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色 | 杨浚瑄又夺金!看深圳大学如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
在6月22日凌晨刚刚结束的2022国际泳联世锦赛女子200米自由泳决赛中,杨浚瑄以1分54秒92的成绩勇夺金牌,这是本届世锦赛中国游泳队的第一枚金牌;汤慕涵在最后50米实现反超,获得一枚宝贵的铜牌。
赛场上,她们是为国争光的运动员;赛场下,她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深圳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就在不久前,杨浚瑄、汤慕涵以及她们已经毕业的学姐陈梦一同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成为一时佳话。
近年来,深圳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的学子在国内外赛场屡创佳绩,深圳大学在探索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上发挥了先行示范效应。
01
于高处相逢
成功背后的双向奔赴
2009年,深圳大学成立运动训练专业,以期培养出一支能在两年后于深圳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展示风采的队伍。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运动训练专业,在高水平运动队上已拥有高尔夫、游泳、艺术体操、篮球、羽毛球、网球、国际象棋等七个项目分队;其生源质量逐步提升,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办学条件日益优化。
深圳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在学生选拔上要求严格,想要入选的健儿们不仅要有亮眼的专业水准,其文化水平也要达标。首先考生需具备二级运动员证,且第一志愿填报深大,并通过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文化考试和专项技能考试(除乒乓球项目外)。在文化考试分数达到180分以上(满分600分)的基础上,专项技能考试分数排名靠前者方被优先录取。
尽管与其他体育类院校相比,深圳大学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保研”政策出台较晚,但深圳大学却依靠自身作为综合性院校的优势,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累积吸引了大批优秀运动员,其中就包括在奥运赛场为中国争金夺银的杨浚瑄。“(深圳大学)全心全意以学生为中心,在这里可以发展自身的兴趣。”入读深圳大学一年有余的她有感而发。
奥运健儿返校(右二为杨浚瑄)
近些年,深圳大学已经引进了侯逸凡(国际象棋)、薛松(羽毛球)、黎佳韵(高尔夫球)等多位有国家队及国内外赛事参与经历、享有“国际健将”或者“国家健将”头衔的教练员,让运动训练专业学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老师们的专业水平都很高,对自己的项目都足够了解,能带出很优秀的运动员。”目前就读于深圳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的前河北省游泳运动员王冠斌就此给出了较高的评价。
不仅如此,该专业还在实际教学中与国家队、省队都形成了良好合作关系,并积极与社会企业合作。据现任运动训练系主任赵刚介绍,篮球项目专业就曾通过深圳五星体育公司,邀请到前NBA教练来学校指导训练。
为充分发挥普通高校综合学科优势,整合高校科技资源,建立高校科研资源对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支撑机制,深圳大学于2020年批准成立运动训练与健康教学实验中心,下分设8个实验室,包括体质测试与评价实验室、智能化体能测试与评价实验室,数字化运动技战术分析实验室等。截止到2021年9月份,实验中心的总面积有1800多平方米,设备总价值接近3000万元。
学生正在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
同年12月,“运动训练与健康教学实验中心”获批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育学院的曹甍老师表示,学校希望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运动训练方法的同时,可以掌握一套运动员后备人才选拔、训练和监控的科学方法,这对他们毕业后从事教师或教练员等职业大有裨益。
除了硬件条件的改善,近年来深大体育学院在学术科研方面也成果颇丰:由体育学院教师主持的各级课题共计50余项,主编专著6本,发表CSSCI、SCi、SSCI、EI检索论文多篇。此外,体育学院还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如与华为、OPPO等企业合作进行仪器设备研发 。新兴的仪器设备能够为教师的体育教学和学生的运动训练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
身体形态评估与评测设备
同时,学院也会让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中,通过给学生分配针对性的科研任务,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达到让学生积累相关科研与教学经验的目标,为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02
赛场上打磨
竞争氛围中的压力训练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粤海校区的篮球场上,篮球专项的学生们整装待发,迎接他们的是考验和提升实战能力的专项训练课 。队员们腰绑弹力带,右手控球,在球场的障碍柱之间来回奔跑。
他们时不时怒吼几声为自己鼓劲,脖子因用力而涨红。耳边呼啸的风声伴随着栗云帆教练员的口令“重心压低!注意变向!不要减速!蜷伏!看筐压肩!”口令简洁而有力,压迫着队员们紧绷的神经。如此高强度的专项训练是队员们每周必须经历的。
篮球专项训练课班级合照
实际上,由于学生运动员在身体素质以及各方面能力上存在差异,各人的比赛机会和培养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专业内部会分出两支运动员队伍:高水平运动队和普通在校学生运动员队伍。但即使在培养路线上对学生做出划分,该专业依然积极鼓励各层次学生参加不同等级的比赛。在薛松看来,参加比赛实际上就是培养人。“让每个人都能在平台上取得新发展,这才是参加比赛的目的。”
在第32届夏季奥运会上,杨浚瑄与同是深圳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的汤慕涵,以及其他两名队友打破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世界纪录、勇夺金牌,杨浚瑄和队友在男女4×100米混合泳接力中斩获银牌。
在2021年9月举行的第十四届全运会上,汤慕涵、杨浚瑄与同一专业的劳丽慧包揽了女子200米自由泳项目的前三名。现属深圳大学的国家队选手在为国争光的同时,在校内训练的运动训练专业学子也活跃在广东省及全国的高水平组比赛、俱乐部之间的商业比赛中。
“老师很鼓励我们个人参赛;比赛中能看到别人的实力和状态,还有别人的训练方法。”2019级运动训练艺术体操专项的韩一铭作为赛场常客,对此深有感受。仅在大一时,她就要同时备战两项赛事。回想起那段别人休息、自己训练的日子,韩一铭坦言:“挺崩溃的。”但那些和教练共同奋斗的时光,以及汗水换来的成果与荣誉,都让她至今心存感激。
韩一铭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深大测试赛
03
文体相促进
全能人才的素质教育
从赛场下的刻苦训练,到赛场上的光芒万丈,对运动员的打磨除了技术上,也离不开对其人格、素质的教育培养。薛松指出,每一场比赛都是人生过程的缩影,有希望,有努力,有精彩,也有遗憾,体育中的人格培养离不开竞赛。
薛松一直以“教会,勤练,常赛”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专业队的学生在保证专业竞技水平的同时,也要具备在校大学生级别的知识和素养。而深圳大学作为综合性高校,为运动员提高文化素养提供了成长的沃土,这也是深大进行体教融合的一大优势。赵刚表示:“把文化基础不是很好的运动员,培养成为合格的大学生,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绝对不允许因为是高水平运动员就降低标准。”
“运动解剖学”作为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的文化必修课之一,通过探究人体机械运动的规律及其与体育运动的关系,让学生们对人体形态、组成以及生长发育等有一定的了解,在帮助自己训练的同时也增强了专业知识领悟能力。
“当我的手臂往前这样出拳的时候,就是肩胛骨前伸;当我手向上伸,我的肩胛骨发生了一定的位移,这叫做肩胛骨外旋。”在陈思老师一个半小时的授课过程中,幻灯片上的图示和化学符号在陈思老师的演示下变成一个个鲜活跳动的记忆点。王冠斌表示,很多以前在专业队不理解的问题,现在都得到了科学的解答。
在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除了开设像“运动解剖学”一类的专业文化课外,学生同样要接受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含廉洁修身)、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在“中国近代史”课上做展示
上课的同时,他们还需要独立完成相关的社会调查作业;在平日训练与比赛中所接触的人与事,则成为了调查作业的最佳素材。“思政课程的影响于我们而言,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是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令我们对时事的认识更为深刻。”篮球项目学生哈斯尔•哈力肯如是说。
注重在校学生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运动训练专业也兼顾身处校外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需求。该专业会根据运动员碎片化的时间安排文化课教育,允许学生通过在线教学完成课程,或直接寄送教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以此保证在校外的运动员也跟上文化课进度。
“上课用到的课件老师会打包发过来;教材也会统一购置,再给我们寄送。对课上不易理解的地方老师也会及时为我们解答,平日的训练中也会给予一些专业的建议。”谈及老师们所给予的理解和帮助,长期在校外训练的杨浚瑄深表感激。
文字 | 杜芷茵 刘人豪 李奕欣 李松达 魏苏萍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排版 | 林辰
监制 | 崔震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