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底层上升之路,击碎中产固化之墙
从经济历史角度聊社会现实,讲金融故事,谈投资方法
基因优生学
基因优生学是达尔文首创的,按照他的说法,“不应采用任何手段来大幅度减少人类增长的自然比例,尽管这种增长会带来许多痛苦。应当让大家公开竞争,而且要消除所有会阻碍最能获得成功与最能养育孩子的成功者的种种法则和习俗。”
这段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别搞啥计划生育,别在出生之前消灭弱者,而是应该让他们出生以后然后被残酷的竞争消灭。过程虽然让人痛苦,但还是让他们做成功者的陪练吧。
这套东西引申出来就是所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最后一句话更埋下了优生学的种子。
这套东西也被英国人在十九到二十世纪初发扬光大。
从他们推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激进程度就能看出来英国人对这个观点有多认可。
对多数底层他们的看法一直是,不符合优生学竞争失败活不下去的就去死吧,明显是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了嘛。
用文明词形容就是“大浪淘沙沉者为金,风卷残云胜者为王”。
为了帮助大家提升进化速率,一船一船在英国活不下去的底层,苏格兰爱尔兰的罪犯,清教徒和保皇派被英国人流放到北美去干活。
当时的北美可不像现在的美国是发达国家,流放北美和清朝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意思差不多,冻死饿死病死被印第安人吃掉都有可能,能活下来就算进化了。
这种操作后面也带来了很大问题。
因为英国不把底层当人,自然不会考虑教育他们,都是当骡子一样养着当劳动力的,谁会闲的教育家里的骡子呢不是。到了二次工业革命,事情起了变化,技术革命带来的机器大生产需要大量技术工人配合提高生产效率,英国底层因为完全没受过教育做不了技工,只能干简单体力活,很快被美国甩开了。
不过英国不愧是老牌的日不落帝国,很快吸取前面的教训做了改进,开始全面推行基础教育扩大受众基数。
原因很简单,底层的基数大,里面最聪明的那部分是有扶持价值的,通过教育筛选这部分聪明人为国家服务成为必然,其他就让他们烂下去得了。
后面英美基本都沿袭了这套模式。
其实英国人的骚操作也是优生学基因筛选的一种。
按照泊松分布,遗传基因和表征不是严格的因果逻辑关系,能稳定遗传的只有财富。其他的类似智商、颜值、身高、性格都要看上帝掷骰子的心情。
从人种进化理论来说,这种思路虽然残酷,但也可以说是正确的,因为智商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基本没有继承的可能性。
高智商人群后代中心回归的可能性反而更大,不然网络怎么会有父母985博士孩子考不上一本的担忧。而且再优秀的的人,子孙后代也不可能永远优秀下去。
相反底层因为人口基数大,出优秀的人是大概率事件。
新加坡的优生学实验
剑桥大学毕业的李光耀也信奉这套理论,不过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更信奉优生学和基因决定论,鼓励高学历多生,低学历绝育。
1983年8月14日晚上,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发表了一场出人意料的讲话。
讲话中李光耀指出,新加坡的男性大学毕业生若要下一代和自己一样有所作为,就不应该愚昧的选择教育程度和天资较低的女性为妻,这次讲话在新加坡被称作“婚嫁大辩论”。
通过大辩论,李光耀想告诉那些只想找漂亮女人却不看女方能力的男性,如果按照这种标准找对象,难免生的孩子像父亲,智商像母亲。如果找和自己能力智商相当的女士结婚,才可能生养出和自己一样优秀的小孩。
李光耀的两个儿子也听了他的劝告娶了高智商的太太,其子女智商都在140分以上。
有了李光耀支持,后面新加坡开始优生学实验自然顺利成章。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新加坡就开始了分流考试,按统一的智商测试成绩分班。
好的班级课程更难,学的更多,老师和资源也更好,原本智商就有差距的孩子被资源的差距拉得更大了。当然了,因为这个阶段对分班情况进行保密,家长并不清楚孩子的分班情况。
到了小学六年级,第二次分流考试开始了。
学校会按照成绩把学生分成五大流向:最优秀的自然是去“六年制直通车”流向(Intergrated Programe),他们不需要中考直接高考。
后面依次是快捷流向(Express)、普通学术流向(NA)和普通技术流向(NT),特别普通流向(Northlight)。未来会分别进入相应层次的院校或者选择就业。
因为学校、选择、资源和老师的差异,不同流向的学生们有个鄙视链:
直通车>名校快捷班>普通学校快捷班>普通学术NA>普通技术NT>Northlight
一般来说,后面多数普通源流的学生后面都进了技校(ITE),人们戏称It's the end。好一点的会去理工学院(Polytechnic),类似大专或者职校。
他们绝大部分都无缘普通高中,因为学校的课程也不是为了上普通高中准备的,学校的老师也不会鼓励你考高中,而是不断鼓励你放弃高中考职业高中。
Northlight是给小学复读3次还不及格的学生读的。基本上是智力有缺陷或者有其他心理问题孩子的学校,和技校类似,教你个谋生的技能。
有时候想想也是很残忍,普通学术源流和普通技术源流的小朋友7、8岁就被告知“你比别人笨,你不行,你以后的就业选择只有美容美发,汽修和厨师”
新加坡分流式教育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效率高,让教育和市场匹配。
可是从另外一方面说,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分流不但残忍,而且不科学。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智力发育研究也有过结论,12岁才是稍微能预测后面智商的年纪,12岁以前儿童和成年人的智商甚至不是一回事。
很年幼的时候就一刀切,等于在八九岁就被固定了未来,后面想要转流太难了。转流难并不是因为NA或者NT的老师不好,教NA和NT的老师也会教Express,而是整个学校已经染上了“读书好为耻”的氛围。努力想逆袭的孩子会被其他人认为装逼不合群或受到排挤,多数都会放弃自己。
更惨的是逆袭成功的孩子也会受到歧视。在新加坡如果曾经是ITE或者POLY毕业,即使进入大学很多HR也不会按照直通大学给工资,学历几乎决定了你一辈子工资的天花板。
不过按新加坡人的说法,其实所谓的分流从报名时候就开始了。新加坡的名校小学,只要父母或哥哥姐姐读过,孩子基本可以保证入学。等于是祖传了学籍,根本轮不到学区房,完全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思维。
其实智商除了少数天才,绝大部分人符合正态分布,都在差不多的水平,智商水平差不多的人也是可通过大量训练提高分数。
三四年级能决定小孩所谓“智力”的,大抵是一个家庭的教育培养支出。“高阶层”投入更多,自然会赢在起跑线。而这些孩子也会子承父业,继续走入高阶层甚至更高阶层的工作,循环往复。低阶层被固化在一个区间,很难突破。
类似的还有德国,新加坡这套东西很大程度是模仿德国魏玛时期的体系。
义务教育改革
最近我们做了个义务教育改革方案,到处都在议论,家长们各个忧心忡忡,可很多人又不知道改了点啥,这里我们来解读一下,首先要说的是,肯定不会走新加坡这条固化的邪路。
毕竟我们是一个几千年来都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制国家。搞龙生龙凤生凤学区固化的精英教育,断了下层上升可能性的邪路在我们国家起码到目前是不会出现的。
看过文件的应该知道,新方案本质上是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再次均衡化来减少马太效应。
比如幼升小,小升初摇号改革都是教育资源均衡化的一部分。《义务教育改革方案》明确提出,统一摇号是铁的纪律,以前学校报名学生超过计划招生数,各地处理办法千奇百怪,里面留下了很大可操作空间。这次完全明确了统一摇号。
过去好学生通过牛校掐尖进一步聚集,配合好的老师,马太效应越来越强。结果是牛校越牛,菜校越差。但这里面最大的差异不是老师,而是生源。
我童年读过很好的学校,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本身天资就好,生源才是最重要的,好老师只是辅助作用。
摇号操作会让牛校失去对优秀学生的掐尖选择权。
这对于学区内好的学校是利空,但对差的学校是相对利好,因为差的学校会迎来较好的生源。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学区有2000个适龄孩子,只有一所牛校招生200人,旁边还有三所菜校。按照以前操作牛校肯定超额报名,各种面试笔试,挑出其中最好的学生。最好的学生配合不错的老师,自然能出好成绩,学校也越来越牛逼。旁边的菜校招不到好学生,始终都菜。
现在摇号各凭运气,摇中的幸运儿可能资质很好,也可能资质很差,聪明孩子随机分配,大大提高了菜校的生源质量。
很多人说就近入学不是还得买学区房嘛,买了才有机会摇号啊。
就近入学当然不等于学区房,且不说几十分之一的中签率你有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单说就近入学和教育资源均衡搭配使用你就得权衡一下。
怎么均衡呢?
一是改革里的摇号。多校划片随机摇号派位,免试就近入学,抑制掐尖。民办公办统一集中招生,不允许自主招生,通过摇号让优质生源更加平均分布。
二是初中入学对口直升按照强弱结合的原则搭配,强初中弱小学,弱初中强小学。再加上校额到校保障,50%以上的优质高中名额直接发给就近入学的弱校,鸡头出路比凤尾强,到强校做凤尾可能远不如到弱校做鸡头。
三是强校并弱校,强校开分校,用教育集团的形式运作分散师资,老师副校长可以集团内调配,平衡教师资源,这个事儿已经开始试点,老师是有编制的人员,后面全面推行并不难。
总结一下这套东西就是均田免粮,抑制豪强,下面保底,抑制掐尖。
其实推出这个改革之前在北京已经做试点了:2019北京已经开始全面推行公民办同步招生,电脑随机派位。特长生全部被取消。校额到校达到50%,任何一所公立初中都达到50%升入优质高中的比例。
这是一场伟大的生源均等化实验,四五年后效果才会全面展现。
最先实验的西城区结果是区里面学校的水平越来越接近。
没法拔尖,生源就会符合正态分布,生源都差不多,老师讲课只能将就中等靠下的,这样授课水平也差不多。最能出成绩的牛逼尖子生不靠老师,靠天赋。
带来的影响
改革全面推行以后大的影响有几个。
一个是对现有的学区房有一定影响,越热门的影响越大。牛校都在市中心,很多是老破小,没法住人,越炒越高就是中产阶层想要保证孩子上好学校的焦虑心态导致的。既然买了热门学区也没法保底,完全是靠运气摇号,何必天价买这种破房子?长期看,政策趋势最终会消灭学区房概念,从人择校变成校择人。
另外一个是民办学校,以前人们追捧优质民办和牛校同样的道理。优质民办通过各种面试笔试筛选最优秀的孩子,甚至推免费的火箭班吸引家境一般的好学生就读,可以看出这里面最关键的是生源不是老师。现在全国不管公办民办小学初中,大家统一摇号,生源优势瞬间没了,你猜猜优势还能保持几年?
第三是培训机构,尤其是小升初和幼升小的培训机构,这部分机构可能因为摇号没大用了,不过可能会强化中学阶段的培训机构。道理很简单,老师讲课内容要更贴近中下的学生,尖子生无所谓,但中上那部分学生吃不饱就得出去补课。
总体来说,改革有利于普通民办,菜校,素质教育机构,副职校领导和教师,还有国家未来。不利于头部民办,学科教育机构,中产鸡娃父母,老破小学区房。
其他前面都说了,结尾说下为啥不利于鸡娃中产父母。
看过漫威的都知道两个角色,一个是钢铁侠,一个是绿巨人。钢铁侠能打,靠的是全身的高科技装备,绿巨人牛逼,靠的是变身成怪物。漫威也因此有了句谚语,“富人靠装备,穷人靠变异”。这句话用在这里也同样适用。
富人对改革无所谓,步长赵家的女儿不是花了650万美金进了斯坦福嘛,人家钱多拼的就是装备。
底层也无所谓,他们本来就佛系,不像中产那么焦虑。但因为人口基数大,总会突变出一些智商超群的孩子改变自己的命运,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从这个角度看,这次教育均衡化改革的方向更像我们文章第一段末尾提到的英国人那套,扩大优质基础教育受众,扶植下层里天赋秉异的孩子脱颖而出,从底层突围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中产鸡娃父母在生源均等化以后想靠单纯的教育军备竞赛保住下一代地位不下滑的努力基本付之东流,资质平庸的该回归就回归吧。
英国的利伯曼讲过一段话用在他们身上恰如其分:
“一次又一次,英国中产阶级通过自身努力来到了社会中间层,他们踌躇满志,对自己的能力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然后这种乐观情绪就像一股洪流把他们裹挟着推送到一个新的属于他们时代的泡沫中去,泡沫破灭后,他们又回到社会底层,与之伴随的就是英国底层社会的民众普遍都受过良好教育,接受主流的核心价值观,英国因而实现了国家的整体进步。”
其实现实里中产二代的人生轨迹也压根就不固定,努力半天能保持不下滑就不错了。父母985孩子不一定能上一本,父母银行中层孩子不一定能做银行柜员早就是常态了。
不要洗脑什么阶级固化,在国家努力向食物链顶端攀爬的过程中,鸡血中产期待靠一套学区房和新加坡一样搞教育固化怎么可能。
现阶段贫富分化是事实,说阶级固化的都是中产的自我悲情。不信的话去北上广南京杭州之类的城市看看,当地土著很多算中产吧,一胎化或者丁克以后生存空间都在被压缩,向下的通道一直是打开的。不过向上的通道也没关闭,这些城市新增的中高级职位和住宅买家多数是 各式各样的外来优秀新人。
一句话,改革大方向是好的,对广大贫下中农有利,对国家进步有利,仅仅是对想通过教育军备竞赛保住下一代地位的少数鸡血中产不利。用文章标题形容就是,打通优质底层的上升之路,击碎鸡血中产的固化努力,以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
至于怎么办,我们以前写过一篇《拼娃的正确姿势》早讲过了,鸡娃不如鸡自己,提高自己的占坑能力才是王道。
全文完!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