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罕布拉宫的故事与回忆
上回说到1236年基督教势力征服了科尔多瓦,整个伊比利亚半岛伊斯兰势力就剩下刚建立不久的格拉纳达埃米尔国(1230-1492)硕果仅存。这个小王国一直作为卡斯蒂利亚王国附庸国偏安一隅。
但在这里却产生了整个伊斯兰世界数一数二的建筑,阿尔罕布拉宫 Alhambra (来自阿拉伯语 Al-Ḥamrāʾ "红(宫)"的意思,但具体来源有不同说法),其室内装饰/修艺术登峰造极。因为伊斯兰教不鼓励塑像,装饰花纹主要是字母、几何和植物的纹饰。阿尔罕布拉宫的王宫部分不大,内部填满了装饰,除了粉饰灰泥做的以外还有瓷砖、穹顶、木门等等,但是建筑体量不是很大,属于精致小巧的,让人眼花缭乱。我在里面就狂拍照片和视频,大家可以去小红书(阿达希尔的漫游) 上看。
字母和植物纹,注意叶子雕了两层
想象一下把这个乘以五百,360度+头顶围绕在身边
今天我更想聊的是西班牙作曲家弗朗西斯科·塔雷加(1852-1909)为古典吉他创作的不朽名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据传这是他1896年见到夕阳下异样美丽的阿尔罕布拉宫,感怀而发创作出来的。这首曲子的特点是全曲都用轮指,即大拇指弹一个低音,食指中指无名指轮流弹另外同一根弦,明显分为低音高音两个声部。看一下第一页谱子就一目了然了:
因为弹的速度非常快,高音部低音部区别很明显,在听感上像是两个人弹的。
轮指是古典吉他常用的技巧,要求手指速度快、清晰、均匀。因为三个手指先天就不一样,想达到这样的要求非常难。我断断续续弹了很多年古典吉他,到现在也不会轮指(或者说我弹的轮指参差不齐、慢慢悠悠、黏黏糊糊,根本没法听)。但这不妨碍我从20岁左右就听过这首曲子。那会信息闭塞,一开始只是听说过,有一次在未名湖边见到一个姐姐弹古典,还去点歌,让人家弹这首,人家并没有弹。后来听过了好多音乐家的不同版本,但直到今天真正见到了阿尔罕布拉宫的装饰,才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泰雷加要用轮指。二者都绵延不绝,不断重复,又不断变化。听这首曲子就像在看阿尔罕布拉宫的装饰。
同样的曲子不同的人弹区别有时会很大。都是古典吉他演奏家,轮指的风格各有不同。有人颗粒感十足,每个音都很独立,一堆小珠落玉盘。但我最喜欢的版本来自杨雪霏,她的轮指听上去像自来水管滴水滴得快了,一颗颗水珠连成了一条水流,把拨弦乐器弹出了拉弦乐器的听感,和这首曲子的意境非常贴合。
杨雪霏年少成名,91年14岁时马德里演奏技惊四座,双目失明的吉他作曲家罗德里格斯(《阿拉胡埃斯协奏曲》作者)当时已经九十岁了,无法相信这是一位14岁中国女孩弹的。当时国内还颇有一阵古典吉他的热潮。后来杨雪霏留学英国,2005年当选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士,现在已经是世界级的音乐家了。我18年回国不久恰好在深圳还听了一次她的音乐会,她时不时会在国内演出,大家如果遇到了可要抓住机会。
今天就到这里吧。下次讲讲基督教完成了收复西班牙全境之后的事。剧透:哥伦布要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