引入世界知名品牌体验中心、文化类等高端服务业业态。但现如今,山北街区仍保留着多家营业超过30年的五金老店。在听取五金店商户和居民意见后,山北街区最终没有清退全部的沿街商户,而是在沿街商铺的二楼开辟了社区服务空间。
北京东路一家小店的陈列柜,展示着五金零件。
这看似夹缝中的选择,是对“共栖”理念的尊重。2023年,作为外滩街道“一街一路”的重点项目,山北街区因“体现复杂环境下的共栖”进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优秀案例。
上海大调研·澎湃新闻研究员梳理其他“一街一路”更新案例发现,在不同的街区、社区,“商居共治”已是共识。
不少社区推出了商居共治的相关规约与联盟组织。例如,豫园街道位于老城厢文庙旁的福佑路,围绕“独具东方神韵的商旅文融合社区”宗旨,发布了首个来自街区商业治理的自治规约《福佑治理联盟规约》;瑞金二路街道南昌路三年前就成立了“南昌路跨界自治会”“南昌路街区全域联动治理机制”;半淞园街道的西凌家宅路成立了“西凌家宅路商居联盟”,以协调业委会、物业公司、沿街商铺和居民的需求。
也有社区用公益改造小店的手段,代替了以往的粗暴搬迁。在五里桥街道的淡水路项目中,通过辖区企业出资、设计师出力,街角三家存在20年以上的小店得以改善空间环境,在店门口安装了方便老年居民进店的坡道与扶手等便民设施,进一步拉近居民与街铺的关系。
由此可见,城市中心的多元主体要在复杂环境下实现共栖,关键在于对人的关切。公共空间的更新是共栖的基础表现,它不仅能让附近的居民拥有更舒适的新“会客厅”,也能让新来者,如附近办公白领、服务人员甚至游客等,拥有对此地的归属感;而业态上的更新,则应关注已和社区形成紧密互惠关系的人群。
商户“去”简单,但“留”,更能体现共栖的本质与城市更新下的人情味。
往期推荐
你好,2024|元旦假期,沪上这些迎新主题活动精彩纷呈
你好,2024|新年音乐会、博物馆奇妙夜、美术大展……这份上海“文化菜单”请查收
你好,2024|六大板块、22项活动,上海邀你一起来跨年
作者:吕正音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徐祯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