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冲!湾区的朝阳专业!

祝你复习顺利的 深圳大学报
2024-09-13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专业领域的医学议题逐渐下沉,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一大关切。随着大众的目光频频投向疫情相关的新闻,在庞大的防控体系中扮演着最上游研发角色的生物科学得以从幕后走到台前,展现出其在疫苗研发、病毒检测等领域的卓越贡献。


在国护民,在校育才。生物科学为国民的健康保驾护航的同时,作为一门学科,它也成为培养生物科研人才的摇篮。深圳大学生物科学专业设立于1998年,2016年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2021年入选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生物科学专业夯实办学基础,逐渐组建起卓越的师资队伍,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推动学术研究方面成效显著。



探索自然,本固枝荣


2019级生物科学专业的杨佳颖在撰写福寿螺的防治汇报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如何对付这一常见且棘手的入侵物种。福寿螺属于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会入侵河流稻田,污染水体的同时咬食农作物,导致粮食大量减产。


而生物科学的相关知识正是防治切口所在。“扶桑对它有吸引作用,五爪金龙对它有消灭作用,而白千层则有趋避作用。”杨佳颖将这些知识娓娓道来。


在杨佳颖看来,生物科学不仅美在探讨生命本质、解析其内在规律,也美在对人类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可以改善身边小事,也可助力前沿科技。生物科学的知识在食品的制作供应、生态治理、园林绿化或者医学方面都有所应用。”这是他对生物科学的朴素认识。


“透过生活看理论,会发现生物科学早已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杨佳颖对自己的专业颇为自豪。“以往家里人时不时暗示我转专业,但是疫情的严峻和国家政策的导向让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前景有了好感。之前提起我在读生物科学,别人都要愣一会;但是现在一说就反应过来了,都叫我要好好学。”



“生物科学是所有生命科学的基础。”执教多年的汪安泰老师如此总结道,“生命科学就像是一个大树的树干,上面延伸着各种各样的专业。科学的基本课程有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化学中也有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其中生物科学是根本。分支专业学得再好,生物科学的基础不牢,创新能力肯定是受限的。”


现如今,在科研领域,各项问题的解决大都依赖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随着时代发展,各学科与生物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推动着生物学的发展,层出不穷的新科研成果也彰显着生物科学的勃勃生机。


2017年入读深圳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现已成功保研至北京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的陈雨思感慨道,“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




师生戮力,融学于行


提到汪安泰,已经毕业的陈雨思话语中充满了尊敬。大一下学期,陈雨思加入了汪安泰的实验室。在她眼中,汪安泰严谨负责。他要求学生“常到实验室”,自己也每天一早来到实验室,有时还连夜帮学生们修改申请比赛文件。


“低年级的同学可能会抱怨老师很严格,每个实验细节都要抠。之前有同学给组织切片染色,觉得可以了,就拍照发给汪老师。他一眼就看出不对,然后和同学核对具体实验流程。本着对科学负责的精神,他们调整好每一处实验细节,直到做出合格的标本。”陈雨思说。


汪安泰老师和他的学生团队


2020年,汪安泰带着陈雨思在内的四位女学生去杭州西湖进行野外采样工作。有一次汪安泰本想进一步深入湿地,考虑到可能有危险,就留下陈雨思等人在岸边,自己一个人涉水前往。“汪老师那时候真的很像带着孙女们的老爷爷。”陈雨思笑着说。


在整个生物科学专业里,师生间的融洽相处只是良好风气的一角。专业内最具特色的“传、帮、带”模式正影响着学生们,逐渐形成“科教融合,以科哺教”“赛教融合,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生物科学专业的课外研究活动


生物科学系系主任莫蓓莘解释道:“传、帮、带”模式即鼓励高年级、低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成稳定的课外创新团队,明晰数个方向如动物学方向、合成生物学方向等,形成大带小、老带新、循环影响的合作模式。” 


杨佳颖入学不久就加入了实验室,在这一方天地里,师兄师姐的勤勉与和善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每周的实验组会,到实操的手把手指导,老成员们总有丰富的经验分享给新人。“我有一次依葫芦画瓢配制一块胶,但是实际上细节没有掌握好,师兄师姐就手把手教我。还有像无菌细胞培养、繁殖、传代这些操作的细节,他们都会一遍遍耐心教学,直到我们把技能掌握好。”


因为尽早加入实验室几乎已经成为专业共识,像杨佳颖一样利用课余时间去实验室的人不在少数。在实验室里,每个新入门的本科生都从基础学起,培养能力,最后投身大大小小的比赛和项目中,获得进一步的成长。在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打比赛的时间明显比其他专业要更长。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在进行实验


“不少比赛项目同时也是训练项目,而且周期都在一年左右,没有两三个月就能拿成果参加比赛的。”杨佳颖表示,在实验室没有项目的时候,比赛充当了激发科研激情的催化剂。他坦言,浓厚的氛围带来了一定的学习压力,但是在一轮又一轮的项目答辩和报告撰写中,杨佳颖得到了知识和奖项的双丰收。“大家会共同努力做好一个项目,比赛到最后拿不拿奖我们不是很看重,重要的是学到东西。”


在实验室外的课堂上,热情依然延续。在动物学课程的最后一场大实验中,杨佳颖仍然记得老师带着全班同学在显微镜下找到一只变形虫的雀跃。“这是老师平时在水里也很少看到的生物,他当时直接跳起来了,比我们还激动,那时候我就很有感触。”




脚踏实地,布局未来


生物科学专业今天的朝气蓬勃,并非一朝一夕铸就。作为1999年就来深大执教的老教师,汪安泰一路见证了生物科学专业的发展。“我刚来的时候,老师人数真的非常少。”汪安泰用京剧《沙家浜》里的唱词形容彼时的困难,便如同“队伍才开张,十几个人,七八条枪”。但如今该专业发展到“光设备都价值两个亿”。


莫蓓莘则肯定了本专业在设备方面的长足进步,“许多高校的实验台套数都没有我们的套数多。一些名牌高校可能是4个学生共用一套设备,我们可能2个学生甚至1个学生就有一套设备。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深大在实验条件上具备的优势,可能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


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设备


除却硬件方面的优越,师资与校企合作也成为生物科学专业办学的亮点。生物科学专业目前有专任教师30名,100%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其中院士2名,南粤优秀教师等教学名师多名;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在Nature等顶级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


同时,该专业也与一百多家校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提供人才,企业培养学生,形成了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模式。莫蓓莘认为,深圳是生物学的发展高地,生物技术产业也是深圳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有一批龙头生物公司如迈瑞医疗、华大基因等,为专业开展产学研提供了优秀的校外实训平台。


为了打造高水平、高水准的学科优势,生物科学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对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训能力的培养给予极大重视。


深圳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体系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专业在2011年和2013年分别设立创新实验班和创业实践班,并进行了培养方案的异质化调整。前者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为目标开设了10门双语核心课程和3门创新实验课程,后者则更专注于项目开发等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将“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底。


如今,生物科学专业立足深圳,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世界,以“双区”建设人才需求为驱动,展示出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


一方面突出“双语课程走进来”,100%覆盖专业核心课的中英双语教学体系,为学生营造充足的英语学术环境。另一方面则“带领学生走出去”,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竞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风采,培养国际化能力。


除此之外,专业还会邀请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科学院的大师学者开设讲座、对超前的课题参与指导研究。汪安泰透露,目前国际扁虫学术委员会五位科学家中的三位,已经加盟本校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合作研究。


深圳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在二十余年的历程中大步前行。面向未来,生物科学专业仍然会带着蓬勃的朝气,步履不停。


文字 | 易梦真 杨露露 杨学莺 罗奕辉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部分来源于“深圳大学本科招生”公众号及“生科快讯”公众号

排版 | 白铭洋

监制 | 崔震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大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