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 | 艺考生的路,是“捷径”吗?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所在的致艺楼(郭继元摄)
又是一年高考季。
对于2022届艺考生来说,他们不久前才结束自己的第一次大考——艺术联考,如今正在面对自2021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来的第一次高考。
《指导意见》对考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以下简称艺考招生)实行分类考试、分类录取。分类考试旨在提高省考的水平和质量,严格控制校考的范围,到2024年基本实现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全覆盖。在录取导向上,为逐步扭转部分高校“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提高艺术类各专业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并建立破格录取机制,以更具体明晰的规则确保艺考的公平性。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艺考生被打上“低分考大学”之标签,艺考似乎成为部分老师、考生、家长眼中的“捷径”。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艺考不再“易考”的呼声也此起彼伏,熟悉而陌生的艺考再次出现在教育改革的风口之上。
择艺,还是择易
各省艺术类提档线大多在250分-350分之间,但对于要报考同一院校的文化生来说,则需要更高的分数。以艺考人数逐年攀升的广东省为例,2021年校考类的省控线为260分,也就是说,假使考生专业排名较前,那么只需过了260分便具有报考资格。有的院校会按照艺考与高考分数一定的比例来设置录取原则,同样也降低了对文化课的要求。
“其实就是因为文化课成绩差,后来觉得这条路能够读个好的大学。”被问及选择艺考的初衷时,2018级播音主持专业的马燊(化名)说道。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观念在他所就读的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老师也曾因为录取率而多次暗示他“另谋出路”。“我们老师提议我到外面去学(艺考专业课),或者选择别的路。但我那时候比较刺头,就明确地告诉他,我已经选择了(艺考)。”
对正值叛逆期的他来说,选择艺考已从单纯作为升学的渠道,成为人生阶段中一个坚定的目标。与马燊不同的是,2021级播音主持专业的董奕彤在文化课成绩上表现不俗,高中时期便就读于省重点高中,但她依旧选择将播音艺考作为自己的高考备选之路。“我觉得艺考是一个风险很大的事情,但最后还是决定去参加省统考,是因为害怕自己高考发挥失误。”作为一名“非典型”艺考生,董奕彤并未参与任何校招。
除了现实因素的考虑外,艺考生群体中也不乏有兴趣盎然者,希望通过选择艺考进入高校学习专业知识,在未来的择业、就业中实现自己的“艺术梦”。2021级表演专业的钟同学,在初中时便对艺术颇有兴趣,于是开始参加相关歌唱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在高中期间他尝试接触了播音和表演两个项目,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逐渐对未来有了清晰的规划,本就想从事台前专业的他选择在艺考时播音和表演同考,所有信息收集与专业归纳问题都由他自己解决。
然而,选择并通过艺考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那么容易的事情。以往,对于大多数处于备考阶段的艺考生,他们不仅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抽出时间复习高考文化课程。自省联考结束后,部分艺考生还需要为备战校考而继续深耕专业课程,直至校考结束方才返校复习文化课,但此时距高考仅有3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个阶段)太痛苦了。”2021级设计学专业的常歌(化名)在省联考结束后选择留在画室学习校考内容。
邱东霖就读深大后 指导后届艺考生完成的作品
在她看来,集训时期完全无暇顾及文化课知识,即使返校后也需要较长的时间调整学习状态;对于省联考中发挥失常的艺考生,重新进入校考赛道意味着阶段性放弃备战文化课程的时间,这无疑又是一次艰难的抉择。尤其是《指导意见》提出要逐步提高文化课成绩要求,这给考生对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与普通高考改卷制度有诸多评分细则不同,艺考的评分标准中并不存在如高考一般的标准答案,评分老师在评分过程始终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常歌就认为,“校考其实本来就存在弊端,没有统一的标准,要看教授的喜好,所以平常专业再优秀的同学,也要面对校考失败的风险。”
招考,从线下到线上
区别于常歌的选择,2020级设计学的邱东霖(化名)在2019年底结束广东省联考后,取得了较高的排名,但他仍然决定奔赴北京参加中央美院的校招。“相对于我前一年的高考成绩来说,省联考的成绩已经能保证我在高考正常发挥的情况下进入不错的大学,不过我还想尝试往最高学府进发。”
美术生聚集在考场外 做联考前的准备
2020年春节恰逢疫情爆发。自1月23日起,北京市的培训机构暂停一切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复课时间未知,这让本就处在复读年迷惘与挣扎中的邱东霖决定返回家乡备战高考。“疫情令我们这一届措手不及,毕竟当时也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态势”。邱东霖选择了较为保守的道路,如今看来未必不是好的选择。高考结束后,央美、广美相继采取了线上校考的形式,邱东霖顺利地完成了这几场校考。“虽然没有考上这几所艺术类高等学府,但能以不错的成绩进入深大的设计学,也比第一年高考进步了许多。”
深圳大学播音主持系主任陈昕瑜老师提到,随着艺考形势的不断变化,评分教师在设置评分模式时也会考虑到线上和线下的不同,并尽量规避影响专业选拔公平的因素。“从近年深大播音与主持的专业考试情况来看,相对线下考试,线上考试由于缺少即兴互动与问答的环节,自备部分准备得相对充分的考生更有优势。”
近年来,教育招生考试部门也在积极推动“全程监控、现场录制、提交作品、考评分离”模式下的艺考,以期打造更为科学严谨、公平公正的氛围。线上校考真正开始普及,也正在2020年前后。2020年全国艺术类专业报名人数原预计为115万,为防止校考引发大规模人员流动和聚集,诸多高校调整了校考方案,让全国各地的考生拥有了线上逐梦的机会。当时的艺考之变,实际是改革之需。即使不受疫情影响,线上艺考也在成为大势所趋。
从现实方面考虑,线上艺考也让考生不必再受舟车劳顿和“花钱如流水”的折磨,为艺术测评提供了新思路,成为后疫情时代受到社会和考生较为认可的考评形式。据相关公告与数据显示,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国内顶尖艺术类高校都采用线上艺考,并要求考生使用“小艺帮”APP参加,国内已有超过200所高校与其达成合作并开展在线校考。
线上艺考在实践的过程中,各个高校都在不断探索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但评卷过程却依然受到不少考生的质疑。2021级设计学专业的邓子杏(化名)认为,机考首先会让原本的画作出现色差,甚至“机器拍完以后变成另一种画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成绩的评定;其次,“就改进公平问题来说,它可以从技术上努力,比如使用更好的机器减少色差等,但改卷机制还是会存在主观性。”邓子杏希望未来能出现更加公平的改卷机制。
2021级表演系的钟同学认为线上艺考即便有便利考试的作用,但也并不代表艺考的准备工作就减轻了许多。相反,线上艺考也需要考生付出很多的费用和精力。在考试这段时间里,考生要去关注各个学校发布的招生简章、归纳各种信息和整理考试时间。拍摄考试视频时,许多考生为了寻求更好的录制效果,往往需要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要给机构交两万块钱的费用,老师才会帮你录制,包摄像和妆发。”
进入大学,不是路的尽头
画家陈丹青曾提到:“近些年来,全国艺术学院的扩招举世罕见,其贬值的趋势和负面效应将来会日益凸显。”在接受《画家圈子》采访时,陈丹青认为,如今的大规模扩招问题在于如何解决因扩招而衍生出的各个环节中的各种问题。“是不是一个比较奏效的考试制度?交了那么多学费,进校以后是不是得到相应的教育?”
艺术教育是感性素质的教育,能够提高审美智慧,美化我们的生活,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一般科学文化教育的特点之一。在不同的教育主体中,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向也不尽相同。除了专业性较强的艺术类院校,包括深大在内的综合性大学也是高等艺术教育实施的主体之一。设计学专业的邓子杏同学谈到在深大的学习感受时认为,“能接触到更多的不同的人,我的生活也没有一直被美术困着。”
今属深大艺术学部的播音主持专业,在2017年至2019年曾为传播学院下设专业。交叉融合的学科氛围让经历过这种学习的马燊深有体会。“给我的感觉还是不一样,刚开始的课程有‘媒体与社会’这种传播学类的课程,比较偏学术。”多领域的知识虽然更加丰富了,但同时他也渴望能有更多本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入。
“因为我们有几个同学是在美院的,相对比之下的话,可能就是艺术氛围还没有那么好,实践类的课程稍微有点少。”常歌也提出了综合类大学在艺术教育中的短板。学风环境、艺术氛围、教学设施、优势专业等差别都导致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取向,艺术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未来想从事的领域,结合自身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董奕彤在进入大学前对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有了一个清晰且明确的规划,这也是文化成绩处于佼佼者的她,选择专业及学校的重要理由。“不走寻常路”的她其实一直心仪外交管理的相关专业,至于选择播音主持,则是她学业规划中的一部分。
“外交是一个对外的输出,播音主持也是语言输出、自我表达的结合,包括行政管理类培养管理型的人才,也需要交际。”寻找到专业之间的契合之处,董奕彤在选课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计划和偏好,综合类大学中可选择的学科和课程更多,这为她汲取关于谈判、管理及外交相关的知识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进行专业训练
“大学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职业培训有本质区别。我们的教学定位是培养复合型的口语传播人才,一专多能的学生肯定是可以适应更多的就业出口,且更有专业核心竞争力及未来发展潜力。”陈昕瑜对就业情况的解答,与董奕彤对自己的专业规划不谋而合。
据中国社科院2020 年《社会蓝皮书》就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中,艺术类专业仍然位居榜首。其中,绘画和音乐表演专业更是连续三届被列为红牌专业。一位从事艺考教育的老师坦言,“在传统媒体方向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大平台往往也不缺人才。”据即将毕业的马燊分享,班上准备考研、考公的同学占了大多数,也有同学选择了小地方的电视台。但总体来说,从事对口专业的学生并不多,总有供过于求的时候,真正能从本专业中做出一番事业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但也有像董奕彤这样,以自身对艺术的兴趣为导向,借助综合大学的资源和平台,走出适合自己的路。对此,相关机构的老师也谈到,许多艺术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就业理想,但是回归现实来看,对于那些能够放下心态、一步一个脚印走的人,大方向的灵活就业其实并不难。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曾提到,“艺考问题之复杂,改革之艰难,远超想象,但改革却从没停步。”艺考改革的号角反映了社会对于艺术类人才需要的转变,它并不会以“一刀切”的方式放弃具有艺术天赋的人,同样也对文化素质、德艺双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改革的转变其实也是在适应时代的转变,艺考从来不是“捷径”,而是一次对优秀人才的多元选拔。
文字 | 石耿珲 白铭洋 陈向欢 黄熙雯
图片 | 郭继元 部分为受访者供图 部分来源于网络
排版 | 魏苏萍
监制 | 崔震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