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编者心语】

高考在即,本期分享邯郸一中李哲峰老师文章《面对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这种特别的方式为广大考生助力!文中分为“言之有我—学会大胆说不”、“言之有人—要有读者意识”、“言之有理—坚持分析说理”、“言之有度—作点辩证分析”、“言之有文—来点形象说理”五个部分,每部分由“名家欣赏”、“焦点透视”、“金针度人”、“学生佳作”、“高考回放”等内容组成,准确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应如何面对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全是干货,推荐给大家,祝今年的考生们旗开得胜,金榜题名!






面对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李哲峰
 
第一讲 言之有我
——学会大胆说不

名家欣赏:青春是可怕的(节选)
钱理群

我们从来都是说:“青春是美丽的”——这是作家巴金的名言,也是中国作家、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信念,甚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但是,现在,我们必须正视:“青春是可怕的”——连同所有与“青春”相联系的乌托邦幻想,一切非理性“抒情诗”都有导向“专制”的可能。正如昆德拉所说:“人世间凡属于上帝的一切也可以属于魔鬼。”


昆德拉的另一判断也同样发人深思:应把“青春”的“罪恶仅仅看成是期待着长大的烦躁不安”。——我们在20世纪中华民族身上,也同样发现了这种“青春期”的“烦躁不安”。上一世纪末,沉迷于中华中心梦的古老的中国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成了世界的婴儿,于是产生了“期待着长大”(赶上世界,潜意识中依然没有放弃“中华中心梦”)的焦躁。我们这个民族从“五四”时期就不断呼唤“青春”,这绝非偶然,它表现了中国现代民族蓬勃向上的精神,也显示了它的不成熟性;以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视“青春”为历史的正题,而忽视了它的负面。在某种意义上,20世纪的中国历史舞台,不断为青春的表演提供“游乐场”,而最终演出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青春的专制暴力的大浩劫。20世纪的民族青春史,也就从正面转向了负面,这可以说是历史对我们民族不成熟的一个无情惩罚。


但受到惩罚的民族并不会自动走向成熟。如果我们仍然沉湎于青春的狂梦与焦躁中,不敢正视青春的“可怕”,我们的灾难就不仅是长不大,“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疯狂还会以另一种形式莅临于我们的国土。


焦点透视:

青春是可爱的还是可怕的?这是天生存在的悖谬,她是可爱的,可爱在他们心中燃烧着的激情;青春也是可怕的,可怕在他们的一知半解与不可抑制的骚动。作者抓住她可怕的一面,认识到多少青春在别有用心的野心家、政客的鼓动下变成了十年浩劫中的沾满鲜血的刽子手。言之有我,让自己的声音成为独特的一个,让读者听来振聋发聩,唏嘘感慨!


金针度人:

很多同学都错误地认为,议论文就是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大话、套话或空话。殊不知,议论文是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看法,甚至思想、价值观的。我思故我在,我写故我在,写作应该存在的确证,而不是为了证明别人的正确性的,甚或是代圣人立言的;也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写些生命不在场的“正确的废话”,没有温度,没有自我思想的过滤,只知道盲目地追随别人。


作文有两类:一类是生存性写作,是为了安身立命而写,为了完成某种外在的任务,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还有一类是存在性写作,作文就是为了一吐心中块垒,表达自己的心志。“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议论文要学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分析,用自己的思考去表达。


材料作文是“见理找事”,大家把作文写成了证明文、套路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意打破这一范式,它是“见事说理”,要求同学们就一个具有现实感的问题、事实或现象分析、说理。不仅如此,任务驱动型作文所给的事实或现象往往具有多元性,出题人不再暗示具有惟一性的主题,也不再强调对立思辨,而是给予同学们更大空间,让大家在多元对立中寻找符合客观需要和主观意愿的主题,然后作文。


然而,当作文的立意空间大了,考生的主观参与增大了,立意针对性也就相应地变大了,此时,考生就会发现,与这类主题相匹配的材料空间也被无形地压缩了:想要找到一个与之相契合的材料并非易事。与此同时,也让自己的参与空间变大了,更有利于我们在作文中表达自己,做到言之有我。事实上,要写出“我”来,从根源上来看就是要学会批判性思考!


一、核心在具有怀疑精神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以独立思考为基石,无所畏惧地对权威和常识进行质疑,在“无疑处”提出问题,具体分析观点的是非,洞察现成认识成果的局限,把前人思想引向新的高度。写出自己首先要有怀疑精神,不要轻易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任何真理的成立都有一定的条件。若不大胆质疑,就将陷入他人的思想泥潭,让自己的大脑变成他人思想的跑马场。


解决议论文写作鹦鹉学舌、思想平庸、思维僵化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具有怀疑精神。


二、方法在培养发散思维

对待同一个问题,要学会多角度、多元化思考。对此,我们可以养成一种从以下五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帮助自己多角度思考,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的因果关系:一、正面思考,主要从论点的主体角度或中心观点的核心词出发深入思考;二、反面思考,多从反面进行推理或假设论证,即思考“如果不这样会怎样”;三、顶层思考,从形而上的角度来思考观点的成因,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理性)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会从哲学高度分析问题;四、自下而上的思考,从形而下的角度,联系实际,从时代的角度出发,谈观点成立的理由,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宏观范畴,用具象(感性)思维;五、侧面思考,多从自然、绘画、建筑等角度,运用比喻类比论证方法进行分析。


三、关键在拿出具体证据

光有质疑精神,拿不出证据是不行的,对于议论文,关键在于拿出证据,往往可以一招致命。上面提到的《青春是可怕的》一文中,青春的可怕,光是靠反复说理,一味地质疑有多大的说服力?别人能信服你吗?昆德拉的名言让人深思,而二十世纪的的两次青春运动,一正一反,从正反两方面让我们认识到青春的可怕,颇具典型性,也更有说服力。言之有我,是说自己的话,但并非肆意乱说,相反,是要表达自己的看法,让证据说话!


总之,最好的议论文一定要有“我”的存在,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写出自己的独特角度、独特思考,用文字来传达“我”的声音,表达“我”的思想。






学生佳作:功成必定有我


湖南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最终得以终就霸王之业的故事,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我们钦佩齐桓公的宽广胸怀,也赞美管仲的一心报国,尽职尽忠。今天,我却想和大家聊聊,这个故事背后有贤德、能识人、为大义而舍私利的爱国之士――鲍叔。


公子小白即位为君之后,原来辅佐他的鲍叔却向力荐了自己的对手管仲,甘愿位居管仲之下。因为在鲍叔眼中,管仲是最有能力辅佐桓公争霸,最有方法能让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人。在鲍叔看来,他想要的不过是能主持国家国富民强而已,个人的权力、名声、财富,不过皆为过眼云烟,这种一心为国、功成不必在我而必定有我的精神,怎不令人感动与钦佩?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鲍叔能明大义,在于其向往报国的拳拳初心。回到我们这个时代,人人都讲究要坚守初心,守住了初心,守住了心灵的一方净土,使我们的灵魂更加厚重。这个时代讲究奉献,“人生应如蜡烛,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无论是千年前为大义而抛弃私利、为初心而甘居人下的鲍叔,还是千年之后为解决粮食问题扎根田野的袁隆平,多年埋名黄沙中与敦煌为伴的樊诗锦,在抗击疫情中默默无闻、迎难而上的“白衣天使”们,“功成不必在我,却必定有我。”他们的爱国与奉献、初心与奋斗,将永远被历史铭记。而平凡的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传递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


今天我们站立的地方是我们的祖国,我们怎么样,国家的未来就怎么样。千年前的鲍叔立于国土之上,他也一定这样想,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向齐桓公强烈推荐管仲。虽然地位与财富拱手让人,但我知道鲍叔一定是开心的,幸福的。他看到了国家强盛的星星之火越来越旺,看到了齐桓公争霸的号角已经吹响,看到了自己的强国梦、报国情得以实现。对他来说,这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历史会记得鲍叔的识人与谦让,记得他的忠诚与壮志:功成不必在我必定有我,让我们抱定决心,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焦点透视:

我们习惯于被大众思想裹挟,为高尚所挟制,跟随别人而失去了思考。这篇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自己的思考,“功成不必在我,却必定有我”,这个观点独到、辩证,且有格局。作文有自己的判断,这源于广泛的涉猎,更源于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读这样的文字,让我们惊讶于其独到的认识,更惊艳于其精辟恰当的议论。









第二讲 言之有人
——要有读者意识

名家欣赏:林丹讨薪靠“大V”,
普通人讨薪靠“闹大”(节选)

与归

林丹又上头条了,这次是因为“讨薪”。


2017年5月16日晚间,羽毛球运动员林丹发微博称,粤羽俱乐部拖欠林丹等7名运动员全部薪金,并附上一纸情况说明,随即引发舆论关注。


微博发出后,涉事俱乐部董事长回应,称自己也是受害者,责任其实全在合作方河源方面。


林丹的微博讨薪“檄文”一出,立刻引发激烈讨论,在朋友圈也引发一小波转发高潮。不少人留言:“林丹居然也讨薪。”言外之意,像林丹这样拥有名气、社会地位、人脉资源的公众人物,居然也需要通过微博维权。这恰恰也印证了,在现实中,真正的维权艰难者往往是底层。


一个很明显的细节是,林丹的这次维权声明中,还附带了其他六位运动员。他们的名气远不如林丹,这也是为什么声明不是由他们“曝出来”的原因。可以想象,如果仅仅是“羽毛球运动员讨薪”的新闻,很难聚集这么强的关注力和舆论效应。


微博维权有个前提,你得是大V。至于普通人,微博维权更多的时候是奢侈品。我们常见的是“别出心裁”的手法。比如,仅讨薪,就有跳楼讨薪、喝药讨薪、标语讨薪等。以极端的方式来博取关注,底层才能获得和明星同等的舆论助攻。


一句话,无非都是把事情“闹大了”,才有可能被解决


我真诚希望,林丹及其队友通过这次微博声明,拿回属于自己的所得。但同时,对比之下,我也悲伤于底层话语权的弱势。在各种围观者的情绪里,一定有一种情绪叫羡慕。


更多的“被侵害权益”,躺在微博的边缘里、贴吧的角落里、以及无人问津的微信群里。


细心的网友会发现,林丹及其队友其实在线下并未走投无路,他称是多次沟通未果,才去网上发了声明,保留法律途径解决的权利。而更多的人,是走了法律途径也依然看不到希望。


当我们为林丹的欠薪问题得到回应和重视感到欣慰,或者在看热闹的同时,也该为张丹、王丹、李丹们想一想,我们不能再仅仅有看热闹的份儿。


唯有铺好线下的维权畅途,让被侵害者,第一反应是走法律渠道,才是根本。


焦点透视:

这篇文字的深刻的地方在于对于林丹事件背后的分析,从林丹也讨薪中,作者看到真正的维权艰难者往往是底层,由此推想底层话语权的弱势,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挖掘其深层次的问题根源,最后提出自己的呼吁——铺好线下的维权畅途,让被侵害者,第一反应是走法律渠道,才是根本。此外,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善于运用假言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也很值得关注。假言让我们清楚看到,“林丹讨薪”较之“羽毛球运动员讨薪”更有力度;对比更让我们感觉到,底层维权者的艰辛:二者配合使用,让人感同身受。


金针度人:

很多同学缺少怀疑精神,习惯于相信书本,错误地以为凡是铅字就意味着正确。面对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常常盲从盲信,不加分析,便奉为圭臬,于是便会将作文视为取证的过程。


面对题目,我们首先需要界定的是,材料中所提供的言论究竟是事实还是观点。事实上,任务驱动型作文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一大区别在于:传统材料作文,为了拷问考生灵魂,材料所提供的言论往往是事实,迫使考生从这些事实中提炼出一些早已被广为认可的道理、公理、真理、天理,然后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而任务驱动型作文中提供的言论,则往往是可供选择的观点,这些观点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误、优劣,旨在让考生就自己的想法任意谈,就事论事,见仁见智。相对而言,前者更容易,也更无聊;后者有意义,也更有趣。


那么,对于自己的观点,如何让我们的作文充满理性思考,做到逻辑清晰,思维有序呢?一个简便的办法就是言之有人,换句话说就是要有“读者意识”。只有假设有读者的存在,才可以迫使作者思考作文的时效性与逻辑性。


正是因为这些持有不同或者反对意见“读者”的存在,我们作文时就需要分析对方的观点的合理性、理由、局限性以及逻辑漏洞等,以便更好地确定自己的作文内容、顺序、风格、措辞等等。


培养读者意识的具体方法有二:


方法一:假想自己是教育者,所面对的是一个被教育对象,思考“我该怎样教育对方”。


如此,进入到模拟的情境中去,我们就必须学会站在被教育对象角度,多问几个“问什么”,发出一连串的问题,并试图给予其一一解答。如此,写下去,构思就不难了,思维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方法二:假如你是一个辩手,面对一个随时都会与你辩论对手,我们需要思考,我将如何与对方展开对话才能说服他。此时,我们就要就以下两点进行探讨:


(一)考虑不同情形,并采用不同对策。


1.第一情形,你说的对,我的也对;

2.第二情形,你说的不全面,我要补充;

3.第三情形,你说的不对,我辩论——不对在哪,我的观点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如:就以下名言谈自己的看法——“复杂的事情简单做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是人生的赢家。”


这个观点属于第二种情形,观点基本正确,但不全面,就需要辩证分析,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做以下分析:①重复——需阶梯式而非机械重复;②事情——需有意义非无意义;③用心——需平常心非功利心;④赢家——做自己的且非有势、有名、有钱的赢家。


(二)要时刻预想到对方会在哪里不认可自己,会在哪里反驳自己,从而选择在论证中,或加以条件、背景、范围、对象说明,或直接补充阐发,从而做到科学、有效地论证,让对方信服且无可辩驳。具体做法如下:


1.加以条件、背景、范围、对象,让论述更有针对性,更客观理性。具体而言,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加入以下词语:


范围

多数、少量、部分、大多、大都、大凡、几乎、仅仅

时间

已经、当前、将要、尚未、迄今

判断

如果、大概、可能、或许、也许、容易

频率

通常、总是、有时、偶然、往往、常常、一般



2.用直接补充的方式,让自己的论述更周密,做到无懈可击。

类型

举例

①虚拟对方口气,并进一步给予反驳。

“或许你要说……”,“然而我要说的是……”(“而事实上,……”“其实,……”)。

②部分肯定,再转折。

“当然”(“诚然”“固然”“无可否认”“毋庸讳言”),……“然而”(“可是”“毕竟”)……。

③还可以按照对方逻辑假言推导,得出相反结论。

“假设真是……,那么……”;“如果按照有些人的想法(逻辑、说法)……,最终……”。







学生佳作:花终将会开(节选)


上海考生


欧·亨利的小说结尾常常出人意料又能在情理之中,人生也充满偶然性与必然性。人生在世难免会经历很多重大转折,且这些转折往往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无法左右事物的发展进程。


重大转折的发生,往往代表着前一个阶段的落幕和后一个阶段的开始,机遇和挑战并存。转折在事物逻辑中极具魅力,有了转折,世界便不是一成不变的常态。


有人不免有这样的疑问,常常遭遇意想不到的转折,人不会因此失了往常的冷静吗?


确实是这样。


但即使经历了许多坎坷,杨绛先生也从未表现出浮躁和戾气。处于“文革”这样出人意料的重大转折中,她依然沉浸在学术研究中,坚守着自锄明月种梅花的情操,以隐忍且坚韧的姿态,默默前行。其间,她完成了译作《堂吉诃德》、百岁感言《走到人生边上》,经受住了人生重大转折带来的巨大考验。所以,面对转折时,人们受到惊惧是必然,但只有坚韧且冷静地应对,人们才能为下一次的转折做好准备。


人生中的重大转折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却不都是无迹可寻的。人们应该做的是抓住这次转折完成飞跃,或者迅速从泥潭中脱身,再进一步推动事物发展的进程。21 世纪无疑是出人意料的重大转折出现频率超高的时代。借助日益公开透明的科技、全面丰富的信息知识,我们理应更好地去推动事物发展的进程。但现实是,网络时代转发“锦鲤”大行其道,佛系青年备受推崇,有野心的人遭到嘲讽,这样的局面真的很令人悲哀。


少年是需要一点野心的,眼巴巴地期待转折和机遇从天而降对事物的发展毫无帮助。而当遇到那些出人意料却又称人心意的转折时,少年也不要被幸福冲昏头脑,而应“借助芦苇的摆动”,看清风的本质,去推动事物发展的进程。


焦点透视:

这是一篇思辨深刻、说理通透的作文,作文的开门见山:人生总有转折,转折往往意想不到,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无法左右事物的发展进程。写到这里,可能就觉得无话可说了,由此,小作者宕开一笔,从读者角度出发,提出“有人不免有这样的疑问,常常遭遇意想不到的转折,人不会因此失了往常的冷静吗?”顿时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也使得作文跌宕顿挫,姿态横生,且丰富有针对性。








第三讲 言之有理
——坚持分析说理


名家欣赏:古人的“戒尺”

祁占勇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教”,殷商甲骨文中初作从攴,爻声。形旁攴为手持器械施教形,表示手持鞭子、棍杖,表示教的本义与施教有关。声旁爻像器物交织形,于教字表音,爻与教并为宵部。“教”的本源之意表现为:儿童在鞭挞之下,学习算术。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这也暗含着学识先知相对于蒙昧学生的权威引领,尊长可运用攴击对学生进行惩戒,规劝其改正行为。我国教育传统历来重视对学生礼教、学业和行为的规范:


针对“不合乎礼”的惩戒。学校之所,礼义为先,对“礼”的规范,除教导之外,教师最常用、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惩罚,对于不守礼仪规范者,《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小师》曰: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明会典》又曰:生员有戾规矩,并课业不精,禀膳不洁,并从纠举惩治。


针对“不勤于学”的惩戒。学有所成,勤修为要,元代国子监规定“讲诵不熟、功课不办、无故废学”的行为将“并委正、录纠举”,并依据违犯次数不同予以不同责罚。清代《重订训学良规》云:每届朔望,经董输流到塾,将各生所读之书、所写之字、所识之方字,考其优劣。劣者请师戒责,优者分别奖给花红。


针对“不正其身”的惩戒。为人行事,律行为重,南宋《丽泽书院学规》九月规约曰:毋亲鄙事。指不能接触不好的事情如赌博、斗殴、酣饮酒肆。明代设立功过簿,记录学生表现今生徒有过不肯告于先生朋友求知改者,是自弃其身而甘于为恶者也。先生察出重责,书于改过簿内,以待稽考。


(2021年01月05日《光明日报》)



焦点透视:

这是一篇短小精的美文,美在结构整饬,更美在说理透彻。为了把道理讲清,作者主要运用两种论证方法,一是由果及因的分析:“针对‘不合乎礼’的惩戒”,分析其缘由在“学校之所,礼义为先”;“ 针对‘不勤于学’的惩戒”,分析其缘由在“学有所成,勤修为要”;“针对‘不正其身’的惩戒”,分析其缘由“为人行事,律行为重”。二是由此及彼的举例说明,事实胜于雄辩,也让文字的说服力更强了。


金针度人:

对试题材料和作文素材进行深入分析、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一向是作文的表现力之所在。那么,如何做到言之有理呢?我们着重介绍以下几种论证方法:


(一)由表及里


由表及里分析法,对那些叙述中“现象”和“结果”之间跳跃性大的叙例语段,在分析材料时,我们常常要透过事例的表象,解说分析,以揭示事件本身的意义,生活的本质特征,或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在材料叙述完毕后,将材料的叙述与文章的主题直接链接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议论时能及时发现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关联所在,单刀直入,快人快语,或者迅速揭示出材料与中心直接的逻辑关系,或者直接剖析事件背后的价值与意义,点明文章主题。


当然,激励机制能否产生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对度的把握是否得当。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他颁布了《举贤勿拘品行令》,在他的帐下,贤才猛将如云,虽然这些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他仍予以重用;许攸韬略国人却贪财乳名,曹操亲之信之,故许攸在官渡之战只能够建立奇功;建安七子(除孔融)才华过人却嗜酒放纵,曹操亲之信之,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这便是有效的激励机制所产生的奇效。(湖南高分作文《为防微杜渐与激励机制叫好》)


小作者没有拖泥带水,而是用最直接的语言明示出事例所彰显的内涵,终使逻辑关系清晰明了,论证一针见血。


(二)由果及因或由因及果


由果及因分析法。由果及因分析法是指由事情最终呈现的结果去推知事情发生的缘由,分析事物的因果关联,事实上,探究说理的过程也就是揭示本质、深入开掘的论证过程。


这种方法是指对一个材料,根据中心的需要,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直接分析事例发生的原因;预测事情最终将要导致的结果。其中最常见的是直接分析事例发生的原因——往往原因本身就是自己的观点态度。


我们把过去放在行囊中的中层,以便我们时常回顾。行囊中的每一物都是对过去的纪念,哪怕只是一滴眼泪,其中也写满了岁月的沧桑,所以我们要珍惜,那是岁月给予的最珍贵的财富。凭借《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享誉全球的英国作家J·K·罗琳就是一个时常翻检行囊的人。当年她以笔名“罗伯特·加尔布雷斯”所著的小说《布谷鸟的呼唤》被两家出版商拒绝,但她没有绝望,而是把退稿信装入行囊,自励自省,继续写作。追梦路上,别轻言放弃,过去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不足清清楚楚地照出来,让我们及时改正与弥补。(高考山东高分作文《长路漫漫,惟囊相伴》)


J·K·罗琳自己的经历就形成了一对鲜明的对比,养在深山人未识时遭遇的尴尬,成为畅销小说家的荣耀,一切都源于行囊中的那份坚持。最终分析她之所以取得成就的原因,从而印证了自己的观点,指明了痛苦也会成为珍贵的财富的这一人生道理。


(三)由此及彼


由此及彼也就是援引与所举事例相同的例子来进一步证明原有事例本身的正确性,强化原有事例的典型性、客观性。


置身书香,青春阅读,我感受的生命是一条波涛汹涌的长河,习惯于自由奔放的流淌。在繁体竖排版的《李太白集》中,我看到了满腹轩墨香,漫卷诗书狂。李白之名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笔下奔腾黄河、滚滚长江,席卷宇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也是最能体现诗仙豪放飘逸风格的妙语,这是一种自然的豪放之美,不受羁绊,清新脱俗。“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可见一个桀骜不驯、争取自由的灵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诗圣拜倒在他驾前的惊呼。在李白的诗中,我读到了生命的狂放。(天津高分作文《置身书香,青春阅读》)


这里例举《李太白集》,意在指出阅读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狂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个例子本来足以证明这一点,然而小作者绣口一吐,又进一步加以引申,或李白的散文(“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出自李白《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或杜甫的评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出自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以强化证明其姿态万千的生命形态,让文章丰富生动,流光溢彩。








学生佳作:
知人善任,胸怀山河(节选)


山西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知人善任,胸怀山河》。


……我认为齐桓公之所以能称霸一方,不仅在于管鲍二人的谋略,更在于齐桓公本人目光长远、知人善任、胸怀山河。


如果说鲍叔牙善于知人,能让位于贤,那么齐桓公识才的能力则更胜一筹。鲍叔与管仲结交许久,对管仲有深入的了解,容易做到甘心让贤。而齐桓公能重用忠诚的鲍叔,也能大胆重用征服后的管仲,这样才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之力却终成一世霸业。治国之中,能辨识人才体现的是君王的眼界和格局。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多少人在抱怨没有人赏识自己,又有多少人在抱怨这世间的不公。这其中有自我感觉良好者,但确实也有怀才不遇的,人们渴望被认可一直就是一个难以解决好的社会命题。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若没有人赏识,是金子也会让表面的灰尘遮掩光芒。因此上,历来就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如果说管仲有谋略,能克敌制胜,而齐桓公的知人善任则更让成功成为可能。不能否认,管仲是个千载难逢的治国人才,若没有齐桓公的赏识,可能英雄终无用武之地。无数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赏识的重要性。汉高祖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断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他能任用三位人杰,故能在楚汉争霸中夺取天下。唐太宗李世民爱才惜才,礼贤下士,招募天下豪杰,最后助其成就千秋大业。可以说,知人善任正是齐桓公称霸的基石。


鲍叔甘心让贤,位居管仲之下,是襟怀宽广。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是胸怀天下,心有山河。放眼古今又有多少人能有如此胸襟,在山河面前自己所受的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在天下苍生面前自己所受的苦又算得了什么?齐桓公心系天下,目光长远,为了齐国的兴盛,为了一世的霸业,不计一箭之仇,他的选择是负有勇气的,也是正确的,管仲没有令他失望!


……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焦点透视:


这是一篇长于说理的作文,小作者纵横捭阖,由表及里,从齐桓公赏识人才、善用贤才、襟怀天下三个分论点出发,层层递进地去谈“感触最深”的齐桓公,让人能从细微之处去把握作者所执的观点。由由此及彼,善于勾连,丰富了内容,既选择了历史上刘邦、唐太宗的素材,又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式的评述,逻辑清晰,表达流畅。










第四讲 言之有度——作点辩证分析

名家欣赏:“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吗?(节选)

毛志成

有句很流行的话:“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话貌似有理,仔细推敲起来,却不尽然。尚未或始终未摆脱愚氓属性的“民”,连眼睛都不是自己的,何谈雪亮!这样的例子,古今都有。像当年被愚民热烈歌颂过的“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尽有闯王”的李自成,兵败而死时,杀他的人是谁?有些史学家因为遵从“阶级斗争学说”,便刻意地说杀害李自成的是地主乡团的团丁,而实际上杀了他的恰恰是平民百姓,即“劳动人民”。


至于当代,“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么?这也很值得怀疑。“史无前例”“轰轰烈烈”地将太多太多的老革命家弄成叛徒、特务、修正主义分子,对此种冤案高呼“无限拥护”的也包括“广大人民群众”。这样的眼睛,真亮吗?


历史本身眼睛的亮,是靠人擦亮的。靠什么人去擦?专业的“擦匠”之一是史学家。遗憾的是,若那样的“家”本身就是不具备真眼,要向“时”和“势”去借由别人加工制作的眼镜,他本人的眼睛能否亮起来实在很难说的。


骂秦始皇,捧孔子变成骂孔子,再由骂孔子变成捧孔子,这样的眼睛有多少是自己主动擦亮的?有多少是被“风”吹亮的?这恐怕也该打个问号。


古今可鉴,中外皆然。仅仅一个斯大林的功过问题,就常常使人看花了眼。五六十年前,人们看斯大林像看天上的太阳,光耀世界;斯大林死后,有些人把他看成黑煞神,认为他造出的是“人间地狱”;近年来又有了相反的声音,在影视镜头里斯大林又有了“神”的光环。这样的眼睛都不能算雪亮。


真正的雪亮,最起码的要求是看人看事时能够做到功过分明,至少不要迷信用文字书写的历史,不要迷信他人(包括名人)的眼睛和嘴巴。


焦点透视:

写文章不可以偏激,站得住脚,让别人信服,其关键在于要学会批判性地考量与辩证性分析。都说“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怀疑,为此,作者援引大量的史实——大多是妇孺皆知的历史,“铁定”的看法,然而展现的却是人民群众的普遍错误。之后,再来分析无知而非雪亮的原由,一是群众原本就愚昧,二是史学家迫于外在压力的顾虑不能帮助“擦亮群众的眼睛”,三是人们因知识的局限性而迷信权威。辩证地分析,让作文充满思辨,散发出理性的光芒。


金针度人:

作文的辩证就是回避“三头话”:


(1)过头话


提出的论点是正确的,但分析论证时,对事物的某一方面强调得过分,就成了站不住脚的“过头话”。如有同学的作文立意是“经历苦难的人才能获得成功”。这样说“过头话”,过分强调——太偏激。


(2)一头话


“一头话”是指只注意事物的一面不注意事物的另一面,片面议论。同样是以“苦难”为题,不强调主观能动性,只强调“苦难”单边作用,提出“一个人只要让他经历苦难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如此,是“过头话”更是“一头话”。这样说“一头话”,片面议论——太偏颇。


(3)到头话


静止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同样是以“苦难”为题,我们也不能说“只有拥有苦难的人才能获得成功”,强调“苦难”是唯一标准,忽视其它因素,这就是所说的“到头话”。这样说“到头话”,静止孤立——太偏狭。


正如弥尔顿所说的:“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说理,是没有意义的。”寻找前置语境有以下三种具体方法:


(一)论点确立——三个“个”


为了让我们的论点更具辩证性,避免偏激的观点出现,我们在作文前要深思熟虑,可以尝试在作文时做到“三个‘个’”:


(1)加个条件


即在提出的论点时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观点所适用的客观条件。惯用句式:“在……情况下(条件下)……”;“有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如“大多数情况下,苦难可以成就非凡的人生”。


(2)限个对象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在现有论点前限个范围或划个范围,从而使之更加严谨思辨。惯用句式:“对于……来讲……”。如“对于一个那些意志坚强的人来讲,苦难不但不能将他们击垮,相反还会成就其辉煌的人生”。


(3)换个说法


要想避免提出绝对的、过激的、偏颇的论点,我们可以换个说法,加上一些有“弹性”的限制语。惯用句式:“……可能……”;“……不一定……”;“只有……才可能(才更容易)……”。如我们可以说:“只有战胜了苦难,才可能成就别样人生”,“拥抱苦难,战胜苦难,成功就可能在你不远的前方”。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我们的立论一般不用“只要……就”这样表示充要条件的句式,多数情况应采用“只有……才……”这样表示必要条件的句式。


审题的过程就是求证的过程,作文辩证的过程往往是为了结论成立,逐渐寻找前置语境的过程。然而,在作文的论证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强化文章的辩证性:


(1)搞个假设


搞个假设是用假言论证的方式来展开议论,是用“反证”的方式,转换角度重新认定自己的观点。惯用句式:“退一步讲,假如(如果、假设)……”;“有人说……”;“也可能有人说……”。如我们在论证苦难之于成功人生之后,就可以马上补充:“或许有人说,苦难可以使人意志消沉,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而我要说这只是软弱者的放弃奋争的借口,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以增强说服力与辩证性。


(2)做个比较


做个比较是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将相近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辨析,从而使得文章的中心更加明确,论点更加有力。惯用句式:“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而是……”。如我们在论证苦难之于成功人生之时,还可以适时地将“苦难”与“灾难”进行比较:“但这里所说的苦难并不是灾难,而是可以承受的失败或不如意,那些重大的灾难则往往会使生活离开轨道,让人措手不及,甚至毫无反击之力。”


(3)留个余地


要学会客观地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不要固执己见,要对自己的已有观点重新审视反思,做到辩证地自我认识,一方面指出自己观点中正确的一面,另一方面还应客观认识自己观点中的局限性。惯用词语:“当然(诚然、然而、但是……)……,……”。如我们在论证苦难之于成功人生之时,还可以做这样一个有益的补充:“当然,这里所说的苦难往往是有限度的,我们自身就像是弹簧,承受的力量也是有限度的,正如周国平所言‘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高考回放:顺天之性,尽人事(节选)


上海考生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双桅船》中如是描述不确定性和出乎意料。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然而这绝非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的进程无能为力。相反,人可以顺天之性,尽人事。


重要的转折往往指事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空间上承前启后。于个人,或许是人生选择、择业契机。于国家,或许是重大公共事件,譬如疫情,不仅造成惨痛损失,也会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意想不到,往往意味着人根据规律、理论,乃至直觉推测事物发展的进程,形成预见,而这一预见与事物发展的现实结果往往会产生偏差。


然而,问题并不在于预测——“凡事预则立”。出乎意料的原因常常在于人们对规律的把握失之深入,失之透彻。


这首先是因为自然世界浩大,人处一焉。即便人已掌握了大量科学理论规律,也仅是冰山一角。人之于天地,正如稊米之在太仓。自然界中仍有许多规律在人的掌握之外,有待人们去探索发现。而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人常常懒于探索规律、把握规律。常有人认为历史无用,因为事物发展千变万化,未必依照过往的轨迹发展,但是事实上, 人们应该深入地考察事物发展的历史,从中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去除种种偶然性,留存必然性,去芜存菁。同时,人们还必须明晰规律的适用范围,不可一概而论。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诚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自然之理的运行有时并非人所能掌控的,但是人对事物发展的进程绝非无能为力。人与自然天地处于平等的位置,自然之理运行,而人亦有其可把握的部分。我们不应“蔽于天而不知人”,应把握、顺应规律,改变所能改变的那些部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我们可以把握自身、社会、国家的命运。


同时,对于一些暂时无法掌握、尚有待于被认识的自然之理,一方面,我们应仰望星空,不断向宇宙探索。另一方面,此时无为胜于“乱为”。对人无法把握的部分,应顺天之理,为自然规律不受干扰地运行留下空间,从而使自然万物趋于平和。


故曰,顺天之性,尽人事,人方能诗意悠游地栖居于大地上,不以物伤性,而万物亦将和谐共生。


焦点透视:


这是一篇逻辑鲜明的文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每一层都条分缕析,纲目清晰。如在“怎么办”环节,指出“有所作为”的两条路径:一是遵循规律去作为,二是对于暂时不能认知的世界,坚持探索,不可乱为。对不同范畴做不同分析,让思路清晰,辩证富有逻辑。










第五讲 言之有文
——来点形象说理

名家欣赏:孝心无价(节选)

毕淑敏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亿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我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焦点透视:

百事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终古少完人。孝是中华第一美德,理应是我们修德之始,然而对于什么是孝的理解却各不相同。毕淑敏着眼于孝的“心”而不着眼于物质,来源于孔子的理解,“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孝敬、色难——不要狭隘地认为有了物质上的供奉就是孝敬。更为可贵地在于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看似前者更为厚重,后者不值一提,然而,通过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孝心的可贵,振聋发聩,感人肺腑。


金针度人:

一般人认为,议论类作文就是板着面孔说理,语言毫无生气,枯燥乏味;也有些人会认为,语言包装会让议论类作文变“味”,会出现文艺腔而与当前任务驱动型作文背道而驰。这些理解都是偏激的,所谓“言之无物,行而不远”,议论类文字也需要文,只不过是要注意一个度的把握罢了。


要在惯常的陈述句中适时地、适量地、适当地嵌入一些变式句。做到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相结合、整句与散句相结合、长句与短句相结合、变式句与陈述句相结合等,呈现句式多元化。


1.陈述句中恰当地穿插一些疑问句


一般的作文习惯于只是使用陈述句,殊不知在陈述句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疑问句(往往是选择疑问句或反问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请看下面的名家片段:


在那重重的金色孽龙的狂舞之中,我不知道救火者将思索些什么?那是怎样一种生命的极端困境,那是怎样一种职责的神圣抉择!


也许,救火者将思考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孰轻孰重?这个问题,可能已经在平和的时段,思索过无数遍了。但我相信,在火中,这种思考,还将无数遍地严酷而新鲜地进行着。火焰凸现着生死的决裂,救火者,你将向何处倾斜你的天平?


也许,救火者将思索在地狱般的火海中,采用怎样的路线和方式,才可达到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地救人和自救?火场瞬息万变,形势间不容发。火中的思考,将是对人的心智和决断的极大甄别。我不知世上还有其他的考场,能比它更严峻和苛求?


也许救火将感受到——皮肤的灼痛、毛发的焚毁、骨骼的重压、呼吸的窒息……思索到用灵敏的肉体,去殉道德和责任的坚韧与苦难。我不知道在漫天的火阵中,有多少人勇往直前了,有多少人退缩腾挪了?但人们会永远牢记这一行业中的英烈——因为它是大智大勇者的事业,它要求人类自我的战胜和精神的超越。


火焰中的思索,是短暂的,也是长久的。是庄严的,也是平凡的。是神圣的,也是家常便饭。因为选择了这个职业,也就选择了这种惊世骇俗的思维之地。那个通红的片刻,将鉴定你的一生。(毕淑敏《在火焰中思索》)


作者一次次的发问,或设问或反问,都是对读者心灵的一次次叩击与拷问,而这样的效果是陈述句无法表现的。


2.短句中恰当地穿插一些长句


大多数作为都长于使用短句,而拙于使用抑或“无意识”使用长句。其实,短句固然有节奏短促、短小精悍、生动活泼长于记叙的优点,而长句也因其结构复杂而具有严密周到、气势畅达、长于议论的特点。因此,根据表达需要长短结合会使文章行文更加参差有致,内涵更加丰厚笃实。请看下面片段:


辛弃疾所处的时代,一边是枕戈待旦,一边是醉生梦死;一边是奔走呼号,一边是燕舞莺歌;一边是仁人志士不得其用甚至遭贬受逐而处江湖之远,一边是小人庸才步步高升进而大权在握以据庙堂之高。时代啊时代,阴阳颠倒的时代,日月不明的时代,使人不禁想起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开篇的那段名言。(《双城记》开篇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一般人也许就此浑浑噩噩了此一生,但辛弃疾是何等人物?他是词中之杰,人中之龙。满腹豪情,一腔幽愤,眼见年华老去而国事日非,他怎不悲从中来,不可断绝?(李元洛《国士三重奏》)


长句与短句结合,整句与散句结合,陈述句与疑问句、感叹句结合,句式的变化让该段文字显得异彩纷呈,读来朗朗上口,倍觉铿锵有力,气势凌厉。


3.散句中恰当地穿插一些整句


不但要学会使用结构不同、节奏鲜明的散句,而且还必须学会使用形式整齐、音节和谐的整句,做到善于比赋,巧于排偶,达到能骈能散运用自如的境界。如上文《孝心无价》中,整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让人击节。







高考回放:承古人之志,扬青春之风(节选)


湖北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

同学们,我感动,感动于鲍叔的“不嫉不恨”。


历史上,像范仲淹一样占据高位之后,推荐和提拔自己的门生,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是像鲍叔牙一样,公子小白即位为君,为齐桓公,鲍叔向齐桓公大力举荐“旧敌”管仲,宰相之位已经是众望所归、唾手可得了,但却执意要让给管仲,并且自己甘居其下,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少见。“知别人比自己贤”还力荐,面对权利的较量,而且“甘”居其下,这应具有多宽大的胸怀啊!可见,鲍叔不争不夺,成就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的宽广。


同学们,我感动,感动于鲍叔的“知人之贤”。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的这番论述,就充分显示了鲍叔牙这样的“伯乐”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不仅不会被发现,而且只能“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遭遇比普通的马还要惨。纵观中国历史,倘若周瑜没有吴王孙权的赏识,恐怕就没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功绩;倘若陈景润没有数学家华罗庚的赏识,恐怕就不会摘下“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倘若钱钟书没有清华校长罗家伦的赏识,恐怕就不会成为写出《管锥篇》《围城》这样学贯中西的巨著……这些历史名人与管仲一样,倘若不是鲍叔,即使不抑郁不得志,也可能会碌碌无为一生。难怪,司马迁会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同学们,我感动,感动于鲍叔的“胸怀天下”。


鲍叔是一个真正以大局为重、胸怀天下的人,在他心中,“国家利益”始终高于一切。


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黄宗羲的“出仕为天下”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习近平的“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到最美逆行者的“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由此观之,无论历史的车轮如何翻滚,时代的背景如何变迁,深埋在我们心中的家国之情永不磨灭,他们始终以怀着自我之“小梦”与国家之“大梦”,在这途中永不停息,奋斗不止。


亲爱的同学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读完“管鲍之交”的故事后,我们或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们都可以从历史人物中汲取精神,珍惜当下,让我们承“鲍叔”之志,扬青春之风,争做新时代“硬核”少年!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焦点透视:


这篇文字流光溢彩,文赐斐然。考生的知识积累深厚,名言警句、典型事例信手拈来,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论证效果;语言功底过硬,表达流畅老练,整散句的使用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作者介绍】





李哲峰

邯郸市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全国中语会授予的“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十佳教改新星”,全国吟诵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骨干教师,首师大国学教育学院特聘教育专家,河北师大文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特聘语文研究员。《语文教学通讯》《教师博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封面人物。发表语文教育文章四百七十多篇,个人著有专著十四部,主编或参编教辅用书等一百多部。


文章来源丨邯郸市图书馆

申明丨转载旨在分享,本号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时间

地点

会议名称

6月14-18日

江苏.苏州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暨名校现场会

6月20-24日

浙江.杭州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暨名校现场会

7月19-23日

江西.南昌

全国中小学德育创新与班主任领导力提升深度研修班

7月23-26日

四川.成都

全国中小学管理者“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专题研修班

8月01-05日

湖南.长沙

全国中小学教研创新与教学变革能力提升研修班

8月06-10日

山东.青岛

全国中小学德育创新与班主任领导力提升深度研修班

8月06-10日

陕西.西安

全国中小学教研创新与教学变革能力提升研修班

8月13-16日

山东.威海

全国中小学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专题研修班

专注教师成长,启迪教育智慧

扫码报名咨询


往期回顾


精彩回顾丨聊城市首届教科研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会议圆满成功

精彩回顾丨西安中层干部管理创新与领导力提升深度研修

精彩回顾丨3月泰安·德育创新&班主任研修班圆满落幕

定制课程:全国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修班在秦皇岛圆满结业

定制课程:全国高中教学管理暨选课走班深度研修班在青岛顺利开班‍





今日推荐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