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台湾股市大泡沫

小声比比的饭爷 炒股拌饭 2021-02-23

点击上方蓝字炒股拌饭,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人类世界200年的投机史,可以简单归结为资产泡沫吹起再破裂,然后泡沫再积累的过程。
以前我们写过篇《泡沫三大定律》,基本上把泡沫那点事儿讲清楚了。

1.只要是泡沫最后就一定会破。

2.只有在泡沫破灭以后市场才会形成共识。

3.泡沫持续时间和幅度都会超出市场想象。

泡沫三大定律还有个引申定理,说负向泡沫的幅度永远不会超过正向泡沫。

总结一下就是,只要是泡沫,最终一定是会破的,这是世界的客观规律。
唯一变化的只有时间节点。也就是泡沫会在什么位置,什么时间破罢了。
也只有后面破裂的时候,大家才会想起巴菲特老爷子那句话:只有潮水褪去的时候,才知道究竟谁游泳没穿裤衩。
有意思的是每次泡沫破裂前,大家都是无比狂热,生怕自己上不了赚钱的快车。
都说读史可以让人明智,这是因为人性不变,所以很多故事才会不断地重演。

01财政
台湾地区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案例,不管是经济发展轨迹还是文化属性都和我们非常类似。
整个A股生态圈的参与者不管是投资者,中介机构还是监管机构,都能从当年的台湾地区找到对应的影子。
理解80年代末台湾地区那段泡沫演绎,可以更深刻的理解A股市场上发生的很多事情。
我们前文《每个王朝末期剧本都是一样的》里曾经说过,近代史上几乎所有政权更迭都是财政崩溃导致的。
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的经济全面崩溃从来都是隐藏在各种表面矛盾中最本质的东西,民国末期也不例外。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战争消耗了巨额财富,财政赤字直线上升。
为支持战争开支,国民党大肆印刷纸币。无锚印钞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法币疯狂贬值,物价飞涨。
战乱时期是最考验水平的,因为这个时候财政收入的不确定性非常高。
今天这个县是你的地盘,明天是不是你的都难说,收不上来税怎么买枪炮养军队。
没办法开源解决问题,那解决办法就只能是印钱,只要缺钱就开印钞机。
这种办法的问题是钱越来越不值钱,反过来也导致钱越印越多,恶性通胀来了。
为挽救财政危机,维持日益扩大的内战军费开支,国民党决定废除法币改用金圆券。
发行法币的同时,国民党宣布限期收兑市面上老百姓手里所有的黄金白银和外汇。
这个操作等于用自己印刷的废纸,换走了老百姓手里的硬通货。
旧法币三百万元才能折一块钱金圆券,假如之前你有一亿法币,换成金圆券也才三十来万。
兑换的时候说金圆券限额发行20亿元,最终发行了130万亿,等于超发了65000倍。
你刚刚三百万比一换到的金圆券还没捂热乎,这就又被贬值了六万五千倍。
如果计算购买力的话,一亿法币换到的三十万金圆券约等于之前四块五毛钱的购买力。
金圆券流通不到一年变成了废纸,国民政府金融财政陷入全面崩溃,后面可不就完蛋了。

有句经典的话说的非常好:世界上90%的问题,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剩下10%的问题也能用钱来缓解。

不管对国家还是家庭来说,这都是客观存在的基本规律,没钱了最后也就崩溃了。

1955年,蒋光头在反省过去的日记中写道,国民政府财政崩溃的主要不是自己的问题,是因为“误用宋子文”
 
02土改
解放战争开始以后,国民党节节败退败退,蒋介石只能选择退守台湾。
台湾经济本就衰败,大批国民党军政人员涌入更让岛内物价飞涨,社会开始动荡。
蒋介石很快意识到,台湾当地人对国民党政权到来是有抵触情绪的,必须想办法改变这一点。
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内部老百姓抵触,外部以前一直抱大腿的美国爸爸看起来也极不靠谱。
朝鲜战争爆发前蒋介石得到的情报是:美国人不断怂恿台民反对国民党军政机关,反对国民政府,要求独立自主。
当时台湾处在落后的租佃农社会,全岛农业人口超过60%。绝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地主手里,农户平均承担70%的地租,生存艰辛。
伟人曾经说过: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
土改就是一件争取多数人支持的事儿,几乎每个从封建地主时代过来的地区和国家都会搞这个。
新中国建立搞过土改,日本战后搞过土改,蒋光头在台湾地区也搞过土改。
为安抚台湾民众,巩固国民党在台统治,蒋介石推行了台版的土地改革政策。
台版土改分了两个步骤:首先是公地放领,之后是耕者有其田。
公地放领是指农户只需缴纳十年田赋,就可以从台湾当局手里领取土地,台湾六分之一人口因此受益。
不过政府手里土地终归有限,大部分台湾土地还是掌握在大地主手里,土改第二阶段就是向地主直接征收土地。
对于征收方式当时不少国民党官员主张强征,政策的执行者陈诚还是主张兼顾地主的利益。
他创造性的采用国营企业的股票和发行债券的方式从地主手里换地。因为这个操作相当于把国营企业私有化,开始在国民党内遭到了严重反对。
大领导蒋介石拍板支持了陈诚的意见,“耕者有其田”的土改才得以顺利实施。
国民政府用年息4%的公债和台湾水泥、台湾职业、台湾农林、台湾工矿四家最优质国企的股票从地主手里回购土地,再转售给当地农民。
台湾土改以后,地主们失去原有的大片土地,但得到了债券和股票。
很多地主变身国企的大小股东,不少转身从事工商业,也有人卖掉了手里的股票,拥有土地较多的则变成工商巨头。
土改并不是件纯农业的事儿,其影响力远超农业本身,可以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
土改让台湾的社会阶层落差被拉近,地主阶层被剥夺了原本不可冒犯的半封建特权。
强迫他们放弃土地之后,不少地主选择卖掉股票。之后台湾经济起飞土地价格和股票双双上涨,这为地主阶层之外的台湾人创造了财富,社会的贫富差距也由此缩小。
土改还瓦解了台湾原有的乡村政治生态,之前台湾乡村属于少数乡绅地主的传统势力范围,土地改革使得地主们失去了权力基础。
退入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无形中减少了反对势力的潜在来源,台湾地方政治的权力结构也被悄然改变。
1953年“耕者有其田”的改革顺利完成,台湾从小农经济迈向工业化。
”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的土改得以完成,不亚于日本战后土改对于其崛起的意义。
这段历史也为台湾地区未来经济腾飞和股票市场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03启航
台版土改的操作不是土地换股票嘛,不少地主拿到股票以后深感吃亏,把手里土地换来的股票两三折的价格就贱卖了。
为啥很多地主会选择低价卖掉股票呢?因为在工商业不发达的台湾,股票本是个陌生概念,多数地主根本不知道这是啥玩意。
当然这是比较土锤的地主,也有比较洋气的地主通过股票建立起对工业的认识,变身工商巨头。比如大家熟悉的辜振甫,两岸对话总提到的汪辜会谈其中一方就是他。
辜家本身就是鹿港那边的大地主,土改以后逐渐成为台湾水泥的大股东,成为台湾的工商业巨头。
股票换土地的土改也为未来的股票交易埋下伏笔,地主们拿到大量股票和债券也需要有地方买卖啊。
在美国人指导下,台湾当局启动了统一的证券交易市场,1962年台湾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始营业。
不过尽管台湾经济开始起飞,但没人相信能从证券市场赚钱,整个市场依然是一潭死水。
因为市场成立初期确实是很不规范,各种黑幕老鼠仓坑害投资者的事件层出不穷。
当时你要和身边人说自己要去炒股,大概率别人会用看傻子的眼神同情的看着你,因为股民在大众眼里等同于被收智商税的韭菜。
转折点出现在1985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广场协议的签订,另一个是交易所计算机系统的引入。
广场协议揭开了日元大幅升值的序幕,大量热钱开始涌入日本的股市和楼市,这个故事我们在前文《日本的标准案例》里讲过。
同样是出口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体,台湾地区也在美国的压力之下开始了货币升值。
台币兑美元从1:40上升到1:25,伴随着新台币升值,海外热钱不断涌入。

虽然这时候台湾还没有像日本一样完全放开外汇管制,但国际热钱已经对这块经济过热的土地垂涎三尺,开始通过各种渠道疯狂涌入。

1987年7月,台湾地区正式宣布取消外汇管制,原本汹涌的热钱变得更加澎湃。

巨量海外热钱在贪婪的寻找各种投资机会,股票市场成为一个最大的蓄水池。

为资本市场狂热推波助澜的不止是国际热钱,还有大量的岛内投资者,因为大家手里都有钱了。

80年代是台湾经济最绚烂的时代,从1951到1985年,台湾GDP年均增长高达10%。

经济繁荣企业员工的收入自然也水涨创高,年底的分红奖金更是丰厚,一般公务员年底有两个月奖金,普通行业的工人有三个月。

某些垄断行业奖金甚至高达8个月,高速扩张的行业比如证券公司年终奖甚至高达70-100个月。

这个场景总让我想起刚上大学时候去上海大众参观的事儿,当时师兄在那边上班。

车厂应该是那时候最好的企业之一,年终奖动不动就十来个月,每个月还有双薪。

买自己公司生产的车员工打八折,给补六个月工资,送一张上海车牌每个月还有油贴。当然,现在这种好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收入高增长带动了存款高增长,从1981到1985年,全岛存款余额年均增长高达22%。

随之而来的是储蓄暴涨,1987年初台湾地区储蓄超过了3万亿新台币。

存款数量越来越大意味着这些钱流到哪类资产,哪类资产价格就会暴涨。

在居民财富增长作用下,一时间台湾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

土地才是真正的印钞机,台湾地区货币投放量也随之暴涨。1985到1987三年间台湾M2增速高达51%,38%和24%。

资金基础有了,交易的便利度就变得尤为重要,证券交易引入计算机系统让股票交易更加便利,相比早期的人工报单撮合交易效率高了几倍。

铺天盖地的流动性加上便利的计算机交易 ,泡沫产生的土壤已经具备了,台湾股市最绚烂的演出就要开始了。


04加速

虽然现在的台湾股市看起来已经是个成熟稳重的中年人,外资持股占比超过40%。
不过这都是用血汗和金钱浇灌出来的,当年台湾股市还是个小伙子的时候,可没现在这么老成持重。
年轻时期的台湾社会用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和群体癫狂演绎过一场史无前例的行为艺术。
指数先是5年狂飙了25倍,之后是8个月暴跌了80%,波动率之大让A股为之汗颜。
1986年,台湾股市开始悄然反弹,加权指数第一次站上了1000点大关。不过这时候大家还是持怀疑态度。
要知道台湾股市用了25年的时间,才突破1000点,但从此之后就开始一骑绝尘。
牛市的特点就是涨到让所有人相信,随着增量资金的逐渐入场,指数横盘半年之后开始加速。
不到9个月时间指数就翻倍到了2000点,随后又过了两个月,指数又接连突破了3000和4000点整数关口。
1985年台湾股市低位只有636点,两年之后的1987年已经涨到4600点。两年暴涨了7倍,市场赚钱效应爆棚。
伴随着财富效应的显现,股市开户数量开始激增,新增韭菜源源不断,大资金翻云覆雨。
几乎台湾所有的中产阶级都加入到这次泡沫中,台湾股市开户人数从五六万暴涨到460万之多,要知道台湾地区人口也不过只有2000万。

炒股票已经演化为狂热的全民运动,几乎每个台湾家庭都在参与股市造富。
台湾股市那时候交易时间只有半天,炒股发财的家庭主妇们中午收盘就先去吃顿大餐,然后下午就开始安排各种唱歌跳舞逛街买东西的活动。
百货公司的生意也因为股市繁荣好的出奇,大家买东西几乎没有嫌贵的,愿不愿买只是考虑自己喜不喜欢。
当时台湾资本市场最牛逼的庄家是“四大天王”,这四个名字如雷贯耳,就像现在我们经常提起的章建平赵老哥一样,一旦某只股票被他们看中就会被爆炒。
面对市场暴涨,台湾监管当局一方面觉得这是市场行为,无需过多干涉,但又深感其中酝酿难以预计的风险。
所以各部门政策经常出现摇摆,因为大家都怕担责任嘛,这种不确定性让市场暴涨暴跌更加严重。
1987年9月29日,台湾行政院长俞国华在面对立委质询时说道:“股票是民间买卖行为,政府不能干预”。
这话就像人民网说4000点才是牛市起点道理一样,市场闻言为之振奋,两天以后就拉出了新高。
不过指数创出新高的周末,主管负责社会重大案件的调查局就进驻台湾各大证券公司总部。
调查的目的只有一个,因为股市的估值实在太高了,不能再这么涨下去了。
强力的监管让上涨过快的台湾股市第一次出现了崩盘,十个交易日大跌25%。

后面市场刚刚开始反弹,又赶上1987年美股著名的黑色星期一,当天道琼斯指数暴跌22.6%。
本来就弱势的台湾股市走的更加难看,指数直接腰斩,一度跌至2300点。

05失控
不过这并不是牛市的结束,只是上涨途中一个小小的波折,市场也仅仅休整了3个月。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台湾股市第二波悄无声息的来了,股指从这个时点转跌回升。
1988年6月第一周,市场突破前期高点4673,气势如虹的涨幅让之前疯狂出逃的人潮和钱潮又回来了。

后面就是市场的疯狂上涨,7月突破6000点,8月突破8000点,一路高歌猛进。
短短八个月时间整个市场经历和腰斩和再创新高,不得不说股民的记忆力只有七秒。
股市如同脱缰野马,面对失控的行情,技术官僚们表达了对市场的担心。
时任台湾地区央行行长的张继正痛斥股市是“吃人的赌场”,政客们却试图把股市的暴涨和自己联系在一起,就像川普现在对股市做的那样。
克林顿时期的财长鲁宾曾经告诫他:千万别用股市上涨和民众邀功,因为迟早会跌下去。
台湾的政客显然不懂这一点,面对民进党的竞选攻势,国民党官员打出了“丰厚的利润,伟大的繁荣” 的竞选口号。
民进党自然也不会落后,创始人之一朱高正告诉大家民进党胜选股市将突破15000点。
市场有着无限上涨的可能性,而同时政府似乎几乎又保证了市场不会下跌。
当权的“国民党政府”将股市的繁荣当作是他们最近的竞选运动时最好的广告。他们选举的口号就是“丰厚的利润、伟大的繁荣”,很多人都把这样的标语看作是防止市场下跌的保证。
连刚成立的反对党民进党也迫不及待的加入唱多的行列中,民进党领导之一的朱高正就预测,市场在 6 月底之前就会达到 15000 点”-----《The Great Taiwan Bubble》
这些口号让台湾投资者相信,股市上涨是台湾地区政府推动的,市场永远涨才符合政府的意志。
这情景像不像现在的美国,川总天天邀功说股市涨的很好是因为自己的缘故,自己胜选股票就能再创新高。
就在人们认为股市即将突破1万点大关的时候,严厉的调控政策来了。
为抑制股市投机,1988年9月台湾相关部门准备开始征收资本利得税,简单说就是炒股赚钱要交税。
这个利空沉重打击了处在高位的股市,指数天天无量跌停。19天就从8813跌到了4645点,几乎腰斩。

每天成交额也快速萎缩,从之前的700亿元台币,骤降至10亿元,最低的一天仅有1.32亿元。

愤怒的投资投资者走上街头,向政府讨要说法,甚至有人当街为民进党募捐引起国民党重视,推出资本利得税捅破泡沫的财长郭婉蓉也被台湾万众咒骂。
把股市繁荣视为最好竞选广告的国民党自然不能接受这个,国民党主席李登辉向媒体承诺:“后面会让银行入场,也会做个大利多,一定会有效果。”
最高层做了指示,后面救市就变成了政治任务。10月22日台交所总经理召集了市场上最有声望的大佬到台北来来饭店和早茶,市场上最具实力的庄家四大天王都表示愿意协助政府救市。
历史上暴跌之后的反弹每次都是非常汹涌的,更何况有资金大佬救市的利多加持。
不过通常这个位置是牛市陷阱,真正凶残的暴跌还在后面呢。
指数一个月内反弹了20%,而且成交量创出新高,然而多数大资金都明白大势已去,都在反弹高位把筹码交给了散户。
这和2015年杠杆牛结束之后的下跌走势如出一辙,无量暴跌之后国家救市,指数反弹一段以后再创新低。

可以看出不管是当年的台湾股市大泡沫还是2015年的大A,其实第一波都是无量跌停。
如果没怎么用杠杆操作,反弹后又能及时出局,损失通常不会很大。
最厉害的是第二波带量下杀,许多抄底者在这里套牢再割肉,后面的多杀多才是最凶残的。

06疯狂
不过台湾股市的再次腰斩并不是大泡沫的结束,因为最疯狂的一段还没有到来。
1988年末开始,不断走低的利率让台湾居民的高额储蓄又悄悄从银行搬家。
在投资渠道缺乏的情况下,大量资金流入投资股市,最疯狂的第三段上涨终于来了
短短几年经历了两次大波动的投资者对这种博傻已经非常熟练,纷纷冲进来抢钱。
指数短短半年就翻了个倍,迅速站上万点大关。当时的股市对台湾人就是提款机,几乎是随便买随便赚,闭眼买股都能获得每个月8.5%的回报。
胆子更大的人,会使用当时还属于非法的融资融券工具,月回报很容易就能达到15%~20%。
股票飙升带来的财富效应,让整个台湾社会都开始消费升级。
1.5万的鲍鱼和3.6万熊掌都快成中产阶级的食堂了,年轻人动辄跑去香港买价值数十万的名牌,根本眼都不眨一下。
赚钱效应也让投资者交易变得空前活跃,台湾市场巅峰时期每天成交56亿美元,超过当时纽交所和东京交易所的总和。
不过上市公司的数量却没有怎么增长。货还是那么少,市面上钱却越来越多,价格自然是越炒越高。
台湾市场站上万点以后还发生了件搞笑的事儿,台湾地区“财政部长”郭婉蓉去给蒋光头扫墓被记者围住。
之前她不是准备推出资本利得税,差点刺破股市泡沫引发大家上街游行嘛。
记者采访时候问她对股市的看法,她说了句:11000点是真的不便宜啊。
记者听完如获至宝的离去了,不过她又觉得自己说的不对头,这不是犯众怒嘛。
万一出点啥事大家不是又要上街游行了嘛,于是她追上几个记者补了一句:“当然,11000点也不算贵。”
其实郭婉蓉这种技术官僚对后面会发生什么心知肚明,只是她有自己的小九九。

1990年1月,台湾地区政府迫于巨大的社会压力取消了资本利得税的征收,用0.6%的交易税替代。

台湾股市开始了最后的疯狂,指数很快创出了12495点的历史新高。

当时市场的乐观情绪已经无法控制,人们普遍认为股指会很快突破15000点。

这很像2015年我们杠杆牛崩盘的前夜,那时候乐观情绪在空气中持续弥漫。

即使是百亿身家的投资大佬也觉得这里不是尽头,后面的行情依然会很大,后面大佬确实也知行合一亏了几十亿。

要知道这时候市场的估值和位置已经在历史高点了,比前面任何一个高点都高。

这里我们常说的投资三要素:低位、确定性和重仓哪个条件都不具备

同样和2015年类似的是台湾股市的第三波上涨很大程度也靠杠杆推动,也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场外配资。

因为市面上流动性泛滥,很多投资公司都在用4%-10%的月利率向老百姓融资。

拿到这些钱的几百家投资公司不光自己坐庄操控股票,还为游资提供杠杆配资服务。

就这样在杠杆的推动下,台湾的泡沫越吹越大,总市值/GDP 接近 170%,达到了历史新高。


07幻灭

通胀不起,周期不止,这句话可以说是投资场上的金科玉律。

之前我们在《站在一场大萧条前夜》这篇文章里,详细展开过这两句话。

台湾股市泡沫之所以被刺破也是缘于90年代初通胀的意外飙升,通胀起来之后央行不得不开始考虑加息。

我们知道物价上涨是一种货币现象,市面上钱多了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自然会涨。

原理在《为啥每次经济短暂停摆都会大印钞》这个视频里讲过。

低通胀时候怎么放水都行。一旦通胀起来,考虑到底层人民的生活,就必须要回收货币控制物价了,央行通常会选择加息。

历史经验看,通胀率上涨伴随的是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

下图也可以清楚的看出,铜价走势和美国利率走势近年来的拟合基本是一致的

另一个大宗的典型风向标是原油,原油被称作大宗之王。油价下降会导致工业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商品通胀压力降低。油价上涨会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推高通胀率。

1990年开始,因为海湾战争打响,国际原油价格不断飙升。全球通胀预期骤起,大家觉得美联储可能会加息,热钱不再流入新兴市场。

外部资金减少,伴随着通胀抬头,台湾的货币政策不得不从89年4月开始收紧,岛内的资金也变得没那么宽裕

89年开始台湾存款利率开始上升,加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台湾股市就崩了。

其实这次通胀预期起来更先倒霉的是日本,1989年底日本的鹰牌货币政策代表三重野康出任央行行长。

这个老兄上任就开始加息,日本长达七年的牛市就此崩盘,股市从38916 点一路下挫至 14000点以下。

日本股市崩盘带来的紧缩进而波及到实体经济,日本经济开始“失落的十年”。

台湾也就多挺了两三个月,1990年2月台湾股市见顶,8个月暴跌80%.

时至今日,三十年时间已经过去了,台湾加权指数仍未突破当年12682的最高点。


尾声

我们之所以经常回顾历史,很重要的一件事是以史为鉴展望未来,现在我们同样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前天美股稍微开始下跌,美联储的放水工具就又来了,购买单只企业债。

美联储从之前只购买国债,后面开始买企业债ETF。现在开始购买单只企业债,最后不可避免的就是下场直接买股票。

这是在用一己之力印钞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美联储知道这里泡沫不能破美股不能跌,否则就要出大事。

6月11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有个采访不知大家看过没有,原文是这么说的。

我们希望投资者按市场规律为风险定价。美联储永远不会因为资产价格过高而停止对经济的支持。资产泡沫破灭会伤害求职者。

当被问及他是否担心美联储的政策可能加剧资产泡沫,或资源错配可能使经济状况恶化,同时加剧财富不均时,鲍威尔没有回答,回避了这个问题。

这个表态可以说是史上最鸽了,鲍威尔说我们连加息的可能性都没考虑,甚至在6月16日又一次重申了这个问题。

其实这段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现在加息是不可能加息的,也只有零利率才能维持生活,这里加息会导致资产泡沫破灭。

至于后半段采访回避的那个问题,大放水会加剧贫富分化导致社会撕裂,他心里清楚的很。

但现在的首要任务是保证资产泡沫不破,尤其是老子任内泡沫不破,以后洪水滔天关我屁事。

美联储现在已经被资产泡沫绑架,鲍威尔现在的心理状态很像台湾股市大泡沫时期的财长郭婉蓉。

这种技术官僚对后面会发生什么心知肚明,只是他们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了解了技术官僚的心理和背景环境,判断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就容易得多。

这就是为啥对于市场,我们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即使3月美股暴跌大家都在说萧条时候也没变过。

年初我们提出美股先下后上再瀑布,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市场完成了先下这个动作,后上的动作正在进行。

美联储的持续放水会为后上这个过程保驾护航,如果后面能证明疫情是一过性事件,美股会走完牛市尾声的最后两年。

未来通胀的脚步会随着美股牛市尾声缓缓到来,加息信号枪响起的时候,就是舞会即将结束的讯号。

后面结束千万记得跑,不会再有今年三月那样的奇迹了,不然到时候表情怕是和这个老太太一样

国内资本市场三季度也会迎来和美股的共振,这个事儿年初在《美国人怂了,破天荒头一回》里面说过。

这一次的高点会远超大家的预期,高点的时间我们在《美国骚乱的根本原因是啥》文末讲过,有兴趣可以自己看看。

之前我们写过一个系列的相关文章专门阐述相关逻辑,如果连起来看,你会发现一直都是一贯的。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下面这个系列,如果愿意花点时候琢磨,还是很有意思的。

美元的末日狂奔
川普的命门在哪里
史诗级大放水和大洗劫
美股崩了,大危机要来了么
两次大危机之前到底发生了啥?
美国人怂了,破天荒头一回
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历史转折点上
每个王朝末期剧本都是一样的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观看。


文章最后和再说个事儿,618要来了,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又继续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百亿补贴的商品价格是在商家成本价的基础上,平台再出钱补贴,做到真正击穿底价,消费者可以随意比价 。

如果你要考虑买东西可以来拼多多看看,百分百正品,假一赔十,毕竟有百亿补贴价格便宜量又足

百亿补贴不限量,这次618年中大促官方表示会把部分产品补贴力度从销售价格的10-20%提升到50%-60%

补贴不设上限,没有定金预售,不用凑单满减,人人都能买到,不用拼手速。

这次的补贴范围包括手机数码、家电生活、食品饮料、母婴用品、运动户外、洗护纸品、国际海淘、家纺家装、汽车用品、居家日用等

大家有有想买的可以到百亿补贴小程序里多逛逛,毕竟成本价补贴,省下就是赚下。

苹果专场,友商平台4599元,拼多多百亿补贴618券后立减300仅售4299,比去年双十二又便宜了400.

华为专场,因为618补贴加码,热度很高的华为P40补贴至5000以下

茅台专场,这款一直是各大平台爆款,抢购难度很大,补贴价仅799

成本价再补贴,省下就是赚下。

对了,需要提醒下,因为618百亿补贴价格实在是太香了,购买的人太多可能导致推荐链接中的补贴库存被抢光。
大家可以直接进百亿补贴主会场搜索该商品,会有其他链接继续“真香价”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也可直接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