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促进基金会多元、平等、包容(DEI)理念之精神健康篇

小卡 镇镇的彩虹
2024-08-23


1

践行多元、平等、包容,建设更好

的基金会行业生态平行论坛

(精神健康议题篇)


多元、平等、包容(DEI)是当下公益界开始关注的理念,具体到每个领域,它有着不同层面的体现。本文通过聚焦精神健康领域,介绍精神健康领域与DEI的关系、基金会为什么要关注精神健康,以及具体的行动建议。




如果你对该话题感兴趣,欢迎来到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3年会

“践行多元、平等、包容,建设更好的基金会行业生态”平行论坛。

(↑点击阅读详情、购买门票)


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北京同声异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北京市东城区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面对面交流!


DEI

02

精神健康的标准


今天这篇文章开始之前,想邀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你的精神,健康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精神健康是 "一种幸福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力,能够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卓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她或他的社区作出贡献"。


它并没有说你的某个“症状”要完全消失才行,也没有说你的什么指数要降到一定程度才行。一个没有诊断的人未必就是健康的(想象一个实施暴力的人),一个有诊断的人未必就不健康(想象一个积极从事社会倡导的抑郁症亲历者)。


按照这个标准,一个有着精神障碍诊断的人,如果能够过着发挥潜能、自觉满意、富有意义的生活,那么ta也是健康的。


DEI

03

被道德化的健康


我们可能会很坦然的承认自己做过阑尾炎手术,承认自己有颈椎病,和别人交流着种种健康话题,但是我们很少会去把自己主动放入精神“不健康/不够健康”的群体里。究其原因,是因为健康往往暗指了正常,而不健康则是不正常的代名词。


精神病学专家许又新教授在《精神病理学》里面提到,精神”健康“总是带有道德上肯定评价的意味,而精神“疾病”则免不了道德上否定评价的意味。把世界上的人分成精神健康和精神上有病这根本不同的两类,是天真和过于简单化的。


在今天,尤其是疫情之后,社会大众逐渐意识到,人人都有可能遭遇精神危机,都有可能面临精神障碍的诊断。障碍这个词并不意味着对一个人全部生活的否定,而只是对于其当下困境的分类与描述。


<抑郁的红狗> ©️艺术家Chic@


DEI

04

精神健康是一个光谱


下面是一个精神健康的区间连续模型,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精神健康的处境其实是一个光谱,随着人们生活境遇的改变,我们在光谱里也有可能是流动的


感谢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专家梁诗明博士提供本图


DEI

05

精神健康领域与DEI的关系


了解了上述概念,其实很容易发现,专业精神健康工作的理念,与目前公益界推广的DEI理念所倡导的“多元/平等/包容”有诸多呼应之处。



早期的精神健康实践强调的是隔离、矫正、强制治疗,如同电影里一般恐怖,不可否认,这样的现象到现在仍然存在。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多学科的参与、权利运动的兴起,更加以人为本的精神健康实践日渐成为主流。


在精神健康领域,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和DEI息息相关,它们是:


1. 包容性语言和沟通


使用包容性语言,避免污名和歧视,尊重个人身份和首选身份的表达方式。提倡开放、支持性的沟通,让个体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就像性别领域会在意到她、他、ta的用法,在精神健康领域,我们也会注意到患者、精神病人、精神障碍人士、亲历者、当事人这些说法之间的微妙区别。


目前,在精神健康公益领域,越来越多的伙伴使用“亲历者”这一称呼,这一用词包含“你经历了什么”的现象和事实,但并不涉及“我认为你是什么”的价值判断,跳出了医学语境,落到了生命意义和生活体验的维度。


我们把精神障碍的出现当作人生的一部分,除了患病和记录外,亲历者还有其它与普通人一样的需要、看法、长处。


2. 聆听和尊重个体差异 


倾听个体的需求和经历,尊重并包容每个人的独特经历和感受,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治疗方案。


诊断只是一个标签,只是一套分类系统。在一样的病名之下,有着纷繁复杂的个性化情况。吃药与否,住院与否,是否要和家人沟通与否,每一个都是棘手的问题。一刀切的治疗有时候会适得其反,控制得了症状却无法医治心灵。


3. 文化敏感和适应性


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制定和提供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和信仰系统的治疗和支持方法。


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都是舶来品,在非西方地区运用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复杂的社会脉络。


有一个真实案例,一个抑郁症的女生因为家里无法理解她的病情而感到痛苦,家里人觉得她是矫情,是“作”,老师在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后,在家访时对其父母说“家里不干净,有脏东西影响了孩子”,暗示有鬼作怪,父母听闻大学老师这么说后大惊失色,连问要如何改善,态度一下子积极起来。于是老师便说出了“整理房间,在家中摆放植物,多出去晒太阳,多让孩子表达想法”等常规介入手段。


对于案例中的父母来说,给ta们讲现代精神病学显然并不容易,ta们无法接受情绪也可以生病,但是老师借鬼神之说实则促进亲子沟通、促进外部支持的引入的迂回策略,至少先打开了一扇对话的门。


4. 多元化代表和参与


在精神健康领域推动多元化,包括在决策层面和治疗服务中促进不同身份和背景的代表和参与。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开始了风起云涌的亲历者权益运动,对于精神健康的实践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医生不再是一家独大的判官,亲历者也不再是被动的受助者和被代表的无权无声之人。


医护工作者、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亲历者正在积极寻求合作。举个例子,刺鸟栖息地在《杂音:媒体如何更好地报道精神健康》杂志编写过程中,就曾经邀请了记者、亲历者、医生、社工等各个背景的人士一起开放平等讨论,求同存异探索更好地行动方式。


“如何更好地报道精神健康议题”跨学科研讨会现场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比起“治愈“,精神健康领域更加强调“复元”:追求治愈的人,常常想的是回到从前那样,或者是和ta人无异。但一方面这本身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对于这种目标的执念也会让人更加无法活在当下。


复元的概念则更加包容,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它的意思是亲历者们重新认识自己、建立正面自我形象、重建有意义生活的康复过程。其中的核心概念包括:重视优势、朋辈支持、尊重、家人参与、希望、起伏中成长、整合、自主自决、责任、参与、个性化、创伤知情。


这里面的部分术语可能大家不一定都能看明白,但是譬如“起伏中成长”“自主自决”这些一眼能够理解的词语,其实不正是每一个普通人所需要的吗?


DEI

06

基金会为什么要关注精神健康?


随着我国对于精神健康工作的愈加关注,精神健康日渐成为了资助和公益行动的热点。国内关注精神健康领域的基金会并不多,能够做到深入的少之又少。关注该领域,对于基金会行业来说,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收益。


1. 机构治理层面


首先是员工和志愿者的健康,这直接影响到ta们在工作中的表现和效率,对此话题的关注对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工作环境。再来是机构声誉和社会责任,基金会关注精神健康问题,彰显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由于这个话题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对于此方向的资助,也能够助力基金会获得更加积极的社会形象。


最后则是合规性和法律的要求,尽管目前尚未有相关规定,但根据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及当下的趋势,以后员工的健康福祉可能成为对于机构的考核标准。


在这里想插播一个我们工作当中的发现。许多基金会的基层员工和志愿者,是带着理想主义的热情和自身的生命议题投入在相关工作当中的。作为一个收入不算高、压力不算小的行业,之所以能够吸引前赴后继的公益伙伴,其实正是因为许多人是带着“创造健康社会“的愿望来到这里的。


如果基金会本身无法提供一个安全、有温度的工作环境,无法给到员工坦然去谈乱精神健康议题的机会和空间,甚至是面对员工的精神困扰感到无所适从或处理失当,那则又可能让员工感到失望乃至丧失继续投身于公益事业的信任和动力。




刺鸟栖息地是一个专注于精神健康领域的机构。其负责人表示自己对于大家的精神健康状态从不会主动去询问,但是在招人的时候ta会留一个问题 - “你和精神健康议题的连接“,这是一道开放题,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如何言说和言说多少。


并且在日常工作当中,不管是核心成员还是志愿者,刺鸟栖息地都会给大家留出机动工作的空间以及设计灵活的请假制度。同时还会根据社群的需求举办云上茶话会,聊工作聊生活,遇到一些个性化的困扰,为同事和伙伴链接合适的资源,或者在后期的工作当中做出适当的调整。


2. 资助工作层面


精神健康是判断社区活力和社会福祉重要的考量指标,资助与精神健康相关的项目,有助于提高社区的整体福祉。同时,精神健康领域是一个亟待创新的领域。已有的以大城市公立医院为主导的体系无法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健康需求,多层面服务、多样化服务是大势所趋。


不管是新的治疗方法,还是新的支持服务,都是基金会可以大有作为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2023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慢性病管理和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工作。世界卫生组织则指出,心理行为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还将持续增多,应当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对于精神健康项目的资助,已经是各个基金会相当成熟的模块,也有着大量专门致力于此的基金会。以英国的See Me为例,它是一项旨在改善精神健康和消除精神健康歧视的国家运动。See Me Funding 是该运动的一部分,专门用于资助各种与精神健康问题相关的倡议和项目,它支持社区活动、意识提升、培训教育和研究评估,已经成为了苏格兰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支持计划。


基金会内部关注精神健康,

如何从0到1?


对于许多伙伴而言,关注精神健康是一个听上去很重要做起来却无从下手的地方。常见的邀请专家讲座、邀请心理咨询师带领工作坊似乎效果也极其有限。


实际上,有非常具体的方法是能够促进基金会内部的精神健康建设的。


真人图书馆。


邀请亲历者、被资助机构等以真人图书馆等方式来到基金会进行分享,直接分享生命故事、一手经验,主题与关注个人成长和应对挑战相关。


枯燥的宣教常使人觉得无聊,真实的故事更容易引人思考和共情,同时这也为亲历者的社会融入和被资助机构的倡导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台湾地区佛光大学的宿舍里,就会定期举办三生教育,即生命生涯生活,会邀请不同领域的嘉宾来和学生及老师分享自己的人生见闻,通常不是大咖,而是认真生活的普通人,活动在平等沟通的氛围中达成了促进参与者福祉的目标。

支持小组。


由志愿者或者基金会工作人员自发主持的小型聚会,主题和形式有充分的自由度,提供互相支持和分享经验的平台,基金会可以为此提供场地和资金。


但应注意,这不应该成为额外的工作负担,或者被迫营业的换汤不换药的团建。


社会处方。


这是来自英国公共卫生部门的一个资源转介计划,原意是通过医生开具各类非药物的音乐处方、博物馆处方、图书馆处方、绿色处方等为亲历者提供多元支持,将亲历者介绍到卫生部门合作的各种文体机构、自然机构。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思路。基金会既可以为员工提供音乐会、博物馆、放映会等文化艺术领域的免费参与机会,作为员工福利。


也可以更加聚焦的,带有一定支持性、疗愈性的活动,亦可以直接购买相关公益机构的服务,在寻求员工意见后直接邀请相应团队来到基金会演出,即兴戏剧、一人一故事剧场、正念团体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原创资源列表。


可以与本地的医院和公益组织合作,整理本地的精神健康支持资源。同时邀请员工,罗列出对于每个人来说的个性化支持资源(可以是非医疗的),这个罗列的过程本身也是具有疗愈性的集体叙事实践。


点击查看过往案例《南京大学治愈空间行动》


参与精神健康公益组织的相关活动。


对于有的员工来说,直接谈论自己的议题可能有很多挑战,在对话ta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探索会更加容易。


譬如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600号画廊,就经常邀请感兴趣的民众来现场参与布展。这样的志愿活动,花费的时间不长,却可以直接和亲历者艺术家、医生、社工在一起劳动中沟通对话。


以上的点子,只是抛砖引玉。


好的精神健康活动,一定是扎根于真实需求的。有时候或许只是在办公室里面多开放一个涂鸦墙,有时候或许只是多买几本员工感兴趣的书籍,却可以开启不一样的可能性。


关注健康福祉的工作环境,才有可能保持长久的工作动力,孕育出更多的创意。


我们在征集DEI的相关迷思,精选留言将有机会得到现场嘉宾或后续推文的解答哟~


点击下方图片,扫码留下你的观点吧!



本文作者

小卡

刺鸟栖息地负责人

精神健康社工


作者|小卡

配图|小卡

编辑|桂鱼、kiki

排版|新月


DEI


欢迎您保存、分享彩虹暴力终结所的服务海报,我们会为多元性别群体提供专业的反暴力社工服务和法律服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镇镇的彩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