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 | 乘风破浪的,不止是姐姐们
浙江湖州拟打造“考研新城”,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今年五月底,湖州市吴兴区人社局向国内多所高校发送《关于邀请贵校优秀学子来吴考研学习的函》,信函中表示,吴兴区推出国内首个青年人才考研新城,为考研大学生提供免费公共课、免费自习室、免费辅导讲座等公共服务。“考研新城”,其指向尤其明确,无疑是考研热潮催生的新事物,折射近几年愈发激烈的考研竞争形势。
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相比于往届,今年最新发布的大部分专业的考研国家线分数都明显提高,将近12个学科分数涨幅在10分以上。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远跟不上考研人数的骤增。一项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为457万,远超过各研究生院校招生计划公布的110万录取数。
正如近期热播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季中不断突破自己的女明星们,考研学子也始终在逆流而上。面对国家考研分数线的普涨和愈加激烈的竞争趋势,考生们“卷”在这场应试浪潮里。而在万众逐浪的现实语境中,他们如何应对愈加严峻的现实,对抗考研巨浪中的不确定性?考研浪潮究竟只是偶然间的迸发,还是纷繁因素叠加之下的必然趋势?浪潮背后,是否还有暗流在推波助澜……
✦
浪尖之上:
何以抉择最优解
✦
波涛汹涌的考研浪潮中,考生们历经坎坷也要挣扎上岸,除了为了追求朴素的学术理想,事实上更多地是为了提高社会竞争力,以期赢得待遇更好的岗位。当下,严峻的社会现实向仅有本科学历的求职者施压。自2019年开始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经济发展放缓,不少企业大量裁员。
就业岗位减少的同时,本科毕业生仍然源源不断地涌向社会,加上求职大军中硕士学历人群也不在少数,求职者和空缺岗位之间形成了高度不对等;部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将硕士学历设置为招聘的硬性门槛之一,无疑也给本科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越来越多的人涌进考研赛道,据教育部统计,近五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增长,2021-2022年一年内增长80万人。
在2022年报名考研的457万人中,有初次参加考研的考生,“二战”、甚至“三战”“四战”的考生也比比皆是;考研人群类型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既包括即将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也不乏参加工作的职场人。457万人做出了457万种考研选择,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路径便是: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
自2017年被设立以来,非全日制研究生一直饱受质疑,社会认可度不高、学费贵、不提供住宿等问题都让很多应届本科生望而却步。但是近年来考研大军不断壮大,成功难度也不断攀升,也有很多人转而把目光放在难度较低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上。部分考生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冲出重围,权衡之下,选择跻身这条赛道。
“说到底,非全日制研究生本来就是面向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士,并非应届生读研的最优解。”上海大学的助理研究员阿晋说。一般来说,不少人在就业后出于升迁等需要,会选择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提升学历。而对于大部分应届生来说,选择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在调剂时才会考虑的事情——在调剂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全日制硕士已无调剂名额,只能调剂到非全日制的情况。
管理学院2018级的小王是今年的应届生,取得高分的她却因过于激烈的竞争与一志愿失之交臂。最终,她通过调剂前往上海大学就读非全日制专业。提到今年的考研形势,小王眉头紧锁,认为选择非全日制也是无奈之举。以她本科所在的深圳大学为例,“不要说最热门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就算是一些学科教学专业,比如数学、语文等师范专业的录取率都低至2%。”
小王考研期间常驻的自习室一角
在“考研热”的情况下,正确择校的重要性愈发明显。有些学校上岸难如登天,有些学校却“上线即录取”。上海师范大学的应用经济学计划招生47人,仅有30人报考;而深圳大学的应用经济学计划招生16人,报考人数却近500人。面临学校和专业的双重抉择和每年考研风向的变幻,每个考生在报考时像是“与上天下了一场赌注”。
今年选择报考南京大学艺术专业的小罗对此深有体会,自己在初试中取得的408分高分成绩,却在402分的惊人分数线面前显得毫无竞争力。最终,由于在复试环节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加之初试的微弱优势也难以弥补这一遗憾,小罗与心仪的专业擦肩而过,也放弃了调剂。“如何选校选专业确实很重要!”小张谈道。因此,他在个人兴趣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他将报考的院校与其开设的哲学专业都是“考研热”中的相对冷门之一。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奇今年第一志愿未能如愿上岸,经过一波三折的调剂历程后,他最终将前往江浙地区的一所知名“211”院校攻读硕士学位。收到录取通知后的第六天,他开通了Tape匿名提问箱,为朋友圈子里有考研需要的小伙伴进行考研咨询。在面对“考研专业中,是择校比较重要还是专业比较重要?”的问题时,他写下了一长篇的抉择思路,并在末尾提到,“如果专业、学校名气和地域优势都想要占尽,那将会是一场硬仗。”
✦
乘风破浪:
未知的突围战
✦
不论有着怎样的初衷,选择考研的人最终将奔赴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从初试到复试,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准备才有机会突出重围。
在这个信息发达时代,考研人能轻易地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源,他们可以线下买资料、线上获取电子学习资源,甚至可以报培训班请专业的老师和上岸的学长学姐对他们进行个性化辅导。但回归生活,考研人的备考日常却是真枪实弹的“战场”。传播学院2018级新闻专业的陈婉雯在考研期间的生活很规律——每天七点半前起床,在图书馆一直学到晚上闭馆,回宿舍后还要刷一些网课视频,周而复始。
陈婉雯在考研期间所需的复习资料
她直言:“考研的过程很辛苦,天天背书、早起晚睡。”对此,同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刘天骊深表同感。他今年考上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业研究生,回顾其备考生活,“每天不是在背单词,就是在看专业要求的近20本原著”。甚至在考研的前两三个月,中山大学颁布了新考纲,突然间专业参考书又多了七八本。这使刘天骊措手不及,“当时很崩溃,差不多想要弃考了。”他感叹道,“但临近考研,不想功亏一篑,便咬牙挺过来了。”
考研是场持久战,不仅要长时间学习枯燥的文化课知识,还要应对不时的情绪波动,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小张对此深有体会,当他感到疲惫、学不进去的时候,会空出一段时间给自己放松,去看电影或者看剧。“但因为我知道这样我就没有完成今天的计划,这会让我陷入新一轮的自我怀疑。”
陈婉雯的心情波动主要是因为压力大,她选择的暨南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竞争格外激烈,报录比甚至达到了20:1,这让她每天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机会上岸。刘天骊也坦言,备考期间的他时常处于焦虑之中,“每天都在想要不要放弃”。但为了实现理想,他还是选择坚持下来。
陈婉雯考研期间的学习记录
如今考研竞争愈发激烈、局势风云变幻,冷门专业或已不再是考研党的“避风港”。刘天骊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前后两年相同的复试分数线,进复试的人数却多了一倍,他放在去年可以排前10名的成绩,今年却只能排24名,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他复试的备考压力。而热门专业更是难上加难,复试分数线的水涨船高使考生不知何去何从。
当深圳大学公布了超过400分的心理专业复试线的时候,相关考研群哀嚎声不绝,原以为自己的成绩已经相当出色了却进不了复试的考生都陷入了绝望。拿到复试入场券的考生也丝毫不敢懈怠,紧锣密鼓地开展备考。
“因为复试,才是真正决定去留的关键。”刘天骊说。他在复试前准备了很多额外的材料用来丰富复试的个人陈述,包括个人大学科研过程、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经历等等。陈婉雯则在初试过了之后报了一个复试培训班,培训老师会反复模拟复试场景让她提前适应。她还会每天空出一个小时和一起准备复试的同学在腾讯会议开视频,互相问问题,锻炼口语表达。尽管已经自认为准备充分,陈婉雯对自己最后的复试分数还是不甚满意,“好在最后还是擦线上岸了,实在是有惊无险。”
复试时长短、面试官打分主观性强,且部分学校的复试分值占比与初试不相上下,这样的不确定性加重了考生的焦虑情绪,也难免会让考生觉得有失公平。刘天骊对此表示道:“站在学生的角度,复试的随机性太大了,只要面试老师对我印象不好就有可能给我打低分,那在这短短20分钟内就否定了我之前的所有努力。”
但他也考虑到,“对学校来说确实很担心招到那种只会死读书、综合素质不高的人。”陈婉雯也认可这种观点,她说:“虽然没有绝对的公平,但这也使选拔方式本身更具弹性,而不像高考,一个分数就卡死一个人。作为考生只能适应这种更加灵活的选拔制度。”
陈婉雯回顾自己考研的历程时,不禁感慨万千:“考研就像喝了一瓶高浓度的白酒,后劲非常大。备考,以及等待出考试结果的过程都是非常煎熬的,只有在最终录取的时候,一颗心才落地。”
✦
暗流涌动:
考研辅导市场迷思
✦
激烈竞争之下,人人都想高分上岸,希望自己可以“一战成硕”。寻求考试辅导的需求随即增加,一批批打着“考研名师”“保上岸”等名号的考研机构活跃在大众视野。当下,由考研热催生的百亿级考研辅导市场已然形成一个新兴产业。然而对于考研人而言,考研机构究竟是上岸的助推剂,还是心理安慰剂?
据某考研机构业务人员小A所说,大部分报考考研机构的考生在经过培训后,能力变化显著。在上岸学生们的口口相传之下,报班的学生规模也年年增加。“考研机构能给予知识性的帮助,它会提供很多类型的课和论文文献,性质和高考补习类似。”陈婉雯坦言,在复习备考过程当中,机构与中介确实于其中发挥了知识增益的作用。
此外,陈婉雯也切身体会到情感上的支持,“许多考研机构的讲师本身就是曾经上岸的学长学姐,他们有这方面的亲身经验。备考过程中她们也会试图抚平我焦虑的心情。”不少考研机构还承担起监督以及规划的工作。“其实很多学员报班更多是为了找到高中的学习状态,需要有人管着他、盯着他,告诉他每天要学什么。”小A如是谈道。
但考研机构并不是万能的,陈婉雯坦言,报班终究只是起辅导作用,对她而言自学仍然是备考的主线。“而且有些专业其实根本就不适合去机构学。”小张谈到自己在找考研机构的经历,他了解过一家专门做哲学辅导的考研机构,其营销说辞为“哲学是冷门专业”“冷门专业好考”。
“哲学专业一直是冷门的,但近几年突然很多机构去做哲学的考研辅导,实际上他们也是为了来瓜分哲学这个考研市场最后一块饼,只是为了挣钱。”有些机构的讲师是已上岸的研究生,他对此也表示质疑,“就哲学这门专业来讲,我觉得有些研究生的水平也不见得很高。其实完全可以在bilibili网站自己找哲学学术大牛的课听,比如说王德峰教授、张志伟教授。”
在蓬勃发展的表面下,考研辅导市场也暗藏乱象。目前市面上的考研机构良莠不齐,部分机构为了商业利益夸大上岸率,课程注水量高,更有甚者还涉及虚假宣传、恶意竞争,给本就“负重前行”的考研人徒增压力。面对完全陌生的考试,考研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对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等一系列流程的了解。海量的信息充斥互联网,令人眼花缭乱,各个机构或真或假的宣传也使考生难以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刘天骊在备考期间报了英语和一门专业课的知名辅导班,但该班专业课的讲师教学质量却不甚理想,“有时候只是照着稿子讲”。他坦言,在性价比方面,网络上购买现成资料和观看B站课程是远高于价格高昂的辅导班的。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1年中起,国家大力推行的双减政策加强了对义务教育阶段校外辅导机构的监管,然而目前考研辅导行业在政策层面上尚缺乏统一文件,这意味着考研辅导市场仍是一片真空地带。由于行业特性,生源即收入,无法避免的是同行之间的竞争。小A总结道:“目前来说,整个考研的市场里面是缺乏统一监管的。各大机构之间对生源的争抢,确实可以说是一场抢人大战。毕竟蛋糕已经做得足够大,谁都想来分一口。”
无论是自主选择还是妥协将就,无论是社会刚需还是履历加分,考研需求已然催生更多利益系统的参与,也让整个考研辅导市场变得更为纷繁复杂。考研路上究竟还能开辟多少“门路”,隐现多少暗流,仍是未知数。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预见,在考研人数愈众的现实语境中,这股热潮在短期内不会休止。
文字 | 朱梓鹏 白靖婷 李柳佳 苏可欣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部分为受访者供图
排版 | 魏苏萍
监制 | 崔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