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老年人口语 “呃”类填塞语研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言战略研究 Author 刘楚群
老年人口语“呃”类填塞语研究
刘楚群
四、“呃”类填塞语的年龄关联度分析
1
“呃”类填塞语的性质及年龄相关性
“呃”类填塞语是口语中的常见现象,其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表达的迟滞、不利落,影响表达的流畅性,属于口语非流利现象。Bussmann(1996)认为,任何形式的言语流利故障都属于非流利现象。Tseng(2003)将语流中断、词语修补、不完整句法结构、语助词和感叹词都归为非流利现象。作为口语非流利现象的“呃”类填塞语如果在语篇中出现过多,就会影响话语表述的顺畅性和清晰度。“呃”类填塞语不仅仅出现在老年人口语中,也出现在年轻人口语中,但相对来说老年人口语中出现频率更高。我们统计了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口语中“呃”类填塞语的出现频率,试图探究其与衰老的关联度,并进一步探讨口语非流利现象与老龄化之间的相关性。
我们以相同话题访谈了江西师范大学的75位退休教师,为排除性别因素的差异,只选择其中50位男性教师作为分析对象。访谈对象的年龄跨度为65 ~ 89岁。我们以5岁为一个年龄段把50 位访谈对象分成5组,每组10位老人,并设置了一个40来岁的中年大学男教师组作为参照组,也是10人。访谈对象都是大学教师,属于高知识群体,这个群体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工作环境和话语体系,其语言表现出相对较强的同质性。我们利用MyZiCiFreq(字词频率统计工具)统计各年龄段老人语料中的字数,通过人工统计各年龄段语料中出现“呃”类填塞语的数量(“呃”类词语的连用只算1次),然后算出“呃”类填塞语的出现频率。表2是统计数据:
从上边的统计数据表大致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整体看来,老年人口语中出现“呃”类填塞语的频率要明显高于中年人,可见老年人口语流利度整体要低于中年人;第二,65 ~ 69 岁老年人“呃”类填塞语的出现频率与中年人没有明显差别,可见这个年龄段老人的口语流利度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第三,70 ~ 74 岁老年人“呃”类填塞语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可见这个年龄段是老年人口语流利度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第四,75岁以后,“呃”类填塞语的频率相比70 ~ 74岁年龄段有所降低,特别是85 ~ 89 岁这个年龄段降低比较明显,对此我们推测,进入85 岁以后,老年人的语言相对更为简单,其出现“呃”类填塞语等非流利现象也更少。
为了对老年人口语中“呃”类填塞语的出现情况有一个更全面的把握,我们把所有老年人口语中“呃”类填塞语的出现频率制为图1 :
图1中浅灰色纵轴表年龄,深灰色纵轴表“呃”类填塞语的出现频率(‰);横轴数字表人员编号,其中1 ~ 10号表示66~69 岁的10位老人,11 ~ 20号表示70 ~ 74 岁的10位老人,21 ~ 30号表示75 ~ 79岁的10位老人,31 ~ 40号表示80 ~ 84 岁的10 位老人,41 ~ 50号表示85 ~ 89岁的10位老人。黑色的斜线表示趋势线。通过图1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从“呃”类填塞语出现频率的基本趋势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呃”类填塞语的出现频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第二,老年人“呃”类填塞语出现频率数据在趋势线以上的,66 ~ 69岁组只有3位,70 ~ 74岁组有4位,75 ~ 79岁组有4位,80 ~ 84 岁组有5 位,85 ~ 89岁组有3位;频率在20‰ 以上的66 ~ 69 岁组只有1位,70 ~ 74岁组有2 位,75 ~ 79岁组有4位,80 ~ 84岁组有4位,85 ~ 89岁组有2位。可见,“呃”类填塞语的高频率出现与老龄化基本具有正相关性,年龄越大,高频率出现的比例越高,但85 ~ 89岁这个年龄段是例外。第三,“呃”类填塞语的出现频率有较明显的个体差异,低龄老人中有出现“呃”类填塞语频率很高的情况,高龄老人也有出现“呃”类填塞语频率很低的情况。
总之,通过表1和图1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呃”类填塞语不仅出现于老年人口语中,年轻人口语中也一样出现,但老年人口语中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年轻人,而且出现频率与老龄化基本具有正相关性,年龄越大,出现频率越高,特别是高频率使用“呃”类填塞语的比例越高,其中70 ~ 74岁这个年龄段出现频率增高明显,可见老年人口语流利度要低于年轻人,其中70 ~ 74岁可能是老年人口语流利度下降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
生理老化与心理老化
老年人口语流利度下降既是生理机能老化的结果,也与老年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状况有密切的联系。老化是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机能退化是不可阻挡的自然规律,尽管不同的人其老化的时间表有差异,但基本规律不可逆转。老化并非晚年才开始出现,不过是年龄越大老化现象越明显而已。研究显示,人过30岁以后,大多数身体系统的机能每年大概会下降0.8%~1%,到了60岁以后,这种变化才积累到容易被人观察到;简单反应时则从婴儿期到30岁之前越来越快,到50~60岁时开始逐渐减慢,但减慢的程度不明显,70岁以后,反应时迅速减慢(高云鹏,等 2013)。这些研究结论与我们发现的70~74岁可能是老年人口语流利度下降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老化不仅体现在生理上,也会体现在心理上。老年人社会角色的变化很容易引起其心理状况的变化。人进入老年期以后,其社会角色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职业角色过渡为闲暇角色,从社会网络的主角降级为配角,从交往范围广、活动频率高的动态型角色转变为交往圈子狭窄、活动频率低的静态型角色,这些变化对老年人的心理会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对老年人的健康都会产生影响,对其语言表达风格和语言能力也会产生影响。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健康水平的下降,社会交往圈子的缩小,空闲时间的增多,会出现一系列消极情绪体验,衰老感和怀旧感同现,空虚感与孤独感共生,焦虑感与抑郁感相伴,自尊感与自卑感共存。特别是衰老感,使老年人受消极自我暗示的影响,加剧大脑功能的衰老甚至病变,从而产生短期记忆明显下降,临时遗忘显著,在态度和行为方面变得固执、怪癖,过度关注自身的生理变化,自我封闭。严重的衰老感甚至会引发濒死感。
生理机能的老化,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心理状况的老化,则是可以调控的。如果老年人能以一种平常心态接受自然的老龄化,以一种积极的心理面对非主流社会舞台的生活,就能够使日常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这样的生活既有利于老年人的心身健康,也有益于遏制老年人语言能力的衰退。我们根据生活特征和心理状态把老年人分成好动型和好静型、平和型和焦躁型。好动型老人都有某些兴趣爱好,比如写字、绘画、作诗、唱歌、跳舞、打拳、旅游、散步等;好静型老人一般没有明显的兴趣爱好,大多数时间是看电视;平和型老人心态比较平和,对生活比较满意,对人对事不再那么激动和愤慨;焦躁型老人一般因为家里有某些方面的不如意从而对社会、对他人有较强的不满和排斥心理,对生活抱怨比较多。我们的统计显示,好动型老人和平和型老人相对于好静型老人和焦躁型老人来说,一般前者的语言相对会简洁明了一些,啰唆重复的比例相对偏低一点,出现“呃”类填塞语等非流利现象的频率也相对要低一点。由此可见,生活态度和习惯对老年人的语言能力会有一定影响,老年人应该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老龄化和老年生活。
注释:
①本文所有例句后都注明说话人的年龄和性别。例句中的“ ::”表示此处有较长的拖音。
②访谈对象都是江西师范大学的退休教授或副教授,属于高知群体,年龄都是65岁至90岁之间。我们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获取老年人口语录音,然后转写成书面文本语料,不做任何加工。访谈设置如下5个话题:(1)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儿女状况;(2)对南昌人走路闯红灯的看法;(3)人生中最自豪或最难忘的经历;(4)对南昌公交车让座情况的看法;(5)对南昌这个城市的印象。
本期嘉宾
刘楚群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和社会语言学
本文转自 语言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