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范专业认证材料准备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要求,是整个认证的核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四方面:一是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二是专业毕业要求对国家规定的通用8条标准的覆盖情况;三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分解与落实情况;四是专业毕业要求的逐条达成情况。包括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4个维度,对应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 8个二级指标。

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内 涵 解 读

师德是教师工作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要求,是引领和指导师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的第一素养。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质定位,从立德树人、师德规范、依法执教等多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要求中学教育专业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职业理解与规范”为重点,系统构建正确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和自身修养 4 个领域的职业认知和规范养成体系;要立足“知行合一”,创设师德践行环境,创新师德养成路经、形式和方法,注重将师德认识内化为师德认同,转化为师德行为,帮助师范生成长为思想政治信念坚定、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具有立德树人理念、理解依法执教内涵,认同师德规范并能在专业实践中积极践行的新时代好教师。

考 察 要 点

1. 专业毕业要求中师德规范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职业理想为重点,专业对师德规范指标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 学校师德教育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创新师德教育,构建重综合、重体验、重践行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情况。

4. 支撑师德规范养成目标,构建认知、体验与实践一体化模块课程。

5. 注重情景教学、师德典型示范和实践反思等,改进师德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6. 师德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师德规范综合考核指标及毕业生养成达标情况。

佐 证 材 料

1. 培养方案中关于师德规范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含内容制定的过程性档案)。

2. 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主题活动方案中对师德规范培养的体现(含目标、内容、方式等)。

3. 对师范生师德规范养成情况考核评价的相关要求(含评价标准、课程质量监测过程性资料)。

4. 师范生师德规范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5. 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德规范的要求细则及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师德规范表现的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6. 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情况的相关资料。

7. 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情况,涌现的道德典型案例等相关资料。

8. 学生遵纪守法情况。

9. 毕业生获得校级以上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的情况和典型事迹等相关资料。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内 涵 解 读

教育情怀是以情系学生、胸怀育人为标志的教师核心素养,是师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心理保障。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师德素养定位,聚焦促进学生成长,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

专业要以引导师范生“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目标,通过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教育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养成途径和形式,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在于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和全面发展,加强自身修养,丰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奋发的态度和持续努力的行为。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职业角色预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权利及个体差异,对学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对工作耐心和细心,乐于为学生成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考 察 要 点

1. 专业毕业要求中教育情怀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 以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职业理想,以专业认同和体验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为重点,专业对教育情怀指标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 将教育情怀养成有机纳入重综合、重体验、重践行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

4. 支撑教育情怀养成目标,探索构建职业理想与专业认同、师德情感陶冶与人文科学修养、教育实践与爱生体验相结合的模块课程。

5. 注重采取适应教育情怀养成特点的多样化途径和方式。

6. 将教育情怀养成要求纳入师德质量标准。综合考核毕业生教育情怀养成达标情况。

佐 证 材 料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落实职业认知、综合素养和行为规范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2. 公共课程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开设情况及课程教学大纲。

3. 落实教育情怀的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校园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相关过程性材料。

4. 专业开展职业理想和专业信念教育等方面情况的档案资料。

5. 毕业生职业行为与素养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档案资料。

6. 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7. 专业毕业生获得校级以上荣誉称号、竞赛获奖的情况和典型事迹等相关资料。

8. 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情况。

2.3 学科素养 

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内 涵 解 读

学科素养是从事中学教学工作的基础素养,是师范生形成教学能力的前提条件。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学科知识定位,就掌握学科知识内涵和内外部联系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要以“系统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为目标,系统创新学科课程教学,突出学生中心,改变单一讲授教学陈规,引导师范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创设深度学习情境,积极推进问题解决学习、项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帮助师范生形成科学的学科观,能够立足学科思想和方法,深入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历史和前沿,系统扎实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注重拓宽专业视野,了解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联,理解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价值;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学习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科教学内容问题,提高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考 察 要 点

1. 专业毕业要求中学科素养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 以系统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为基础,以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学习科学知识解决教学问题为重点,对指标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考核的指标点。

3. 以能力为重为导向,多方论证和整体设计学科知识学习与学科教学能力相融通的培养体系。

4. 支撑学科素养培育,构建学科基础与学科、学科与相关学科、学科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模块课程。

5. 改革学科课程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推进自主、合作、探究为标志的研究型教学。

6. 建立学科教学质量标准,综合考核毕业生学科素养达成情况。

佐 证 材 料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师范生学科素养结构分析。

2. 课程与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

3. 相关课程对学习科学知识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测的过程性资料。

4. 毕业生学科知识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5. 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参与学科竞赛情况等。

6. 学生作业包括过程性作业和结果性作业,如读书笔记、实验报告、习题、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

2.4 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内 涵 解 读

教学能力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关键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教学能力定位,从教学能力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要素两个方面,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为目标,立足全程化综合化培养,系统构建教学知识学习与教学技能训练互动、教学实践体验与问题解决研究融通的教学能力培养系统,突出做中学,注重问题教学、案例分析和情境体验,强化表现性评价,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学科认知特点,准确理解学科课程标准内涵和要点,初步掌握重难点教学策略、结构化学习指导和学科思维方式培养等学科教学知识,具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业评价、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教学基本技能;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课标,分析教材,把握学情,独立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形成一定的教学经验,并能针对教学难点问题,进行实证化的行动研究,形成研究成果。

考 察 要 点

1. 专业毕业要求中教学能力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中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 以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研能力为聚焦点,专业对教学能力指标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和可衡量的指标点。

3. 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相关领域要求,以规范化的教学实践课程与教研实践课程,整合中学教学与教研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程,构建支撑指标点的模块课程,及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4. 应用摸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体验、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等,改进教学方法与转变学习方式。

5. 教学能力与教研能力培养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相关课程与教学实践考核、毕业论文与教研实践评价能够有效证明毕业生教学能力的达成情况。

佐 证 材 料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教学能力结构分析。

2. 支撑师范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及教学环节设置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资料。

3. 相关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测的过程性资料。

4. 毕业生教学能力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5. 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师范生学科竞赛的参与率和获奖情况(获等级奖或名次奖的前八名)。

2.5 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内 涵 解 读

班级指导是教师从事育人工作的关键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育人能力定位,从班级指导能力养成要素的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专业要以“掌握班级指导技能与方法,具有班主任工作有效体验”为目标,以德育课程和班级实务训练为基础,以专题实践与表现评价为重点,构建班级指导能力培养系统,引导师范生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把握中学德育目标、原理、内容与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与技能,掌握共青团、党支部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担任或协助班主任工作,应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方法和青春期心理辅导技能,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有效的体验。

考 察 要 点

1. 专业毕业要求中班级指导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中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 能够根据中学班级管理工作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该标准内容进行全面、有效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 学校关于师范生班级管理能力培养的思路与指导实施情况。

4. 专业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相关标准和学习领域要求,构建以德育课程和班级实务训练为基础的师范生班级指导能力培养体系。

5. 注重专题实践、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6. 班级指导能力培养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班级指导能力考核指标有效评价毕业生该能力的达成情况。

佐 证 材 料

1. 培养方案中关于班级指导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含内容制定的过程性档案)。

2. 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班级指导能力培养的体现(含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手段)。

3. 对学生班级指导能力考核评价要求(含评价标准、课程质量监测过程性资料)。

4. 实践教学条件对于该条能力培养的支撑情况。

5. 师范生班级指导能力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6. 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班级管理教育实习成绩。

2.6 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 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内 涵 解 读

综合育人是体现育人为本理念,适应中学综合育人工作需要的教师专业核心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育人能力定位,从育人环节综合化的角度,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初步掌握综合育人路径和方法,具有综合育人实践体验“为目标,统筹设计养成体系,通过学科类和思政类、德育类课程的综合渗透,班级指导实践和学科教学实践综合养成,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特点,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培育、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理解学科独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掌握在教书中育人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主题育德和社团育人原则和策略;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设计综合育人目标,整合学科育德、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具有综合育人的积极体验。

考 察 要 点

1. 专业毕业要求中综合育人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中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 按分类育人和全程育人原则,专业对综合育人指标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 学校关于综合育人能力培养思路与指导实施情况。

4. 专业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相关标准和学习领域要求,支撑指标点,构建综合育人基本技能训练与学科育人方法指导相结合、重在学科育人实践与育人活动体验养成的模块课程,及其课程标准和实践教学大纲。

5. 注重课例研究、价值分析、课堂观察、活动体验等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6.综合育人能力培养质量标准及执行情况。综合育人能力考核指标有效评价毕业生综合育人能力达成情况。

佐 证 材 料

1. 培养方案中关于综合育人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 学科教育课程、教师教育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涉及综合育人素养培养,在课程目标、相关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体现,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习得综合育人知识、能力的评价方案。

3. 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范生尝试综合育人的要求细则,师范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观摩、参与综合育人活动的体验、感悟记录及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4. 专业对学生在毕业前后综合育人素养进行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5. 综合育人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2.7 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 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内 涵 解 读

教师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学会反思是师范毕业生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要求。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素养定位,对中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反思能力提出明确的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能够规划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与实践体验”为目标,一是开设专业学习与发展模块课程,帮助师范生了解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发展阶段与路径方法,形成专业发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握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动态和国外中等教育发展趋势;指导师范生理性分析自我、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选择发展路径,制订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规划。二是系统进行批判性思维方法和反思技能训练,学会基于质疑、求证、判断进行独立思考,掌握反思笔记、课堂观察、叙事分析和行动研究等反思方法与技能。三是重在创设反思教学实践情境,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收集信息,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具有积极的教学反思体验。

考 察 要 点

1. 专业毕业要求中学会反思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

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 基于反思能力培养要素,专业对学会反思指标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 学校对师范生专业发展能力培养的论证设计与指导。

4. 专业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自我发展”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反思与发展”相关要求,支撑指标点,构建基于学会反思的发展认知、技能训练、实践反思的三位一体模块课程,及其课程标准与实践教学大纲。

5. 注重运用学法指导、职业咨询、思维训练、问题解决等多样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6. 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反思与发展能力考核指标有效证明毕业生此项能力达成情况。

佐 证 材 料

1. 培养方案中关于反思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师专业发展、国内外基础教育动态、教育研究等课程的开设情况,教育实践、实训环节的设置,学分比例结构等相关资料。相关课程和实践实训教学的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活动及教学任务设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案。

3. 学生作业或作品、公开发表论文,包括反思日记、读书笔记、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课程考核材料,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论文。

4. 开展促进师范生终身学习信念与自主专业发展讲座、活动的制度规定、文字档案资料等,学生参与行为表现记录。

5. 专业积极鼓励师范生通过多种方式到海外境外交流、交换、访学、短期研修的制度与措施,学生参与情况等档案材料。

6. 师范生将自己所学知识与能力运用于问题解决的各种实践活动例证,诸如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社团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帮扶活动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证书与记录等。

7. 学生教育实习手册相关材料。

8.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相关材料。

9. 专业对学生反思能力实施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10. 反思能力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2.8 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内 涵 解 读

沟通合作是教师专业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能力。该指标对应培养目标中发展能力定位,着重从掌握技能与实践体验层面提出具体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应以“体验掌握沟通合作学习方式”为目标,注重在课内外学习活动和专业实践中,引导师范生理解和体验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与价值,懂得学习伙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系统掌握团队协作学习知识与技能,积极主动参加小组学习、专题研讨、团队互动、网络分享等协作学习活动;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深入体验观摩互助、合作研究、小组实习等,乐于与学习伙伴分享交流实践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具备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及社区沟通交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相关经历体验。

考 察 要 点

1. 专业毕业要求中沟通合作指标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的覆盖情况;及其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定位的支撑情况。

2. 基于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对沟通合作指标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指标点。

3. 学校对师范生沟通合作能力培养的论证设计与指导。

4. 专业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实践与体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沟通与合作”相关要求,构建体验共同学习、参与共同学习、学会共同学习的模块课程,及其课程标准与实践教学大纲。

5. 注重运用体验观摩互助、合作研究、小组实习等多样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6. 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反思与发展能力考核指标有效证明毕业生此项能力达成情况。

佐 证 材 料

1. 培养方案中关于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2. 相关课程和实践实训教学的标准或教学大纲,把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活动及教学任务设计中的材料,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方案。

3. 师范生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记录,教师评价结果相关材料。

4. 专业为学生提供参加多种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活动制度规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共同体活动并有实际体验的反思日记等证明材料。

5. 教育实践环节,师范生与中学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进行互动交流的活动资料记录;师范生参与中学多种教研活动诸如开放课堂、同课异构、反思分享、校本教研等系列合作学习的活动资料记录等材料。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师范生相关行动表现的评价。

6. 专业对学生沟通与合作能力实施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7. 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来源丨洛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申明丨转载旨在分享,本号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2021暑期高等教育课程目录

时间

地点

会议名称

7月25-8月2日

哈尔滨

首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国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夏令营

7月18-22日

呼和浩特

第四十八届全国师范类专业认证深度研修

7月26-30日

贵阳

第八十九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深度研修

8月4-8日

威海

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学秘书业务技能提升暨教务管理创新研修班

8月9-12日

贵阳

第十届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修工作坊

8月9-13日

西宁

第九十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深度研修

8月14-17日

青岛

第四十九届全国师范类专业认证深度研修

7月19日

线上

《想明白、写清楚--工程认证申报前的一些准备》

7月20日

线上

《如何打造一门高“抬头率”的思政课?--以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7月21日

线上

《如何撰写基金申请书》

7月22日

线上

《评审视角解析申报书常见问题》

8月16日

线上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综合能力拓展精品班

扫码报名

笃行教育

暑期课程

推 荐 阅 读

PPT干货分享丨工程认证系列精选(建议收藏)

PPT干货分享丨师范类专业认证系列精选(建议收藏)

干货福利丨课程思政系列精选(建议收藏)

国家级一流课程评审指标(收藏)

课件汇总丨一流课程系列1-18精选合集(收藏)

课件分享丨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培育提炼与申报

26张PPT详解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细节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