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家暴?离开ta不就好了嘛”

镇镇的彩虹 镇镇的彩虹 2021-01-22


当家暴频频发生时,不少人总是倾向于指责受害者“懦弱、心软”,认为其明明知道危害却仍然选择留在暴力关系之中,再次被伤害“实属活该”。


然而,“离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不利的社会处境


家庭暴力的根源在于施暴人和受害人之间的权利关系不平等。在传统家庭暴力中,许多受害者一次次忍受暴力、原谅施暴者,甚至在警察面前求情使施暴者免于处罚,究其原因,除了仍对施暴者抱有感情和幻想以外,还由于受害人往往居于不利的社会处境,比如经济难以独立、照顾子女的沉重负担、面临社会对离婚人士的偏见,等等,缺乏足够的“底气”迈出这段糟糕却某种意义上更“安全”的亲密关系。


习得性无助


在无数次受暴之后,受害人“认识”到自己难以阻止暴力的事实,甚至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受暴者会越来越被动、压抑、绝望,更难摆脱暴力。


施暴人的精神控制


家庭暴力不仅包括身体伤害,还包括诸如控制、恐吓、侮辱、威胁等精神暴力。长期的精神打击会吞噬受害者的自尊和自我价值,陷入自我怀疑与贬低,唯有施暴人偶尔的爱意与赞赏会带来对自己的认可,久而久之,愈加难以脱离。



性/别少数群体的家暴会因为社会歧视 和普遍的异性恋中心主义而增加一些特殊因素。


对于“被出柜”的恐惧


施暴者可能以“公开”受害人性别认同或性取向为要挟,阻止其对外求助。由于目前社会对于性/别少数群体的包容度仍不容乐观,受害人可能因歧怯于承担被迫出柜的后果而放弃求援。

缺乏专门的援助机构


现有的反家暴援助组织很少接受过性少数议题和多元性别平等教育的培训,不了解性/别少数群体的现实顾虑,难以提供有效帮助。部分暴力干预机构甚至拒绝对性/别少数群体提供援助、或以非常不友善、不专业的态度对待性少数受害者,使得求助者因害怕受到反家暴机构的不平等对待而放弃求助,将遭受过的暴力对待变成秘密,深埋在心。

 

在同语2008年的调查中,只有约一半(51.21%)的女同/双性恋受暴者有过求助经历。其中大多数人(81.02%)选择向非正式支持系统(熟人、亲属)求助,向正式支持系统求助的不到1/5(18.98%)。

 

在向正式支持系统求助的人中,认为能够解决问题或解决大部分问题的人数不足1/4(22.15%),近2/3(64.56%)的人认为求助只能解决小部分问题或完全没有效果。

 

很多时候,求助意味要公开自己的性倾向,而这有可能使性/别少数人群遭受社会的歧视或道德审判,甚至失去大量的社会支持。



首先要明确,任何干预都要以 生命安全 为最优先考虑的问题。遇到较为严重的家庭暴力,要及时报警。


如果需要法律或社工方面的援助,可以参考《同志家暴干预服务地图》(同志遭遇暴力?来地图上寻找本地求助资源!),与所在区域的专业服务性机构进行对接。

请不要忘记,镇镇也一直在你身边哦。





您可能还想看:


警察、律师、社工...共同为你制定反暴力指南!
活动回顾 | 遭遇暴力,怎么向警察求助?
活动回顾 | 亲密关系中,让我们学会非暴力沟通
暴力事件频发,十六日行动正当时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 性暴力救助小贴士(多元性别适用)

编辑:小狗
责任主编:C先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