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ihiro Kono正在持续构筑他的「人格面具」
Tomihiro Kono(河野富広)最近正忙于为纽约设计师品牌Collina Strada及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Yueqi Qi创作假发作品。关于后者,这并非是这位日本假发设计师和发型师首次同中国品牌合作,早前于巴黎,他便已经同Uma Wang进行过创作上的碰撞。Kono享受每一次同品牌开展合作的过程,“他们通常会给予我非常大的发挥空间,也足够尊重我的创作思路”,而这从他于2014年同Junya Watanabe的合作便已初见苗头。彼时,设计师渡边淳弥邀请Kono为自己即将发布、以Futuristic Doll为主题的2015春夏系列时装辅以头饰制作,而难点在于其并不会将服饰素材甚至草图提前曝光,即使是给到Kono作为基本参考。这也就意味着他需要自行构想来制作出一套独立的头饰,且需要与还未曝光的设计师作品相配。但这对经验丰富且擅长构筑创意结构的Kono来说并非难题,一番思考后,最终交出了极具科幻未来元素的系列头饰创作。这次合作也让他在时尚圈轻松揽获更多声量。
此后,找上门来的合作机会接连不断。如富有标识性的经典案例——为独立乐队hyukoh创作假发设计,后者更在同专辑through love相关的所有宣传活动及巡演中佩戴展示;为Jil Sander系列campaign进行发型设计;同Junya Watanabe开展长期合作,为其搭建兼具数学与建筑美感的头饰创作;更有诸多主流及独立时尚刊物争相与他合作。
Tomihiro Kono为Yueqi Qi创作的假发作品
2016年,Kono同摄影师Sayaka Maruyama创立了名为“konomad”的工作室,主要专注于创意工作、刊物出版,以及如展览一类的活动举办。目前为止,围绕Kono的头饰设计及假发创作推出的两本书Tomihiro Kono: Head Prop - Studies 2013-2016及Persona 111:The Art of Wig Making均由konomad独立发布。关于Persona 111:The Art of Wig Making,书内由同一位模特演绎了Kono在2017年至2020年间创作的111顶不同假发,究其原因,Kono认为由同一人进行演绎更能直观看出不同发型对于人格塑造的影响,他将这样的效果概括为“人格面具”,即各异的发型不仅仅会让自我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相对容易因为新形象为自己注入自信等性格特质,更可以借此向外界输出关乎自我的更多认知符号。
Head Prop海报
现在,Kono对于“人格面具”的构筑显然还在继续,即使偶尔会对假发创作这件事感到一丝厌倦,如每个社会生活者都不可避免的对个人工作产生过一些关乎逃离的寻常念头。但只消给他一刻钟的时间让他摆弄自己的生态缸——这一在他闲暇时刻时常关注的事物——他便可以继续生出几分热情,转而埋头创作。Kono在这样的时间里继续与发型艺术并行,也持续为青年一代构筑起更多的“人格面具”。
D:你的美学风格是如何塑造而成?
T:最开始是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另外还有时尚及音乐方面都在不断的促成我对美学的个人化理解。搬到伦敦后,我重新回顾了自己身上所有的日本文化背景,并将它融入到自己的美学理解中;再后来,我又搬到了纽约。辗转于多个城市的经历让我得以受到不同文化的浸染,所以关于美学风格的形成,相较于单一的发展,更应该算是文化融合的过程。
D:你曾经有提及柳宗悦“用之美”的理念,在这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理念或个人标准帮助你更好的完成工作?
T:我通常是让大家去做适合自己的事,这在团队工作时最实用也最有效。我会尝试判断别人擅长做什么,然后再开始执行,所以团队合作总是很顺利,每个人也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此外,我也喜欢在小团队中工作。
Tomihiro Kono系列作品:memorandom
D:关于美学的功能性,这一点你怎么理解,它在你身上又是如何实践?
T:美感是非常重要的,但当谈到发型以及发型道具时,我不能只顾着看起来美而去做太重或是不稳定的设计。创作之前我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并使作品尽可能地轻巧且舒适。漂亮又实用,这才是最理想的设计。
D:你的创作灵感都是从何而来?这样的灵感衍生是否是阶段性的,即同现阶段所关注的事物有紧密联系?
T:我出生于1980年,在这个年代中慢慢长大,也见证着身边发生的一切,所以80年代的文化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此外,大自然也是我主要的灵感来源。至于其他方面给予的灵感,虽然转瞬即逝,但在那个当下依然很重要。就目前来说,我会从海洋生物、食虫植物及菌菇中找寻创作灵感。关于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我觉得世界变化的太快了,所关注的事物也会不断转移。对了,关于前面提到的“变化”,我最近开始远程工作了,在线去完成一些工作,这种形式对我来说还挺新鲜。
D:你觉得自己的创作中会有年代感的体现吗,比如特定作品其实暗含某个年代的显性特征?
T:我每次都试图寻求全新的表达方式,所以不会执着于某个特定的时代、风格或是角色,“timeless”是我在创作中追寻的一个关键词。不过一定要说的话,我会从维多利亚时代汲取灵感。那个时代出现的各种装饰元素很吸引我,我会从中汲取灵感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创作。
Tomihiro Kono系列作品:collina strada
D:直观看来,你所创作的头饰道具同建筑架构有一定的联系,内含合理且稳妥的立体感。这是否同你的专业背景相关?
T:发型造型过程其实是有方法可循的。我以前有学过三维发型图绘制,在发型设计时还会用到一些数学元素。另外,Tomihiro Kono: Head Prop - Studies 2013-2016(由Tomihiro Kono与摄影师Sayaka Maruyama成立的konomad工作室兼自出版平台所发表的刊物)里的设计同我当发型师的经历也有关。
Head Prop海报
D:从发型师转变至假发创作者,这期间是否有接收到外界的不理解?
T:发型师和假发创作这两种工作我其实都有在做,只是在疫情后才更多地转向假发创作。当开始制作假发时,发型师这部分的工作会变少,因为需要时间去学习如何把假发做得更好。我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工作室里,工作节奏也相当紧张。其他发型师可能没办法真正理解为什么我要从头开始做假发,而我自己好像也在远离主流时尚行业,但这倒也没什么,目前主要是需要有自己的时间来规划下一步的工作。
D:你的假发作品都是由真实发丝制作而成吗,日常需要如何维护?
T:我的大部分假发作品都是用真发制作而成,因为我想染成原色,从而体现更丰富的质感。一般是这样:假发定型后,我会把它们放在模型架上;因为假发随着时间会渐渐失去光泽,所以我得经常用洗发水洗掉表面的喷雾和纹理。必须非常小心翼翼地呵护,要不然那些“假发”容易打结脱落。
D:你在假发创作中是否会有经常使用的元素或手法?
T:对我来说色彩很重要,你可以在我的假发作品中看到各种各样的颜色,我也很喜欢去尝试不同的色彩进行创作。
Tomihiro Kono色彩斑斓的假发作品
D:你曾经有和Maison Margiela及Collina Strada等一众品牌合作,前段时间还为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YUEQI QI创作了假发作品,当时是如何沟通并确定作品形式的?
T:对的,我有同不少品牌合作过,除了你提到的那些,之前也有在纽约和越南设计师品牌Phuong My 合作过,另外在巴黎还和Uma Wang配合过。关于前段时间同YUEQI QI的合作,因为是远程工作,所以我主要通过电子邮件以及whatsapp来同设计师戚玥琪进行沟通。作品方面,我是从她系列服装的整体感觉和相关配色中获得灵感,从而创作了那些头饰作品。她很尊重我,给予了我充分的表达自由。这也是我喜欢和这些品牌合作的原因,大家总是会在初次合作中就给予了非常大的空间来让我自由发挥,我觉得大家都非常尊重我的工作,对于这点我很感激。
D:是否还有其他想要合作的品牌?
T:确实会有,但我感觉这几年自己的心态已经从时尚行业转向艺术或者手工艺这一块了。所以,让我去想具体想要合作的品牌会有点想不出,但是我的工作形态很灵活,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也都想要尝试下。
D:迄今为止,你有对这项工作感到一丝厌倦的时刻吗?以个人为例,你会如何保持对于工作的热情及新鲜感?
T:从事发型工作一段时间后,我肯定会感到厌倦。头发本身是美好的,但当它作为一种材料后,后面就是相当艰难的工作。比如每次开始创作,我的房间就会变得一团乱,虽然我会时不时地就去打扫干净,但总是没几分钟就又变得乱七八糟,这点让我很头疼。不过我一直提醒自己要保持热情和好奇心,不要被其他事情干扰到。也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某种发型,因为世界上有不同的文化和各种发型技术,风格也是千变万化,所以也要提醒自己不断进步。
Tomihiro Kono的展览现场
D:你将自己的假发创作称为“persona(人格面具)”,在你看来,发型和自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结?
T: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换了新发型或者新发色,自己也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我认为发型和自我塑造密切相关。也就是,发型可以用来定义自己并加以展示,另外也可借此向外界传输更多的认知符号。
D:当头饰道具及假发设计推出后,其实可以观察到有不少人也开始往这个方向发展。这让创作者开始面对一种情况,即自己所做的创意事项日后也许会被推至相对大众化的趋势。以你个人经验来看,要如何保持自己在创作上的独特性?
T:我向来都保持特立独行,永远都在求新求变。即便一直在时尚圈工作,我也没有追随当下的潮流。当然,我也会经历每个创作者都会遇到的困扰。你不可能总走在潮流尖端,时尚界永远都在寻找新的设计,一旦某个想法成为潮流,那么每个人都会争相模仿。所以,如果想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不妨跳出所谓的潮流,去尝试新的领域。
D:对于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新人,你都有哪些建议?
T:先制定自己的目标,随后开始努力执行,切勿让想法只停留在“想”的阶段。
Dazed Digital
文字:E2
编辑:有喜
设计:x1000.co
图片&视频:Tomihiro K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