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深大,他们“自定义”卓越

深圳大学报 深圳大学报
2024-09-13


深圳大学

SHENZHEN UNIVERSITY

荔园卓越之星

2022-2023学年度


2023年12月

深圳大学汇星楼



 有立场、有态度、有温度的传播者,心系周遭的算法达人,“多向分化”能量满满的治癌人...... 


12月1日,粤海校区汇星楼二号报告厅内27位荔园卓越之星候选人分享了他们关于热爱的卓越故事。其中,有6位意气风发的少年脱颖而出,摘得深圳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


获得荔园卓越之星的深大人,在专业学习、科研竞赛、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等方面悉数走在同辈前列,他们都拥有怎样的风采?


本期校报,让我们走进其中3位获奖者,聆听“荔园卓越之星”背后的故事,看他们如何践行“自立、自律、自强”之校训。




积淀真实声音的传播者

传播学院朱梓鹏


荔园卓越之星评选现场


“卓尔不群”是深圳大学传播学院2020级朱梓鹏的卓越关键词。他的学年平均绩点高达4.42,专业排名第一,获得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录取资格。


寻着学术研究志趣所在,他的4篇论文获AEJMC、NCA等传播学科顶级国际会议录用(1、2作),实现国际顶会“大满贯”。


他躬身实践,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国家银奖、省金奖,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国家级银奖等十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作为传播学院社会实践总队长,他的第一作者成果获“荔园挑战”特等奖金奖。


将温暖向周遭扩散,他担任《深圳大学报》编辑部主任、传播学院院报《新新报》主编、班长兼院系党支部副书记,获优秀学生干部一等奖。“成为有温度也有态度的传播者”,他会在离新闻现场不远的地方,继续关心着人世冷暖。


朱梓鹏对“卓越”的认知始于进入深圳大学的第二个月。三年前,他在卓越之星的答辩台下——手持摄像机,身挂记者证,见证闪耀星光。从热烈的会场到安静的书桌,他反复打磨报道卓越之星的文字稿件,也于其间思索如何传递这份卓越。


今年,从安静的书桌走向灯光汇聚的舞台中央,从采访的有线话筒到答辩会现场的无线麦克风,朱梓鹏带着沉淀文字报道与学术果实,迎来属于自己的星光时刻。


朱梓鹏(左三)与大学好友


与其他候选人不同,朱梓鹏直到上场前依然“零准备”。评选答辩汇报会的前一周,他因疾失声,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更毋论开口完成彩排。


或许正是这样的契机,让他从言语显化转向沉心回忆曾经的自己——曾如何体察个体与时代的距离、曾如何以个体之力影响周遭、传播者与媒介又各自意味着什么……思考的灵光之间,他的嗓子也渐趋恢复。沉寂一周后,他在会场第一次发声完成五分钟汇报,如期递交“卓越”答卷。


步履不停,向现实探求。在深圳大学本科阶段实现国际顶级会议“大满贯”,朱梓鹏的学术求索路与周遭生活息息相关。大二时,作为资深“音综”粉丝的他从故去偶像的粉丝社群着手,在论坛、粉丝群开展参与式观察。


与粉丝一同参与打卡,共同进行互联网怀念,他感动于这种跨越生死的长情,也惊讶于数字媒介对于维系共同体、延续集体记忆的作用。“经由互联网抵达的隐秘角落,真实又复杂。”


大三,他沿此路径继续深入探索,并将目光投向其他数字时代边缘群体、技术变革下的互联网空间,多篇论文被美国国家传播学会、国际传播学会收录。他将深圳大学名片带进国际论坛会场,也将现实之声传播到世界。


思绪绵延,与真问题纠缠。每学期在传媒专业课堂之外,他还会活跃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课堂,在跨学科交汇中增进对真实世界的理解。


朱梓鹏在进行采访


“这也是‘成为自己’的一个过程。”深度采访结束后的归途中,他与人文学院的伙伴探索罗尔斯对原初状态与正义善治的理解;发展经济学的研讨会上,他以教育、犯罪等社会问题作为思考入射角。


“始终热情的稳固六边形”是外部对朱梓鹏的评价。但他总觉得:“正反馈与意义感是我一以贯之的动力源。”


观察、思考、沉淀、分享,无数个日日夜夜串起他的荔园记忆。“观察者是很棒的角色,保持慎思,制造距离,也许我正适合。”


摄于南京大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从校园报刊与学院媒体的双任主编,到观察世界、细究理论的学术新匠,朱梓鹏依然好奇自己离真实世界有多远。也因此,他选择在南京大学攻读学硕,带着从未穷尽的求知欲师从学科领域的泰斗人物,在金陵城,乃至更广阔的天地间继续书写他的传播故事。


“荔园是一个自定义的园子,每个人都有专属的卓越方式。”于朱梓鹏而言,这是探索自我的过程,亦是成长祛魅的过程。他站在台上致谢,望着台下编辑部新生代的鲜活面孔,仿佛看见曾经的自己。




同行共拔尖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陈天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拔尖与担当,是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班)2021级学生陈天行的不懈追求。


追求拔尖的脚步,始于学业,终在实践。在过去的一学年里,陈天行获得4.18的平均绩点,专业排名第2。实践上,他在本年度累计获得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区域赛银牌、RAICOM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全国亚军和蓝桥杯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12项。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陈天行更是成为了99位“CCF年度优秀大学生”之一。在过去的一年,鹏程奖学金、荔园之星奖学金、拔尖创新人才奖学金一等奖、优秀学生干部一等奖等11项奖学金也被陈天行收入囊中。


心系身边同学的他,作为ACM队长,带领团队斩获深大历史最高学校排名;作为班长,与同学携行,为班级赢得“先进班集体”荣誉。始于卓越,奔赴卓越。未来,陈天行将在新的领域,追求科学技术的拔尖,勇于肩负新时代青年担当。


荔园卓越之星答辩会结束后的第二天,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班2021级的陈天行和团队成员前往济南,参加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nternational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以下简称ICPC)的亚洲区域赛。关于他的卓越故事,也要从这个比赛开始讲起。


陈天行在ICPC比赛现场


2022年12月,第一次参加ICPC亚洲区域赛(南京)的陈天行并未取得理想成绩。团队的比赛桌上,代表着完成题目的气球迟迟未升起——“恋战”于一道简单的“签到题”,团队浪费了过半的比赛时间。赛后,陈天行团队三人重振旗鼓,在寒假一天一次的线上模拟赛中重新培养团队默契,加强赛中沟通,稳定在简单题目上的发挥。


经过不到半个月的调整,2023年1月中旬,陈天行及团队成员“压线”获得ICPC亚洲区域赛(香港)银牌。这是往届深圳大学ACM集训队中大多数学生在大三时才能取得的成绩,而陈天行大二这一年便实现了入队时拿下ICPC银奖的目标。


陈天行的ACM集训队队长聘书


佳绩的取得离不开陈天行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集训队前辈们的引导。怀抱着“我曾在此受益,也希望能惠及更多人”的初心,今年6月,陈天行接过深圳大学ACM集训队队长的接力棒。“今年我们加大了宣传力度。”作为新任ACM队长,陈天行积极上传下达,拓宽沟通渠道,为ACM集训队招兵买马,增加培训规模,不断提升队员的代码编写能力。


ACM(国际计算机学会)主席Yannis loannidis

为陈天行颁奖


走出校园,陈天行也正在探索如何将代码具象化为切实帮助。2023年7月,陈天行带领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省级三下乡”暑期调研团队前往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进行考察和调研。


漫游翠山竹海景区、轻嗅鹰嘴桃的“玫瑰香”之余,陈天行及队员更思考着如何为当地高效创收。发现当地鹰嘴桃已有一定的销售规模后,陈天行说:“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科特长不太能帮上忙。”陈天行及队员在走访和平县中心小学时发现,智慧教室、电脑机房等深圳大学捐赠物资齐全,但当地教师资源缺乏,支教老师也无法提供长期教学。


陈天行及团队在和平县


陈天行由此萌生了为学生提供“数字教育”的想法:以录播授课为主,辅以依托大语言模型的AI课后问答,打造高效可复制的数字课堂。跳出二维的调研报告和PPT,陈天行“真的希望能为乡村做一些事”。


答辩现场,陈天行以一张写满卓越班同学名字的PPT开场,将“共同卓越”的故事娓娓道来。“人与人之间不会永远地满足偏序关系。”在陈天行看来,同辈压力是个“伪命题”。“评估个人发展的维度很多,你无法一一进行比较。”


秉持着“能量正反馈”的世界观,陈天行始终与身边人保持着联系,于他而言,自身努力与打破“信息差”二者之于成功缺一不可。“我一直觉得身边的优秀同学越多越好。”作为班长,陈天行在管理好班级之余,也积极带动班上同学共同进步。“我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也想把这个正能量回馈给更多人。”


“要敢于试错。只有迈出第一步,未来才有无限可能。”目前,陈天行正在参与强化学习的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超越人类的逻辑表现,并为他一直感兴趣的自动驾驶提供解决方案。开启第一段科研历程,陈天行也并不畏难,“有了难题,就想办法解决它”。与未知和坚定相伴,陈天行又将在新的领域续写拔尖的故事。



成为“多能干细胞”

医学部郭奕彤



就在今年9月,深圳大学医学部2020级药学院的郭奕彤获得了清华大学推免生的录取资格。


在2022-2023学年度,她的平均绩点高达4.35,专业排名第一名,并荣获学习之星一等奖、公益之星一等奖、双创之星团体三等奖(排名1)以及鹏程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在科研创新方面,她的成果也十分显著,2023年深圳大学创新发展实验项目论文成果被中华医学会收录(排名1),2022年创新发展实验项目顺利结题(排名1)。荣获“荔园卓越之星”称号,为她的本科生涯再添光华。


这些成绩,不仅证明了她在学术和个人发展方面的卓越表现,也为她接下来的学术之路积基树本。


“我要做一个像多能干细胞一样的人。”荔园卓越之星答辩汇报现场,药学院2020级的郭奕彤自信地向评委老师和逾两百位师生观众分享着自己的目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她,始终保持热情,发挥个人潜力,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


郭奕彤在分享学习经验


 “高二时期接触到生物和化学知识,我就一直对生命科学比较感兴趣。”2022年上半年,铜死亡作为新的细胞死亡方式,进入了全球医学工作者的视线。郭奕彤敏锐察觉到“铜死亡”医学现象与癌症间的重要联系,在充分参考了已有成果并结合个人正在进行的结肠癌研究后,她将“铜死亡相关基因特征在结肠癌中的综合性分析”这一新项目提上日程。


郭奕彤在做实验


然而,科研前行之路荆棘丛生。大量临床数据的收集尚且在医学生的“舒适区”,但分析数据所需的脚本设计则是需要越俎代庖的难题。“脚本只有一个基础模板,无法直接使用。”


郭奕彤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我和师兄、师姐们都不太懂脚本设计,于是我们在网络上搜集资料、现学知识,收藏夹里都是相关代码的帖子。”在团队合作和个人的不懈努力下,数据分析的问题迎刃而解,研究也顺利地推进到细胞实验阶段。


《药菌联合微生态护肤的新时代》项目示意图


当实验面临瓶颈时期,到琴房舒缓身心是郭奕彤的首选:“我喜欢克莱德曼。”于郭奕彤而言,《水边的阿狄丽娜》《梦中的婚礼》等悠扬的旋律在枯燥的科研生活中扮演着“供能”的角色,为其舒缓压力、调节心情。如今,该项目已成功被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收录,也成为郭奕彤前往清华大学继续深造的重要入场券。


初中时期,郭奕彤曾前往西班牙参加交流活动。“你要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等话语让彼时并不那么自信的郭奕彤受益匪浅:“时至今日,很多回忆仍历历在目。”带着这份鼓励,分化为钻研至微的“脑细胞”进行科研的同时,郭奕彤也分化为“脂肪细胞”热心投身公益,不断为身边人供能。


郭奕彤(左一)在RobotMaster大赛做志愿者


在长达四百余小时的公益活动中,郭奕彤带着“自信”源动力去发光发热、奉献自我。“互助以成风”,在大大小小的经验分享与助学活动中,郭奕彤又仿若传递信号的“神经细胞”那般,为学弟学妹们解决学业和生活上的种种问题,将自己的经验与心得传承给后辈。


“自我更新”源于对自身卓越的追求,“多向分化”则是对未来前进方向的坚定信条。“不怕犯错,敢闯敢试。”未来,郭奕彤也将始终秉持着成为“多能干细胞”的质朴初心,坚定不移地走在科研道路上,攻克技术难题,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持续献力。

文字 | 翁晗洺 王星月 章佳宁 罗期 谭晴晴 陈琬彤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排版 | 苏可欣

责编 | 许楠

监制 | 林海音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大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