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写作与发表|如何避开文献综述的“坑”?

毛老师 法理杂志 2024-01-11



来源

“学界”公众号原题目:文献综述的这些坑,你还在踩吗?来自南大核心期刊编辑的灵魂拷问


对于想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作者,文献综述是一切的基础:首先你必须说服期刊编辑,你正在进行一项足够有价值的研究。在笔者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中,文献综述竟成了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不少作者虽然知晓综述的基本规则,但却出现了一系列“形式主义”的弊病,需要格外引起重视。


一个满足“形式”需要的综述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验:头脑中闪现了一个令人激动的灵感,甚至设想出了文章的雏形,为了证明它的独一无二,我们查询了最新的资料,结果更让人狂喜:相关文献几乎为零。


这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似乎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我们现在需要给文章整理一个文献综述。按照常规的格式,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对此我们胸有成竹,因为我们的研究符合学术潮流。然后是文献梳理,从宏观来看,相关研究倒真不少,我们对研究内容作了主题或方法上的分类,就像整理书橱一样,把文献摆放在每类的架子上,对它们一一展示。


最后,终于可以抛出我们的研究了:与前人相比,它显然是崭新的,充满价值的。文献综述就这样完成了。在编辑眼里,它的确合乎形式,看起来像一个综述,但事实上,它离合格的综述还差很远


  二
相关文献真的相关吗?


文献综述需要尽可能全面搜集所研究议题的相关文献,研究议题是否具体决定了文献的真正相关性。有的作者为凸显问题的重要性,选择了更庞大的研究主题,譬如“可持续发展”“城乡融合”等包含多领域多学科的概念,由此堆砌了大量有所关联却实际无关的文献,影响了文献综述的质量


系统的文献综述起于对研究问题非常具体的需要。这要求作者对研究主体的范围作出更清晰的界定,从而在搜索中屏蔽其他可能相关的无效信息。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问题1:教育如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问题2:职业教育能提高小农户生产收入吗?

问题2比问题1更具体,因为后者将教育、农户和生活质量等研究主体都引向更明确的含义,提高了信息获取的相关度。

什么文献才值得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高质量文献的综合,高质量文献主要指文献符合方法学质量标准。在进入综述写作前,作者通常已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否要对所有查到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作者必须用预设的内容和方法标准筛查每一项研究但不少作者仅仅重视内容方面的审查,对文献的方法学质量缺乏认识。从定量研究来看,方法学质量标准包括研究设计、抽样、数据收集、干预、分析、结果和结论等方面,而定性研究的质量评估也包含与之相似的内容,比如适当的研究视角、合理的分析方法、基于数据的阐述等等。只有达到内容和方法学质量的要求,才能确保文献的相关性和科学性,也才有入选综述的资格


“空白”等于研究价值吗?


文献综述的目的在于证明新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少作者通过归纳已有文献,经常用这种方式宣告自己的研究价值:前人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有某些方面被忽略掉了,这正是我研究的意义所在。


无可否认,文献综述最终需要找到文献的局限之处,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但这必须建立在以下重要的前提之上:

前提之一在于文献全面性、相关性和文献质量;

前提之二是文献组织的目的性和逻辑性;

前提之三则是对文献的正确解释和无偏批评


曾有作者问笔者:怎样才能避免“书架式”的文献陈述?如何实现文献间的有效串联,使之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这其实都与文献组织有关。作者搜集的文献材料必须按照某种逻辑联系来组织。不少作者通过分类的方式给文献建立联系,这种方式很容易陷入之前提到的“书架式”综述,也就是罗列某某就某个主题说了什么


分类只是完成了文献组织的初级工作,接下来,作者还需要构建文献的主题脉络。何谓主题脉络?论文的综述指向一个目的,即说明你的研究何以必要。为了证明这一点,你可能需要解决一个或多个研究问题,这些问题围绕一个连贯的主题线索而展开。作者必须按照线索组织文献,依次解答这些问题


例如我们要评估某项政策实施的效果,那么至少需要回答以下问题:

为什么要实施这项政策?

这项政策实施的广泛性如何?

政策对实施对象产生了哪些影响?

这些影响是如何被观察和评估的?

存在矛盾的评估结果吗?

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估体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献的主题脉络,解释这些问题就是以这一主题线索组织文献,总结知识现状的过程从主题脉络的梳理中识别前人研究的贡献和不足是论证研究价值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环。只有满足了这三个前提,我们的研究才是水到渠成、众望所归。



看似“简单”的批评


前面提到,批评是文献综述最难的部分。但为什么又说它“简单”呢?因为不少作者的批评越来越程式化了:作者似乎可以指出任何文献的不足,然后理直气壮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然而,编辑仍免不了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前人留下的“漏洞”真的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缺失吗?作者对文献是否做到了正确解释和客观评价?如果评述的结果是基于对现有文献有倾向性的考察,或者作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以完全理解文献内容,那么,综述只是一种主观的评述,其结论可能是不准确或错误的。


有效的批评依赖于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开放的批判性思维。因此,对文献的评估能力是在不断学习和培养中逐步形成的,绝不可轻视。

 

总之,为了避免形式主义的文献综述,请牢记:

重视文献综述

越具体越相关

方法决定质量

建立主题脉络

正确无偏的批评


图片来源:Computational Biology



-推荐阅读-


《法理——法哲学、法学方法论与人工智能》杂志最新稿

学界 |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2020年度数据报

论文写作与发表|张静:怎么写读书报告?

思享 | 胡玉鸿:法律如何面对弱者?

思享|陈辉:论功能主义法律解释论的构建

思享|喻中:依经治国——董仲舒的法理命题

域外 | 《法理学》(Jurisprudence)2-4月精选


欢迎关注法理杂志

 选粹|思享|域外|写作|学界 

赐稿邮箱|ratiojuriswechat@126.com


☜法理杂志官方“有赞”书籍商铺 | 扫码选好书



文字编辑 | 林淑萍 吴少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