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科嘉和丁润强:对于头部商业航天企业来说,60亿的投资或都不够 | 星际赛

左键 36氪浙江 2022-08-24


2021年伊始,36氪浙江特别策划《星际赛》系列报道,与商业航天赛道的佼佼者们尽兴畅聊,产出原创稿件10篇有余。如今,我们换一视角,从资本侧出发,剖析空天信息的商业化路径与经济前景。本文是其中一篇。


文 | 左键


不少人在搭积木时,认为“搭得越高好”。

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如此。当我们打开一堆形状不规则的积木时,内心想必会有一些期待:哪些积木可以相互嵌合,搭得更高;哪些可以当作门面,排列组合成高楼、城堡......

在采访国科嘉和合伙人丁润强时,他将商业航天板块的投资行为比做搭积木,“我们从卫星切入,逐步补足产业链各环节,上至地面装备、数据链,下达各种基础应用。想要将版图拓得宽、楼房搭得高,那么肯定缺不了对各环节的投资。简单来说,就是找对‘积木’,放对位置。”

想要了解丁润强的投资逻辑,可以先从国科嘉和的投资版图切入。

国科嘉和成⽴于2011年,是由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基⽯投资⼈发起成⽴的股权投资基⾦管理⼈,也是中科院国科控股直属唯⼀同时涵盖天使、VC、PE全周期的硬科技投资机构。

目前,国科嘉和共管理基金十支,主要投资方向包括TMT和生命健康领域,其中TMT赛道占比达2/3。丁润强负责的是TMT中的硬件投资,小到传感器、集成电路、半导体,大到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以及航空航天等。

在商业航天这一赛道,丁润强已“集齐”卫星总体制造领域的天仪研究院、卫星配套制造领域的国科环宇、卫星通信应用领域的航星光网、卫星遥感应用领域的珈和科技,多环节布局卫星制造与卫星应用。

以下是36氪浙江与国科嘉和合伙人丁润强的采访实录。

国科嘉和合伙人丁润强

偏爱商业航天“养成系”

Q:国科嘉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商业航天领域?

A:大概是2015年商业航天正崛起时,就开始关注了。

国科环宇是我们最早投资的商业航天项目,曾多次承担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相关协作配套任务,包括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天宫一号/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等任务的通信工作提供保障。

Q:目前,国科嘉和投资了多个商业航天企业,分属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这些被投企业间,有没有相互合作?

A:我们还是比较看重被投企业间的相互协作与协同能力的。目前,我们投资的天仪研究院、国科环宇、航星光网、武汉珈和这几家企业间,协同合作效果都比较好。其中,天仪研究院就是我们和国科环宇一起孵化的项目。

Q:在投资偏好上,我们一般是从一家公司的什么阶段开始介入?

A:一般是初始阶段,包括天仪研究院的种子轮和航星光网的天使轮。不可否认,在国内商业航天仍处于初期,大多数企业也还在“牙牙学语”的阶段。

Q:投资项目中,哪个让你印象深刻?

A:天仪研究院,几乎是我看着长大的“孩子”。2016年初,我们决定投资天仪。彼时,国内有20多个团队在做微小卫星,即使是在中科院体系内部,也不止1个团队在做这事。天仪是典型的,靠自己打出一块市场,然后向上下去延展的案例。

天仪研究院海丝1号于近日获取的德国巴伐利亚州纽伦堡城区星载SAR图像(1米分辨率聚束模式),来源/天仪研究院

Q:可以具体说说么?

A:天仪研究院在早期阶段就确定了目标方向,即给科研工作者提供在轨的交付之后的太空实验能力。

早在天仪之前,无论是大学还是研究所,无论你是做化工、做材料,还是做动植物、做半导体的,想在外太空中做实验都很难。这是一个非常细分的市场,想要完成宇航环境下的具体试验,需要依赖于合适的搭载机会和发射窗口,对于高校及科研单位想获得这种在太空中进行实验的机会是非常难的。

对于天仪来说,发射一颗小的立方星就可以帮助某科研团队完成某个太空实验,且高校与科研单位通常拥有充足的经费,这是有现实价值的。我们投资天仪时,也就很“痛快”了。

耐心,耐心,依旧是耐心

Q:通常来说,商业航天企业实现盈利需要多少年?

A:商业航天的领域很广,运载、关键零部件、相关服务、航天器设计制造、应用等板块都不一样。火箭制造、关键零部件、地面测试服务等,想要形成有规模的、可持续的盈利,我觉得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

下游的应用,比如导航增强、遥感测绘等单纯应用部分,实现持续收入和盈利是可期待的,大约在2-3年。只不过规模体量上,需要点时间。 

Q:较长的盈利周期,如何对冲风险?

A:我们在投的时候,就有一个合理的心理预估,明白这不是一个“快活”。在对冲风险上,我们主要做三件事。

首先是找对“种马”,即对被投团队的清醒认知。团队在行业内是否拥有一脉相承的理论知识以及工程研制体系根基。同时,他是不是真正完成过或者参与过几个重大的项目的完整交付和工程实施,这个很关键。如果你没有相关经验,即使出身某单位,那你的know-how就没有,工程经验就不足。

第二点是,企业是否有一个清晰的,或者说近似于明确的商业落地场景。现在,做运载、微小卫星项目的企业很多,应用点各不相同。如何从应用点论证出清晰的商业路径就变得十分重要。否则,与投实验室、科技专项就没有区别了。

第三点是,估值与协同,属于纯加分项。早期阶段,尽可能不要推高估值,以合理价格来对冲部分风险;尽可能左右手间找到可以协同的点。那么,一旦出现问题或者是不达预期的时候,左右手就可以互相帮助。就是通过这种系统管理成员企业的能力,来对冲一部分小的风险。

来源/Pexel

Q:您觉得,商业航天发展至今,情况如何?

A:经历了波峰和波谷。2016年初,国内大概有26、27个团队在做卫星,能做火箭的公司有两家半。2017年夏至2018年期间,行业出现波动,不少企业拿到了天使轮和Pre-A轮甚至三轮融资。

但是到了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很多一级市场拿不到钱了,基金手里的弹药变得越来越少,投资也越发谨慎。这就导致了很多企业在拿到第一轮之后,第二轮融资就变得非常不易。2018年年底不少项目“折戟”。

2019年,美国商业航天的崛起,带动了国内“热度”。且国内部分企业以试验箭的阶段研制与发射成果、发星数量、持续发星能力等证明了自身的行业地位,市场再次火热。2020年在此基础上,再创高峰。

Q:2020年,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新融资总额已超60亿,比2019年的19亿元增长超过3倍。您觉得出现这样的融资大爆发情况,原因是什么?

A:其一,国内创业公司做出了一些成绩。在商业航天的细分赛道之中,目前已经能够区分出哪些企业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

其二,这两年国内的商业航天政策变得越来越明朗,支持力度变得更大。卫星搭载难度比以往低了很多。

其三,美国的SpaceX已经有了新的进展,把前路趟明白了,证明这件事可以做的,路是走得通的。这也增加了社会以及投资者的信心。

Q:那您觉得这里面泡沫的成分有多大?

A:在我看来,整个中国的硬科技行业是存在泡沫的,不过这个泡沫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严重。

目前,商业航天仍处于初期,一些团队跑出来了,一些仍在跑的阶段。这些跑出来的团队可以以较高的价格去拿融资,这中间就会存在部分泡沫。而对于头部企业来说,并不存在泡沫。因为他们相当于代表了行业,要走的路很长,即使现在单家公司融资了60亿,可能也是不够的。

Q:随着市场的波动,您的投资策略会不会发生变化?

A:几乎没有,其实从关注这个行业开始,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门“长期生意”,投资一直是很“冷静”的。

看好运载、组网卫星、供应链零部件供应以及应用

Q:从现在格局来看,头部企业是否已经算是定下了?以火箭发射为例,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零壹空间已拿到国家发布的5张中的4张牌照。对于新涌入的企业来说,他们的机会在哪里?

A:正如我刚刚提的,因为是初级阶段,未来还存在很大变数。从拿牌照来说,首先是要认可这些拿到的企业,真的是有“干货”的,而不是“炮竹”。不过拿牌照只是有了“资格证”,距离实现真正的商业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后来者能够弯道超车,不论是技术上还是商业模式上,将成本降下来,牌照也会不是问题。

Q:人才、资金、技术,你觉得目前商业航天最缺的是什么?

A:毫无疑问,是人才。

仔细分析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参与者,其CTO、首席科学家等大多拥有国内知名某科研院所背景。航天五院、航天八院、航天一院等大型研究所,产品从设计到投产的整个过程是十分严谨的,有一套完整且严谨的研发管理和评审体系。经过传统科研体制锻炼出来的人才,可以有效补齐商业航天企业的这块短板。

但仅靠这部分人才涌入,无法实现商业航天人才流入的“正循环”。客观来看,商业航天企业是在传统的研制体系和设计思路基础上,加入新的、“跨界”的研发技术和供应体系,从而构建成本控制与技术创新两大优势。也就是说,除了将招聘目标瞄准北航、北理工、南航、西工大等毕业生外,企业也可以考虑其他高校的微电子、机械等专业的学生。通过吸纳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实现产品创新与技术路线革新。

来源/APE

Q:您是如何看待国家队和商业航天企业的?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A:一言以蔽之,共融互补。举个例子,国网星座是科工局专门立项的大型星座,由几千颗卫星组成,单凭国家队根本造不过来。国家队需要到市场上去找好的卫星方案,将机会开放给商业航天企业。

同时,民营企业之间是纯粹的市场化竞争,技术、成本等都是竞争的核心重点。当这些企业参与到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时,于国家队而言,也可实现新技术的补充和成本的有效下降。两者相互交融、促进,形成良性发展。

Q:未来3-5年,商业航天发展将如何?哪些赛道会成为热门?

A:我判断有四个方向:运载、组网卫星、供应链零部件供应以及应用。

其中,供应链零部件供应的范围较广,包括关键零部件、宇航级抗辐射元器件等。处理器、储存系统、推力系统、传感器等也都值得关注。

另外,在应用方面,我举两个例子。前段时间长光高分将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大幅提高,那他用于商业的价值也就显现出来了。再比如天仪研究院,去年研制的“海丝一号”和“元光号”两颗卫星搭载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基于自研的SAR卫星,我们可以用无线电的方式对地面进行探测和拍摄,这在国内是稀缺的,“求”远大于“供”。

Q:应用是不是我国商业航天各环节中,比较薄弱的部分?

A:没错,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对于应用公司来说,通导遥相当于左手,意味着可掌握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成本越低,则可利用的数据流量越多。假设你要做卫星数据导航,就可以具像化为数据的时间分辨率和地理分辨率是否够高。如果左手的能量不足,就无法满足商业应用。

右手侧是客户。客户想将生产资料应用于哪个领域是未知的,且也不一定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这中间仍存在用户教育与引导的过程。

当这两方面都得到解决时,商业化是自然而然的事。比如卫星遥感数据可以给到地方农业部门,为土地归属权、土地划权、土地流转等问题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以为作物的生长态势、病虫害统防统治作数据支持。

36氪浙江「星际赛」系列专题报道
征集报名中

如果您深耕空天信息产业多年
也希望外界了解公司2021最新进展
欢迎与我们联系
我们将会从中挑选优秀的创业公司进行报道
我们与您的距离
只剩下一个二维码

↓↓↓


发现未来独角兽,项目BP发过来!

如果你的项目足够优秀,希望得到36氪浙江的报道,参加36氪浙江的“未来独角兽活动”,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至36氪浙江项目征集邮箱:zhejiang@36kr.com,我们会及时回复。 

36氪浙江——让浙江创业者先看到未来 !

了解更多


浙氪观察:电竞 | 云服务 | 牛年浙企IPO深氪对话川速微波 | 鲜丰水果 | 穿越千机投资人说:赛智伯乐 | 普华资本 | 元航资本浙氪一周第75期(0124)第76期(0131)第77期(0206)第78期(0221)浙氪现场:2020文旅峰会 | 第二届萧山人大会 | 2020空天信息大会 | 首届西商大会星际赛:开篇 | 国星宇航 | 泰瑞数创 | 航天宏图 | 中科宇图 | 深蓝航天 | 千乘探索 | 航天驭星 | 星河动力 | 九天微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