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面子惹的祸《蒋公的面子》|秋天第一场麻将桌上的高分喜剧
人气+口碑+幽默三爆的话剧黑马
值得N刷的原创戏剧作品
两个时空,三位教授
一个面子引发的
“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两个小时无一句废话的唇枪舌战
带你深刻感受炙烤灵魂的黑色幽默
2023年9月1-2日
话剧《蒋公的面子》
邀你共赴中国近代史上
“最难吃”的一顿饭局!
戏剧是什么?
有人说,戏剧是造梦的艺术。
有人说,戏剧是“对话”的艺术。艺术舞台上的对话,触动与真实生活的对话。
如果这个定义成立,很显然,喜剧《蒋公的面子》会属于后者。
这部剧激起最大浪花的时候,大概是2012年底至2013年。彼时,喜剧《蒋公的面子》在校园里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在这样的契机下走向社会,在多个城市进行公演。
从那时开始,《蒋公的面子》得到了全国各地文化界和知识界的追看及热议。更有趣的是,舞台上演的是知识分子“互怼”,而舞台之外,也是如此。
《蒋公的面子》的剧评文章,犹如一场议论接力赛,大家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展开论述,进行着“批评”与“反批评”。
2013年2月,吕效平:一个文化事件——关于喜剧《蒋公的面子》,《扬子江评论》
2013年5月,郭晨子:“面子”——《蒋公的面子》引发的上海讨论,《戏剧文学》
2013年5月,李建平:话剧《蒋公的面子》激起的“涟漪”,《戏剧文学》
2013年5月,杨光:《蒋公的面子》及其“历史使命”,《戏剧文学》
2013年7月,王汀若:《蒋公的面子》:低级对话剧,《戏剧文学》
2013年10月,朱光:《戏剧应如何表现特殊历史时期》,《新民晚报》
2013年12月,杨光:再论《蒋公的面子》:一部并不低级的对话剧——兼与王汀若博士商榷,《戏剧文学》
2016年1月,吕效平:是历史的真实性还是当代的真实性——话剧《蒋公的面子》与上海,《上海艺术评论》
2016年1月,《名副其实的戏剧批评在中国依然稀缺——为朱光女士一辩》,宫宝荣,《上海艺术评论》
……
虽然在这场话语角逐中,免不了观点的激烈碰撞,但也正是这样热闹的讨论场面,可以看到《蒋公的面子》在当下剧坛的神奇之处。
刚开始听说《蒋公的面子》,可能很多人都会以为是严肃的正剧,但其实这是一出绝对的喜剧。
《蒋公的面子》上演时,观众席总是笑声不绝。这种“笑”并非来自故事的无厘头,也不是因为语言的诙谐,而是集中在三个主角形象上。
剧中的三位教授的塑造无疑是生动鲜活的,他们即有知识分子的学识和态度,又各自带着有趣亲切的性格反差:
时任道仇恨蒋介石,认为“一个杀过学生的人来管教育,简直胡来”,但他嗜书如命,想借蒋的力量运回自己远在桂林的藏书;
夏小山洒脱自由,是个十足的吃货,遇到藏书被炸的消息,到渡口吃两碗牛肉面,“回来就神色自若、行动如常了”。在学生面前不承认蒋校长的夏小山,听到宴会上有火腿烧豆腐,态度似乎也没那么决绝了;
卞从周是三人中与权贵走得最近的,但深陷现实主义的他并不想被人冠以“爪牙”之名,于是用麻将施展劝说之术,试图拉上其他两人一同赴宴。
《蒋公的面子》当时演到30场,有媒体谨慎地问:你们觉得自己还能走多远?当时的导演吕效平说:“这剧能演30场,是个地方文化事件,能演到50场,就是个全国的文化事件。”
后来演到100场,已经很少有人发出“还能演多久”一类的疑问,直到今天,《蒋公的面子》演出四百多场,这个数字还在继续累加。
蒋公 3.0版
这次一定赴约
四川大剧院·大剧场
2023.9.1-2 19:30
480/380/280/180/80
购票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