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流水,美不胜收!”
在刚刚结束的南山区2019年“百花奖”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大赛决赛中,评委给出了对我校语文课的高度评价。凭借扎实全面的语文功底和出色的语文课堂教学,我校崔轶楠老师以四项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特等奖第一名。
◆ ◆ ◆ ◆
“在南外高中,讲台前的1分钟=讲台后的?分钟"。崔轶楠老师,会在这个等式的右边,倾注比“时间”分量更重的东西。
如何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它转动起来,不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如何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辨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这些年,崔轶楠老师在教学上做了大量探索的工作。
下文中崔轶楠老师分享了她对高三学习的看法,从中不仅能看到她千方百计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可一窥她对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视与耕耘。
我知道你着急,也知道你被那么多的习题压得喘不过气,可是,即使是在高三,你还是要想尽办法快乐地学习,因为这样你才有可能发挥出你的最大潜能,才能领会学习的真谛,才能最大可能地接近你的理想。
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孔庆东在他的《遥远的高三八班》里,述说了他和同窗肖麟学语文的趣事:“说笑话,猜谜语,对对子。比如我出个‘白面书生吃白面’,肖麟对‘花脸武士扮花脸’;他出个‘春江花月夜’,我对个‘秋水艳阳天’;我出个‘自古小人先得势’,肖麟对‘向来大气晚逢时’……”就这样,在插科打诨中,各自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就是北大“最受欢迎教授”的学习方法,没想到吧?!所以,一丝不苟不是严肃刻板,眉头紧锁也不见得是进步的必要表现,倒是轻松快乐的学习态度、趣味横生的学习方式,也许能让你实现质的飞跃。
如果你在自习课上按计划做题感到枯燥,你完全可以跟同桌或前后桌来一场对抗赛,设定比赛规则,同一份试卷,同样的答题时间,下课后一起比对数量和准确率,然后可以有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措施。很多学习小组都在进行这样的“对抗赛”。这样做题,最接近考试状态,也能最大限度集中注意力,还可以在彼此的切磋中敦促对方进步,一举多得。当然,如果每次你都不能取得胜利,那我建议你回家多做点相关习题,来争取第二天的胜利,或者直接把惩罚措施定为“比胜方多做5道题”,一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提高你的学科水平。
我在讲《琵琶行》的时候,大家觉得按照常规去讲这样的名篇有点枯燥,于是,我们集体商议来个改编版:让全班每名同学都“承包”其中的一句,把它翻译成现代诗,要求全班押一个韵,韵脚由同学来确定。定韵脚的同学感到责任重大,于是提出要回家想一想再决定,我同意了,第二天,他很郑重地告诉全班,他把韵脚定为“en”,全班哗然,因为这名同学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辰”,但因为由他来确定,所以有了这样一首《琵琶行》:
主客相聚/有酒无歌/郁闷、郁闷/难舒心中幽恨(郭同学)
杯中影/酒中情/难以畅饮把情陈/月朦胧江雾浓/无心释怀别情深(翟同学)
时沉/水瞬/主闻/客问/琵琶声阵阵/望断水深深(叶同学)
追随那天籁/遥问弹者何人/等来的只有骤停的琴声/和一份讳莫如深(花同学)……”
缓缓飘落的枫叶像思念/半凋的荻花映出瑟瑟的秋天/最后一抹残阳染红了粼粼水面/离别的人来到了浔阳江边/江风微拂,斜月沉沉(闫同学)
所以,你看,古诗也能焕发不一样的魅力和光彩,只要你能变换一个角度,你来当导演,你来决定知识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你的领域,你来决定学习方式,是不是就轻松多了呢?由此类推,数学公式要怎么变换,英语单词要怎么记忆,生物知识点要怎么串联,应该由你来说了算!
“Rap”是一种饶舌音乐,说唱的形式居多,里面的歌词饶舌押韵,朗朗上口。我们学习时也不妨采用这样一种“饶舌口诀”的方法来加强趣味记忆。
化学中氨氧化法制硝酸可编歌唱:“加热催化氨氧化、一氨化氮水加热;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要出来的。”讲授物理的机械能与能量时,有的老师把它变成这样的“Rap”:“确定状态找动能,分析过程找力功,正功负功加一起,动能增量与它同。明确两态机械能,再看过程力做功,“重力”之外功为零,初态末态能量同。确定状态找量能,再看过程力做功。有功就有能转变,初态末态能量同。”
语文学科中的歌谣更多。关于唐代的文学发展:“唐诗鼎盛巍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王杨卢骆溢华彩,律诗、绝句形初现。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三别不一般。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塞边。中唐李贺多奇丽,贾岛推敲天下传。晚唐崛起小李杜,此后衰败如尘烟。韩柳古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唐代传奇已成熟,名作当推《柳毅传》。”
关于病句修改:“诊断句子的毛病,七个方面要查清。一看成分缺不缺,缺的成分要粘贴;二看搭配当不当,不当之处改流畅;三看指代明不明,不明之处要注清;四看用词当不当,恰当词语来换上;五看意思重复否,重复词语要赶走;六看句子矛盾处,去矛除盾要有度;七看分类当不当,异类事物另置放。”
你一路唱着歌谣,一路就记住了做题的规律和方法,何乐而不为呢?别让黑色成为高三的主旋律,五彩斑斓才是青春的色调,才是阳光折射出的颜色。
当我们学习《庖丁解牛》,一名同学在翻译语句时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书面语,就使用了东北方言,大家哄堂大笑,我心念一动,嘱咐他说:“你把全篇都用东北方言翻译一下,看看是什么效果。”他一听来了劲,一改以往学习时的痛苦,埋头创作,其中一段翻译是这样的:“俺就用魂儿挨着牛,跟它划拉,眼珠子压根儿不使。眼珠子虽没动静儿,魂儿却欢胜着呢。牛是咋长的就咋割,挑大缝子捅刀,溜着骨节儿划开,就是牛啥样俺咋古湫,血管子囊囊踹和筋头巴脑儿在一起的地方特容易把刀别折了,所以俺就没用刀瞎古湫,更别提大骨棒儿那嘎达了。”不是东北人看了,可能都需要注解。他把作品发到网络上,点击率竟然过万,后来还被网易写进新闻里去,小作者说:“别的先不提,我写完,全篇就背下来了!”这就是兴趣的力量。真正投入到知识中去,充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在绞尽脑汁使其增加趣味性的同时,知识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你的头脑了。阅读文本时,设身处地与主人公共悲喜;鉴赏诗歌时,了解诗人,了解背景,再以意象为依托,进入诗境;学习文言文时,用现有的知识和常识来定位人物个性,刘邦“腹黑”,项羽“高调”,各自结局一目了然……如果每堂课,你那想象的翅膀都在“扑棱棱”地飞,记忆的效果一定事半功倍。当然,方法还有很多,谐音记忆法,串联组合法等等。甚至课堂上同学们的论辩过程你能笑呵呵地听一听,而不是抓紧时间埋头做题;老师习题讲解中关于背景知识和文化常识的延伸,你轻松地聆听,而不是认为与高考无关就不该了解;网状的知识体系更容易让你建立联系,在考试时,这恰恰是最重要的部分。答题时,要求你用多种知识来解决问题,语文的作文最能体现这一点。只有严谨的结构和高超的技巧,却没有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没有平时因为感兴趣而挖掘的事例,没有对生活中热点的引用和分析,是不大可能写出一等文的。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人类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学习。”我想,哲人的睿智在于他对待学习的一种积极轻松的态度。只要你能在知识中挖掘出趣味点,建立起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变换角度对待高三的每一堂课,你会发现,原来高考一点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