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季 | 如果时光会说话,往事如烟遥相寄

张睿 深圳大学报
2024-09-13

人物简介




张睿,传播学院2018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毕业生,《深圳大学报》记者、编辑。在校期间于《深圳大学报》发表17篇作品,曾获“2019年度广东高校校报好新闻奖”专题类二等奖及消息类二等奖,获《深圳大学报》2020年度“优秀编辑”称号。





四年时光倏忽而逝,无数次想要停下来回头看看,无奈总被琐碎之事、杂乱之思裹挟。在校报的两年半时光亦是如此。一问一答洞察一个个鲜活的人,一字一句敲下一篇篇平实细腻的稿件,不知不觉就到了真正要告别的时刻了。但告别并不一定是灰色的,在一幕幕生动饱满的记忆画面里,它是熠熠生辉的。



第一次走进校报编辑部办公室是校报春招面试,具体的问答内容早已忘记,只记得起立自我介绍时,原本放在膝上的手机掉落在地那一刻的慌张;第一次在编辑部值班,不知道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一次值班是多长时间,只是背对着美丽姐坐着看了一下午报纸;第一次在编辑部开报题会,分不清消息、通讯和专题,却也硬着头皮报上了一个选题、接下了第一篇稿子……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跟着学长学姐和同伴一起摸索,我看到了一个个多面的人物,写下了一个个可亲可感的故事。


当七十多岁的老教授亲自赶到学校,神采奕奕地和我们讲述他与深大四十年的成长与情谊,我们被他那亲切热情的态度所感染;当出国交换的优秀校友坐在我们面前,谈起国外的奇闻异事时,我们被他们奇妙的经历逗乐了;当手握诸多奖项的荔园之星带着U盘,在编辑部的电脑上向我们展示他的作品时,我们看到了他一点一滴的积累与成长;当每年坚持参加运动会的学子向我们吐露希望在毕业之年突破自己、为大学留下纪念的心声时,我们听到了他们对青春感念。



与他们的交谈总是在向我展示着人生的多种可能,他们也总是在提醒着我,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有无数闪光的个体在不断地探索着自己的边界。而世界的广阔正是由这一个个不断突破自我的丰富个体组成的。


记得学姐和同伴提到过,当听到他们的故事、了解到他们丰富多面而又深刻的人生经历时,时常会自我怀疑,心想,我真的可以用寥寥几千字写出这样一个丰满的人物吗,我的文字真的配得上他们的人生经历吗?这是我们在采访时自然生发的敬畏之情,也正是因为心中怀揣着敬畏,我们愿意一遍一遍地打磨文章字句、一次一次地叩问自己是否真的如实呈现了自己所见的人与事。


当然,在校报写的每一篇稿件都是和同伴共同协作完成,每一篇稿件的完成都离不开同伴的支持与鼓励。初入校报时,还不懂得哪些报题更有价值、更有新闻性,但学长学姐及同伴从来没有简单粗暴地否定某一个选题。


他们都会认真地引导我们将宏大的题材分解,挖掘更新颖的角度,也许在报题会上常常会被他们尖锐的追问打得措手不及,但正是在这种追问之中,我们不断探索着更深刻的话题和意义。即使是可行性低的选题,学长学姐也会认真地为我们做出分析。在这里,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会得到尊重与支持,每个人的认真思考与准备都会得到同等甚至加倍认真的回应。



很荣幸的是,我在校报写的稿子最终都刊载了,因为某些原因被撤稿的情况没有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也记得第一篇稿子原本没有学长学姐带着我采写,是佳慧师姐临时帮我改稿,并最终上报的。当时的我并没有想到可以这么快登出第一篇稿子,只是想着先接一篇稿子练练手,但佳慧师姐、美丽姐、崔老师以及其他同伴默默的支持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


再到后来,我们渐渐开始独当一面,带领师弟师妹写稿,我们也开始回忆着以往前辈们的模样,将认真踏实的态度延续下去。在合作的过程中,一拍即合的景象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出现,相反,不断磨合才是合作的常态。我们也曾让学长学姐失望过,也曾因为同伴不尽人意的表现苦恼过,但这正是差异化个体组合在一起产生的必然结果,我们更加珍惜的是磨合碰撞出火花的过程。



回首在校报充实紧凑的两年半时光,我最珍念的是这一方可以让人真正沉下心去倾听他人所思所想、书写一篇篇细腻扎实的稿件的天地。在这里,我们可以就感兴趣的话题和同伴畅聊,可以与优秀的老师同学面对面深入交谈,我看到了人们成长路径的诸多可能,更收获了一份宝贵的对人对事的好奇心。


也许,在这里看到、听到的故事不像校外媒体所报道的那样奇幻又充满纠葛,但能够于简单平常中见人见事已是一大幸事。不管我们所依赖的媒介如何变幻,愿这里依然是可以让人沉下心来专注述说与倾听的自在之境。



个人寄语

也许前路迷茫,但你走过的每一步都有痕迹。


文字 | 张睿

供图 | 张睿

排版 | 魏苏萍

监制 | 崔震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大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