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关于新加坡“与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
【防疫是一场消耗战】
经过近两年疫情的摧残,这个世界已经不是那个2019年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了。除了医疗卫生、电子商务等逆流而上的行业,大多数实体行业都在苦苦挣扎。占新加坡经济十分重要的旅游业、航空业和零售业已经深陷谷底,制造业在今年原材料涨价和外劳入境限制下举步维艰,国际贸易也在世界经济不佳以及集装箱航运积压下遭受打击。作为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立国之本是自由港的地位,也就是货物、资金和人才三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对新加坡来说,在没有国内市场的客观条件下使这场防疫消耗战的代价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以及多年的苦心经营的财政储备的消耗。
【新加坡防疫战底牌】
新加坡防疫经过了2020年2-3月的迟疑,到4月的“发夹弯”式的封城,以及2020年8月后近一年的“清零期”以及2021年8月的“躺平期”。新加坡政府的防疫战主要底牌来自于:
疫苗的施打率:82%两剂辉瑞/莫德纳的施打率目前是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而对于60随以上年长人士的第三剂加强针已经开始,估计在年底前可以完成。虽然事实证明施打疫苗后仍可染疫,但是卫生部的数据证实接种后98%感染者只会有轻微或无症状。自疫情以来截至2021年10月5日新加坡冠病死亡人数为130人。根据卫生部的数据,新加坡每年流感死亡人数约为800人。也就是说,接种疫苗后新冠的入院率和死亡率都已经降低至流感水平。
财政援助方案:新加坡政府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了各类财政援助方案。根据2021年2月1日王瑞杰的讲话,新加坡政府在2020年政府为应对新冠疫情总拨款近1000亿新元,使得2020财年整体预算赤字达到649亿新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9%,是新加坡独立以来最大财政赤字。而在2021年的预算案中,政府继续推出总值110亿新元的纾困配套措施用于保障公共卫生、企业生存、员工就业等。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政府的援助方案不可能持久,最终大家必须在“新常态”下努力求生。
病例的控制和追踪: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新加坡政府提升了冠病的检测能力,下放了抗原快速自助检测仪给了企业,并给居民都发放了血氧仪和冠病自助检测仪。于此同时,TraceTogether合力追踪APP将继续配合使用,并通过“健康风险警告”或“健康风险警戒“的方式告知高风险人士进行自检并进行自我隔离。社交距离、口罩要求和各类群聚活动的限制在未来几个月内并不会消失,并会根据医疗资源的消耗量对防疫政策进行微调。
居家康复计划:居家康复计划时根据“与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推出后,为了防止过度消耗医疗资源而推出的计划。凡是12-69岁,接种过两剂疫苗且无严重疾病或者慢性病的居民,家中没有80岁及以上的年长者、孕妇或严重免疫缺陷者同住,且有独立房间,在确认染疫后可选择居家康复。政府会提供远程医疗咨询, 在病情加重的时候选择入院。
民意:虽然民众还是担心近期高涨的病例数,但是民调显示大多数本地民众对防疫各项限制措施感到疲惫。近1/3的受访民众感到精神健康收到影响,52%居民觉得工作压力比疫情前更大。9月的一份海峡时报民调显示,47%的受访居民表示生计受到疫情影响,其中两成受访着表示收入影响严重。另一份近期民调显示过半居民对政府“与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表示支持。这里也特别提一下疫情下居家学习计划对儿童的学业和身心发育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也加重了家长的负担。这个带来社会对居家学习计划的质疑,很多家长甚至认为长期社交限制和居家学习会“毁掉一代孩子”。
对中国来说,目前严防死守的清零政策是国内民意也是特有的经济政治背景下的权宜之策。而对于新加坡这样的弹丸小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民意背景下不可能照搬中国的政策。综上所述,新加坡政府“与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是抗疫近两年后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其决定背后有科学数据和专家理论为背景,有防疫疲劳的民意为基础,有疫苗高施打率做支撑,也有维护国家立国之本的苦心,并不是印度式的纯粹躺平。而政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2.经济是否可以稳步回暖
3.新加坡医疗资源是否可以承受大幅增长的病例
4.死亡人数是否大幅增加并影响民意
我个人认为“与病毒共存“不是伪命题,而是无可奈何的客观事实。我也认为自己和家人迟早都会感染冠病,并战胜它。
编辑:WWT
《新加坡眼》视频号你关注了吗?
点击下面视频,可以看到更丰富的内容!
或直接搜”新加坡眼“也可以找到我们的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