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橘子/ 作者:[日] 芥川龙之介 编译:袁建军

编译:袁建军 教师文苑 2021-07-1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橘子


                                  作者:[日] 芥川龙之介    编译:袁建军




       一个阴郁的冬日的傍晚,我独自坐在从东京开往横须贺市的列车上。站台上连一个人影也没有,只有不时从远方传来的小狗的哀鸣声。所有的这一切都似乎非常适合我这时的心绪,我感到又累又困。两只手深深地插在口袋里,我甚至不想拿出刚刚买的晚报来。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列车启动的汽笛声。就在这时,我这第二等车厢的门“啪”地一声开了,一个年约十三四岁的女孩急匆匆地冲了进来。这时车身“咣当”一下开始慢慢地移动。我抬起头来上下打量了一下已坐在对面的小姑娘。 


  这是一个相貌平平的乡下女孩儿。她那粗糙的面颊上微微流露出一点忧郁,红扑扑的,似乎她刚才一直在用手搓着脸。膝下放着一个大包,一双粗糙的手紧紧地抓住它,手里还攥着一张三等车厢的票,好像紧握着生命的希望。她那平凡的容貌以及很不合时宜的衣着对我一点吸引力也没有。很明显,她也很笨——甚至分辨不出是二等车厢还是三等车厢。 


  大概因为我极力想忘记她令人丧气的出现,我开始漫不经心地翻看摊在膝上的晚报。忽然报纸被明亮的日光灯照亮了,列车已进入了一截隧道。 


  报纸上尽是些普普通通的事——和平问题,贿赂案件,婚礼,讣告等等。这报纸,这列车,这隧道以及眼前的女孩儿——所有这一切,我感到都不过是空虚而乏味的生活的映象。我扔掉手中的报纸,靠在椅背上,便闭上了眼睛。 


  过了几分钟,当我再睁开眼时,发现那个女孩已挪到与我紧挨着的座位上去了,她在急切地试图打开身旁的窗子。但那沉重的窗架纹丝不动。她那皴裂的面颊变得更红了,不时能听到她鼻息的抽动声。 


  我们在接近另外一条隧道口,两边的山石就在眼前飞快地向后退。但女孩仍试图打开窗子,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想弄开它,只觉得那只不过是个愚蠢的念头罢了。于是我仍静静地坐着,感到更不舒服,注视着她的手努力往上提窗子。这时一阵轰隆声,火车冲进了隧道,同时窗子也咔嚓一声打开了。


     一股煤灰挟着冷空气卷进来,我还没来得及用手帕捂住口鼻便扑了一脸烟灰。我几乎要窒息,然而女孩却一点也没注意到这一切,她探出头向列车前进的方向一直望去,要不是车厢里很快地又明亮起来,要不是新鲜空气驱散了令人窒息的煤烟,我一定会奚落她一顿,让她关上窗子。 





      现在列车已冲出了隧道,正向一个小镇郊区的十字路口逼近。十字路口附近尽是些低矮的茅草房。在这荒凉的路口出现了3张红扑扑的小脸,她们肩并肩地站着。都很矮,似乎在极力抵抗着阴霾的天空的压迫。 


  当她们看到逼近的列车时,都抬起头来,高高地举起小手,就像一群小鸟儿似的高声喊“再见”。 
  这时车上的女孩探出半身去,伸出她的双手。于是就像从天上掉下来似的,几个火红的桔子从孩子们的头顶上落了下去。 


  我屏息看着眼前的这一幕,这时才明白了一切。这个女孩儿大概是要外出打工。她早已准备好这些桔子,为的是给前来送行的小姐妹们一个惊喜和奖赏。 


  那黄昏中小镇上孤独的十字路口,那3个像小鸟一样高声叫嚷的小女孩,那几个火红的桔子——所有这发生在瞬间的一切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 


  我感到内心涌动着生活的希望。深深被感动的我,转过来再打量眼前的女孩儿。她就在眼前,已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了,宝贝似的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粗糙的双手紧抓住膝间的大包。她没变,但我却觉得她已是另外一个人似的。

 
  而我却已彻底忘却了我的劳累和困乏以及我自己的生活的乏味。

 



     大正8年(1919年)5月

    本文中文译文最初发表于《青年文摘》 1997年第4期,文名《红桔子》。

 





(本文的翻译背景:

本文是我在20年前试着翻译的第一篇小文章,记得原文是从当年表姐的一本专科英文阅读教材中选的。那时候还不懂啥叫翻译,只是觉得这篇英文小文非常感人,所以决心翻译出来,翻译篇名《红桔子》,然后手抄投到了当年风靡大街小巷的《青年文摘》,没想到竟然发表在当年的《青年文摘》 1997年第4期。获得平生第一笔稿费:37元.。



另:据教日语系魏高修老师考证,这段小文节选自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篇代表作品《橘子》,特此致谢!


在百度上我查了一下,竟然没有完整的译文。


相关内容如下:


作者简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小说家。 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鼻子》、《偷盗》、《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橘子》、《一块地》以及《秋》等。 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同年7月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服毒自杀,享年35岁。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便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因此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其代表作品如《竹林中》(改编为电影《罗生门》)已然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




作品鉴赏


《橘子》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后期的短篇小说,作品赞颂了普通人之间的温情。在这篇小说中芥川放弃了已经成功经营历史小说的独树一帜的写作手法,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去记录一段作者亲身经历的故事,从此走上人文主义小说创作的通路。

《橘子》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因感情真挚曾入选日本小学国文课本。


文中关于主人公“我”的“疲惫倦怠””无精打采”“庸碌无聊的人生”是贯穿整个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这些词语几乎存在小说的每一个段落,推动者情节的发展,一步一步揭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即使社会黑暗,世态炎凉,作者也要摒弃庸碌无聊的人生,要像小姑娘一样即使贫困也要对人生充满希望。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写过这篇文章的评论:“在这篇作品中,龙之芥让人们看到了他从悲观厌世和奇谈怪论中解放出来的那种健康向上的表情。虽然小说中的背景中隐藏苦难以摆脱的忧郁不安,但是弥漫在作品中的感动的实质是绝非不健康的。”

日本评论家南部修太郎:“在表现手法上毫无浪费,而是婉约地渗透作者的人间真情。”


作品创作背景

《橘子》写于1919年4月,当时芥川二十七岁。在这二十七年里,他已经有了不少创伤性的经历。母亲在他出生八个月的时候发疯,当时普遍认为精神疾病与遗传有关,所以芥川经常处于自己也会成为疯人的恐惧当中。母亲去世后,他正式入籍到舅舅家成为芥川家的养子。1915年,因为养父家的反对,芥川和他的初恋女友分手。这件事给了他不小的打击。1918年,也就是他写《橘子》的前一年,芥川已经出现了神经衰弱的迹象。这年,他的生父与养父同时生意失败,家道中落增加了芥川的经济负担。第二年3月,也就是写《橘子》的前一个月,他的生父病逝。可见,当时的芥川受到了来自精神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他抑郁的情绪也就可想而知了。《橘子》中的“我”成了他感情抒发很好的宣泄口。

大概是大正八年三月,芥川辞去在海军机关的教职工作,前去大阪的每日新闻社工作,在此期间,芥川以专职作者的身份根据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和旅途的所见所感以自己为主人公,以”偶然遇到的一件小事”作为主题,写了一系列的短篇小说,《橘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可以认为《橘子》这篇文章就是芥川创作倾向转变的分界点。)


    (图片来源网络)


本公众号其他作品链接:

乌龟、鱼和泥鳅 /文:袁建军

茑 萝 / 文:袁建军

追花的人 / 文:袁建军

我、池塘和鱼的故事 | 袁建军

老豹奶奶 / 文:袁建军

回忆爱德华先生 / 文:袁建军

国 印 哥 / 文:袁建军

故乡 / 文: 鲁迅

拉紧我的手 / 【英】萨拉·阿克顿 /文·图     漪然  译

想北平 / 文:老舍

自留地的苹果园 / 文:袁建军

父亲 * 侄子 / 文:袁建军

老 查  / 文:  袁建军

儿子的幼儿园 / 文:袁建军

红 涛 / 文: 袁建军

二 爷 / 文: 袁建军

回忆民师的棒打鸳鸯行动 / 文:袁建军

我给钟山风景区管理局打电话 / 文:袁建军

说说文明养狗 / 文:袁建军

马校长 / 文:袁建军

打太极的老人 / 文:袁建军

天妒英才与红颜薄命


原创征稿:

由于本人时间精力有限,不能持续推送本人原创文章,特邀请各位喜爱写作的朋友向本公众号推送原创文章 。

1. “原创”的标准是指文章作者为署名本人,且此前未曾在其他网络平台和纸质刊物发表过的文章;

2. 题裁一般为散文、随笔、小小说等(暂不接收新旧诗歌,腾讯有字数限制);

3. 字数一般在500字-2000字之间;

4. 暂无稿费,如若有读者打赏,我会以红包的形式全部发给作者本人;

(微信管理中心可能会有小额管理费用扣除,金额以本人从微信管理中心所收数目为准);

5.考虑到本公众号的文风和质量,本人会对稿件进行筛选、编辑;

6.来稿请在邮件正文处粘贴文章正文,并在附件中附上word文档格式的稿件;

7.来稿请注明作者联系电话、邮箱和微信号;

8. 若一周之内没有收到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改投其他平台。

9.收稿邮箱charlesy2008@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