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辩论,不止于辩与论


“总票数比为17:4!”

随着揭晓的话音落下,

辩手们在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

高高地举起了冠军奖杯。

深圳大学院际杯赛历时42天

共27场比赛的较量

22支参赛队伍展开了唇枪舌战

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知识与智慧的交锋盛宴


与素颜和解的风潮会不会加剧容貌焦虑?

AI出现对围棋这项运动的正面还是负面影响更大?

我们更应该批判抽象的人还是具体的人?

……

经过一场紧张激烈的角逐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辩论队凭借出色表现摘得冠军

人文学院辩论队获得亚军

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辩论队与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辩论队荣获并列季军

本次赛事还评选出了单场最佳辩手及全程最佳辩手


 

深圳大学院际杯辩论赛现场


辩坛较量:语言与思想的火热交锋


“辩者,以小见大。论者,深入浅出。”深圳大学辩论队秉持这一原则,在探求逻辑与本质、理性与思辨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并丰富自己的辩论世界。在质询与盘问的交锋中,辩手们以坚定的声音阐述立场,用犀利的言辞直击对方核心。


在整个四月的周末,深圳大学科技楼一号报告厅内,思维与语言的碰撞如同火花四溅。从聚光灯下慷慨陈词的每一刻,到幕后默默推敲词句的日日夜夜,深圳大学辩论队展现了一场场智慧的较量与思维的博弈。

 

辩论赛的主题涉及科技、人文社科、哲学、脑洞等多元领域:


“原生家庭评判正在让年轻人更幸福/不幸福”

“责任应/不应该和能力挂钩”

“在当下,人文学科的意义在增添/瓦解”……

每一个议题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现实与人们内心的挣扎。深圳大学辩论队的学子们,用他们的智慧与勇气,引领观众一同探讨这些时代话题,共同追寻真理与智慧的足迹。

院际杯上辩手大展风采

从初赛、复赛到半决赛、决赛,辩手们在辩论中培养思辨能力,愈辩愈精彩,愈论愈深刻。


主持人宣布比赛正式开始,本届院际杯人文学院辩论队对阵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辩论队的巅峰对决围绕议题“我们更应该批判抽象的人/具体的人”。


正方为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辩论队,他们持批判抽象的人的观点。反方为人文学院辩论队,主张批判具体的人。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辩手拿起麦克风的瞬间,宛若率领千人之军开启一场思辨之战。立论环节,辩手们“修建城池”,展现己方的观点。而当辩论赛来到盘问环节,全面进攻开始展开。


 “今天我在网络上对粉头发女孩郑灵华进行言辞声讨,那我是在批判具体的人还是抽象的人呢?”正方三辩黄懿不急不慢,一步一步巧妙地诱导对手深入。


反方辩手避开锋芒,回答“伤害最终都会落到具体的人身上”时,黄懿立即陈述:“现在网络暴力之所以如此猖獗,正是因为人们把内心的恶,宣泄到了具体的人身上。网暴恰恰是批判具体的人带来的弊害。”将对方的回答化为己方的论证,黄懿巧妙的回应赢得了满堂彩。





此刻,压力如同山岳般沉甸甸地落到反方三辩胡婉颖身上,观众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胡婉颖。


这位扎着低马尾的女孩却丝毫不怯场,从容不迫地起身举麦,犀利的语言如连珠炮般射向赛场:“如果您方的批判仅是在脑内思考演绎,而不落到具体的人身上,您方的意义在哪里?”“当你根据过往经验发现使用暴力不好,是不是你就会带着思维惯性去看使用暴力的人呢?”“我们之所以批判粉发女孩郑灵华是不是正是抽象出了她粉发这个特质,于是进行批判呢?”发言完毕。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充满了自信和坚定,令现场观众为她的精彩回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辩论,从来不只限于语言上的交锋,更是思想的一次深入交流。每个不同立场的论述背后,都有其希望深刻讨论的问题。


正方所强调的是效率时代解决主要问题的刻不容缓,正方四辩刘锐哲掷地有声地说道:“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千千万万个同类型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反方所呼唤的则是对生命中具体议题的关注,“当我们把那些宏大的概念一一摊开,会发现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它们不过是一片扁平的荒原,可所有鲜活而具体的我们通通活在荒原之外。”反方四辩赵英淇总结道,“平芜尽处是春山,可行人更在春山外。”

备赛之路: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


拿起麦克风,辩手站在聚光灯下口若悬河,这是校园辩手光芒万丈的一面,而他们的另一面潜藏在深水中,鲜为人知。


时间线拉回初赛,围绕议题“AI的出现对围棋这项运动的正面还是负面影响更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辩论队(简称电信辩论队)与师范学院、心理学院联合辩论队(简称师心辩论队)展开了一场辩论。


赛前,电信辩论队有些紧张。这并不是他们第一次迎战师心辩论队。在上学期的二十四院杯(新生杯)辩论赛中,师心辩论队以8.5:0.5的压倒式胜利,带给电信辩论队的新人一场难以忘怀的失利历练。电信辩论队的队长徐健凯回忆,在经历惨败后,大家都士气低落。


再次较量的机会来得迅速,在今年院际杯的初赛中,两支队伍再度狭路相逢。

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辩论队

院际杯的每场比赛有一周的准备时间。期间,辩手们进行头脑风暴,在众多有可行性的解读中找出几个最有力的论点,搜寻能够有力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并打磨自己的语言。同时,辩手们需要预判对方的观点。


为此,他们与不上场的队员进行“模拟辩论”(简称模辩)。模辩是锤炼和完善自身立论体系的好方法,在模辩过程中,辩手们常常要根据反馈调整、修改甚至推翻原本的立论,这对于他们来说已成为一种常态。


这无疑是对辩手们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在谈及备赛状态时,“累”这个字眼几乎成了每位辩手口中的常客。


深夜,致艺楼九楼的公共讨论区,电信辩论队的队员紧密地围成一圈,他们专注而勤奋地备赛身影,在灯光下显得尤为执着。他们一边盯着电脑屏幕广泛搜集资料,一边绞尽脑汁为队伍打开新的思路。


夜幕笼罩,灯影斑驳,热烈的氛围和必胜的信念让他们忘记了时间,一心投入到解读辩题中。这种冲劲和毅力,让电信辩论队在初赛的激烈较量中扳回一局。

   

随着赛程的推进,晋级的辩论队不沉溺于片刻欣喜,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更高的“山峰”。对于新辩手而言,尽快融入队伍、锻炼赛场实力是首要任务;对于老辩手而言,带队能力则是一项新的挑战。

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辩论队

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辩论队队长李欣雅曾因新老辩手的“磨合”问题焦头烂额,她在大二时转入心理学专业,身在粤海校区的她难以与丽湖校区的队友们进行线下高效的交流。同时,作为院队内唯一入选校队的辩手,如何将自己的辩论经验和技巧倾力传授给新生,让她感到有些犯难。


起初,李欣雅不知道应该如何带队。每当她提出自己的想法,队友总是低垂着头表示赞同。于是,她采用了“包揽”的做法,事事亲力亲为。“我甚至会帮他们写模辩稿。”李欣雅反思,虽然加快了训练进度,但是这种方法效果不佳,队友并没有完全理解她提出的论点。


因此,她改变战略,选择在每次讨论会上“抛砖引玉”,积极引导新生发言,鼓励新生找出老辩手观点中的漏洞。


在院际杯八强赛的备赛中,面对“在当代,人文学科的意义是被增添还是消解”的辩题时,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辩论队的新生王沐翀提出了对两个论点的基本思路。尽管观点不够完善,但老辩手们给予他充分的肯定,保留思路并加以修改。


王沐翀微笑道:“和前辈们一起备赛固然有压力,但我也试着去理解他们提出的观点和意见,这样能够让我在比赛中更加游刃有余。”

代际传承:辩论与新人的双向奔赴


每赢得一场比赛,新的挑战和比赛压力便接踵而至。然而,并非每位辩手都会选择承担这份重压。当辩论备赛的疲倦感逐渐累积,新鲜感褪去,每位新人都必须直面自己内心的挣扎——是继续坚守还是选择离开?有人选择留下,自然有人选择离开。


在辩论队中,新人退队的情况在辩论队并不罕见,但辩论赛的团队性质决定了中途任何一位成员的退队,必然影响队内训练进度的开展。


为避免新人因中途适应不了而退队的尴尬,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辩论队未雨绸缪。在第一轮面试中,队长与新人进行深入交流,使他们充分了解这项赛事的备赛周期长、压力大等特点。随后则安排第二轮备赛为期一周的真实模拟辩论对决,让新人们亲身体验辩论的紧张与刺激。经过实践体验,新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作出选择。


“辩论技巧是不断的实践和练习逐渐磨练出来的”。谈及如何培养新人辩手,吴家宝分享了他的见解。“多多实战,多多提升”是物光辩论队的训练法则。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辩论队进行队内模辩


在队长的引领下,新生通过参与打辩论比赛提升辩论能力,大二的队长们作为教练提供指导。培训期间,吴家宝对“MBTI 测试能否更好地让你认识你自己”这道辩题印象深刻。


大一时,物光辩论队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辩论队围绕这一辩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数据战”,吴家宝与队友共同探究MBTI量表在心理学界的认可度,跟踪测试表的更新迭代,以严谨的数据和逻辑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终,他们凭借扎实的准备和出色的表现,赢得了比赛。


在准备辩题的过程中,吴家宝看到新人面对同一道辩题有着全新的思路,他们以心理学效应作为切入口进行立论,以巴纳姆效应、迷因效应等作为他们的有力武器。比起“数据战”,他认为生动的观点更让观众更易于接受,比赛也会变得更有趣。


面对思路差异,吴家宝欣然接受他们的新论点,用自己的经验为他们保驾护航,“他们缺什么(例证),我们就给补上什么。”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新人渐渐习得辩论的要义,在二十四院杯中捧杯夺冠。


物光辩论队秉持的“以赛代练”的训练方式,也是学校各院队训练模式的缩影。各院队的新人培养体系大致遵循着相同的脉络进行:从每年的9月开始,进行新成员的招募;10月到12月中旬,二十四院杯辩论赛开赛,新成员通过实战比拼提升辩论技巧;到了次年3月,新生与学长学姐共同备战院际杯辩论赛,以此锻炼综合辩论能力。


寒暑假期间,新生再次迎来集训。被戏称为“魔鬼训练”的集训,让新生们在压力下快速成长,逐渐崭露头角。他们也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成为新一届辩论队的队长。


人文学院辩论队的赵英淇回忆起当选队长的那一刻时,感慨万分:“我从学长学姐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这份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就将这份感激转化为对文辩的热爱与奉献,去帮助更多年轻的队员。”


接过队长的接力棒后,赵英淇深感责任重大。作为队长,她需做好正赛与模辩比赛人员、场地、邀请评委的准备工作,并处理比赛每一项环节。除了这些事务,她还需与队员一同准备比赛。


人文学院辩论队前队长文海蓉回忆大二时她“连轴转”的经历。“晚上7点到晚上10点在辩论队带队,深夜10点到凌晨2点在校队讨论,凌晨3点后再去撰写论文、学习单词。不敢有丝毫松懈。”


当她意识到自己对辩论的热情在“内耗”中流失,最终下定决心,选择“放过自己”。她学着在工作与生活中寻找平衡,工作时认真负责,生活时尊重内心。


文海蓉大三未上场,作为后盾助学弟学妹,为场上的辩手出谋划策。从队员到队长,从队长到场外指导,虽然她已不再登上正式的赛场,但她心中对辩论的热爱仍在发光、发热。

        

辩论真意:

让思辨之风吹拂人生、遍及社会


院际杯是一场辩手的盛宴。无关资历,无关名次,每支辩论队都认真准备每一场比赛,珍惜每个在台上发言的瞬间。


相较于参与其他活动的收益,辩论赛事的评奖评优机会并不多,那么辩论的魅力何以吸引代代学子前赴后继?


可以说,辩手们更在乎的是辩论的过程,在质询与盘问之间,他们用有力论据坚定自己的声音。而在理性与思辨之间,辩手们的世界得以构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各色思潮如潮水般在社会翻涌。那么,应当如何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独立思考呢?


文海蓉在辩论中寻觅到了答案。她从高中开始接触辩论。起初,她会刻意学习前辈们的辩论话术来提高辩论技术,总会不假思索地接受明星辩手所呈现的观点。


上大学后,随着思维转型,她对辩论的理解发生了转变。她开始去思考辩论中的一套叙事是如何建构起来的,自己独立去判断道辩题真正决定双方胜负的关键点在哪里。这样的习惯也沿袭到了文海蓉的生活中。她要求自己在接受一种观点之前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思考,“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院际杯决赛评委点评环节

政府管理学院的袁超老师现在担任校队的指导老师一职。在他看来,中学教育对于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较为缺失,辩论正好能够培养学生“不断找寻自己内心和事物运行的模式”的能力。


在大学期间,袁超也曾积极参与辩论赛。正是通过辩论,他发现自己更善于从逻辑角度出发,进行理论建构与解析。


“我开始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思维能力,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抽象总结,抽离现象看本质。”这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考研考博,还是教书育人,袁超都强调在思维上进行本体论的建设。


同为校队指导老师的人文学院的郭晨晖老师认为,辩论赛中的辩题能够引导辩手用不同的角度代入不同群体的视角去洞察这个社会。“学生可以跳出自己的小我空间,去关注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人群,能够看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


辩手们从辩题出发,将目光投向那些未曾关注的人们,或许是经历着间隔年同时感到自由与焦虑的人们,或许是被原生家庭捆绑束缚的孩子们,或许是深受容貌焦虑的女性们……辩手反思时代的病症,思考他们的出路,也因此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辩论并不能为同学们带来加分机会,但总有不少人为辩手们的热爱添砖加瓦。“举办院际杯的重要目的就是给辩论队的同学提供锻炼交流的机会。”院际杯主办方、校队队长李石雨表示,学院内的优秀辩手可以进入校队,他们会接受校队更专业的指导与帮助。


“寒暑集训的时候,我们会邀请学校的优秀教师给辩论队的同学们开讲座,他们可以学习专业的人文社科知识。”郭晨晖表示,他们会尽力为同学们争取更丰富的辩题,更充足的活动经费,营造更开放的辩论环境,让同学们能永葆辩论热情。


在多方力量的加持下,深圳大学的辩论队薪火相传蓬勃发展。校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招新,各院队也在准备换届选举。大一的辩手们即将别上队徽,带着各自队伍的荣光,踏上新的征程。虽然今年的院际杯已落下帷幕,然而辩论人的脚步从未停止,辩论赛带来的“思想争鸣”尚在延续。当代的辩论人正在挖掘、思考更多议题,追求更加多元、包容的世界。



文字 | 陈子桐 张琪曼 张铭洋 黄智霞 罗期

图片 | 罗期 受访者提供

排版 | 赖嘉颖

责编 | 罗玉霖

监制 | 楚美丽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大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