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年轻人假期聚餐,或是因为快乐,或是因为无奈 | Z世代假期指南
好吃大过天?也许在聚餐这个场景下是错的。
作为最为常见的社交方式,聚餐的边界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
是一次与闺蜜一同发朋友圈的brunch,是一次午夜聚会过后氤氲着灯红酒绿的小酒馆,亦或是终于排到了一家心心念念的超火餐厅?
调查结果显示,十一期间,57.74%的受访者将与朋友聚餐。43.35%的七天假期中将有3-4次聚餐,且选择在80.95%选择晚餐时间相聚。而在聚会的过程中,也有48.21%的受访者选择聚餐活动、40.48%选择酒吧夜店。假期期间,吃吃喝喝就是主旋律。
Z世代们的饮食社交货币,正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着交易?
聚餐是回到快乐星球
杨宇豪 01年 大学生
我是浙江人,现在在上海读书。作为学生会的外联部长,很多聚餐都是和部门的同学一起。
由于学校在浦东新区,每次出门单程地铁大约要1小时,所以我们每次最先考虑的就是餐厅的地址。出来一趟不容易,我们吃完后还会在附近一起逛逛。
选餐厅的时候,我们会先看看小红书或者B站有没有推荐。现在up主也有很多做探店选题的,视频的呈现方式很直观,弹幕上也会反馈up主说的是不是实话。
不过我发现,我们最常去的竟然还是海底捞和杭帮菜馆,可能因为这类餐厅的容错率比较高吧。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都能吃得惯,而且人均100元左右的消费又是普遍能被接受的程度。
当然,像十一这种长假,我还是会回家乡,和高中玩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绿茶餐厅聚餐。绿茶餐厅的菜品很合我们口味,而且聚集了我们太多共同的梗。看到餐厅,想起那些一幕幕曾经同学们一起度过的时光,就自然能进入和朋友聊天的状态了。
在陌生的环境吃新餐厅,在熟悉的家乡吃老地方,不论如何,聚餐都是到达自己的快乐星球的方式。
边聚餐,边“恰饭”
南南 99年 美食博主
我是咖啡探店博主,也会接一些餐食店的商单。
本职工作就是吃吃喝喝的我,聚餐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新品牌邀请试吃,二是为了流量主动探店。
最近几年,感觉到杭州新开了很多火锅店、面包甜品店。不过,小的单体店面一般来说不会付费请美食博主去试吃,只有大型的连锁品牌才能请得起。
在我们这个圈子里,有一个类似中介的“局头”会来喊我们,每次十几个博主一起。在一起吃完后,我们会用说好的账号发布相应的内容,按照要求露出品牌。最后“局头”会收集发布的流量数据给到品牌方。不过,品牌方不会考虑具体的带人流数据。
在发布内容时,每个博主会有自己的技巧来隐藏起软广的本质。首先是图片,既要有精美的一手图,又要修出自己的风格;其次是账号要运营得当。用户对一些夸张手法会很警惕,但又“很吃”一些流行词,比如会对“小红书文学”中的“绝绝子”“暴风吸入”有亲切感。不过,时间久了这种无脑语言也失去了效果。大多数用户还是喜欢有褒有贬的中肯内容。对了,如果有十几个博主的照片里有相同的摆盘样式,那一定是品牌付费邀请的。
作为业内人士,尽管我可以轻松分辨哪些是软广,却在自己选择聚餐地点时也“翻过车”。有一次,我了解到一家很喜欢的拱墅区书店开了小酒馆。出于对书店品牌的喜欢,我当即就去体验了。然而,到店却发现,杯子是外面买的塑料杯,饮料和酒水也是瓶装倒出来的。整个店铺只是营造了一个场景氛围,却用高溢价和情怀把我们这些“铁粉”骗过去,餐食和品质让人大失所望。
这个假期,我打算选择一些单体小店探店。首先这类内容很受读者欢迎,可能会爆,其次,我也特别喜欢带有店主的小心思的设计。一把舒适却怪异椅子、一片上镜的绿植、一个有故事的旧收音机,都能让人有独特的体验。
同样是度假,为什么不在这种有特殊记忆的店里度过一个难忘的假期呢?
酒桌文化不会突然消失
巧巧 98年 白领
我的工作偏向于市场和业务,所以聚餐很多时候是应酬。
我对此并不都是排斥的,甚至有一些美好的记忆。比如,我有个同事,非常懂葡萄酒。应酬时会给我们带来酒品上的小惊喜,为我们介绍哪种酒需要用什么方式来品尝。我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通过这种共同喜好认识更多的朋友。
尽管身在外企,也经常会遇到劝酒文化。很多时候,这类“局”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也许是拉进自己和某个同事之间的关系,也许是自己能获取新的人脉资源。但是私下喜欢自己喝几杯的我,在内心也很排斥劝酒。对我来说,和朋友放松小酌,能够控制好“量”。而在应酬时,总会被说“还没喝到位”。我和一些同事,甚至有时会在晚餐应酬完之后,再去旁边的小酒吧,再放松地喝上一杯。
好在,如果是实在不愿意去的场合,我可以毫无顾忌地拒绝。如果感觉会伤到彼此之间的感情,也可以通过其他商务社交方式,比如运动打球、喝咖啡等来替换。
但是,我也能明显感觉到吃饭聚餐效率更高。
聚餐不像运动,大部分时间在喘气或者专注于运动本身,也不像喝咖啡过于正经。聚餐时,人总能用放松、自然的心态,将话题引导到需要探讨的事情上去。
所以,除非此前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不到万不得已,我不会拒绝聚餐应酬。
一些社会事件之后,我们公司上上下下也改变了很多。以前用白酒招待的场合,现在都改成了红酒、啤酒甚至饮料了。但我觉得,酒桌文化作为一种俗成的约定,一定不会消失。不过希望能渐渐变好吧。
吃什么,是我聚餐最后考虑的因素
余佳 97年 CEO
我在传统行业的创业,对我来说,聚餐是笼络资源的机会。所以具体吃什么、吃得好不好,不是基本面,只是加分项。在接待客户时,我只会选择自己最熟悉的那家餐厅。
我会对餐厅的停车位置、菜式、主厨、包厢环境、甚至是哪个服务生比较优秀,都能做到了如指掌。在选择餐厅时,我最先考虑的就是停车的便利性。那些停好车之后还需要找15分钟以上的店会让我抓狂。
我的客户大部分都不是杭州本地人,所以我最佳的选择是西湖边的楼外楼。一方面,客户可以满足来杭州逛西湖这个基本需求,另一方面,我对楼外楼已经足够熟悉,不需要做更多的功课。
我不会去计算这类应酬的投资回报率,因为很多时候,我给到客户的是一次美好的用餐体验。他们也许不会立刻买单,但将我和杭州、西湖、楼外楼的记忆绑定在了一起就够了。
这个假期,难得能够回归家庭,我和老婆打算和她的同事一起在家做饭聚餐。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大家都有自己的拿手好菜,而且都更倾向于自制的少油、少盐美食。此后就成为了我们假期的“保留节目”。
为了能够吃到同事们亲手烹制的“硬菜”,我们甚至还会去包轰趴馆,起大早地分工去买最新鲜的肉,再购买一些半成品预制菜作为点缀。一顿丰盛的大餐通过齐心协力得以高品质、高效地完成。
只有在这种时刻,我才真正体会到聚“餐”的意义。
发现未来独角兽,项目BP发过来!
如果你的项目足够优秀,希望得到36氪浙江的报道,参加36氪浙江的“未来独角兽活动”,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至36氪浙江项目征集邮箱:zhejiang@36kr.com,我们会及时回复。
36氪浙江——让浙江创业者先看到未来 !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