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听说李跃儿(孩子们叫她大李)曾是画家,后来由美术教育转入幼儿教育,创办了李跃儿芭学园。
或许您有疑问,画家当得好好的,为什么改行从事幼儿教育?这还得从李跃儿自己的教子经历谈起。
“虎妈”也曾迷过路,走过的歪路并不少
在李跃儿做幼儿教育之前,她对儿子的教育很上心,但和瞎子摸象没有区别,她出的每一拳都用尽了全力,却像打在棉花上,软乎乎的不着力。
当儿子不按时完成作业、对学习没兴趣的时候,她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以至于想出了歪招,把儿子关在门外,威胁说不好好学习就要丢掉他,可是这种粗暴的对待,怎么可能使儿子爱上学习呢?
硬的不行,那就试试软的。李跃儿和她先生一合计,把儿子托给一位开饭店的朋友,让他去那里打打短工,感受一下谋生的艰难。哪知,夫妻俩来接儿子回家时,儿子倒不乐意了,觉得做工可比学习有趣多了,这次适得其反的尝试更坚定了李跃儿研究教育的想法。
多年以后,李跃儿自己的儿子长大了,但她心里对儿童教育的热情和执着,并没有被消磨。在成为教育专家后,她几度回想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唏嘘不已,如果当时自己没打着“都是为了孩子好”的旗号横冲直撞,而是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儿子,他会不会比现在更好?
自己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但这世上还有千千万的家长走着自己的老路,难道就要视而不见吗?
有遗憾、有失望,但更多的是盖过一切的热忱。在这股热忱的驱动下,李跃儿转而投身儿童教育,狂热地读中西教育专著、听教育专家授课,结合曾为美术老师的经历,身体力行,不断摸索,不断进步。
终于,她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对教育方法的落实似茅塞顿开,灵感源源不断地涌出,这就是她后来教育思想的来源。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造鞋人想要造出一双合脚的鞋,就得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需要和感受,同理——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很多家长都抱着同一个疑问:孩子与孩子之间,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正如这世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世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一个普世的教育理念,如何精准地落实到每个孩子的身上?
硬塞显然是不行的,书店里摆放了太多“清华男孩”、“北大女孩”,许多家长前仆后继跳进育儿经的陷阱,对着操作指导就是一顿生搬硬套,仿佛孩子是机器,只要零件装对了、拧紧了,润滑油上好了,再把外壳修整一遍,孩子就能唱起凯旋之歌。
如果儿童教育事业如此简单,那么,这个世上也不会有那么多茫然不知所措的家长为教育所苦了。
李跃儿很清楚,家长与其天天叨叨学习的重要性,远不如孩子自己意识到学习的必要、知识的有趣,而创造力、想象力这些宝贵的能力,自然会在孩子的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得发展。
激发孩子对学习的渴望并不困难
在一堂语文课上,李跃儿给孩子们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但是她并非照本宣科来老一套,而是通过问题引起孩子们的思考:如果有个孩子掉进了大缸里,他不会游泳,眼看只有几分钟时间他就要淹死了,你该怎么办?
孩子们苦苦思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报警?不行,警察叔叔赶过来的时间远超了有效救援时间;用绳子把孩子套上来?不行,要是没套准,套到孩子脖子上可就糟了;用梯子让孩子自己爬上来?不行,溺水的人因为慌张乱抓乱爬,使不上劲。
在否定中,孩子们意识到了事物逻辑的存在,锻炼了判断力。然后,李跃儿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就用圈来代替,写完以后,李跃儿开始念孩子们的作文:圈圈圈,圈圈圈圈……
听起来很好笑,但孩子们都明白了,要是不认字、不会写字,就没法表达,这就勾起了孩子对认字的渴求,在那之后,孩子们看到字就想认、想读、想学。
不仅如此,李跃儿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也很有经验。
在美术课上,她拿出安格尔的画作《贵妇人》和毕加索的进行对比,问孩子们哪个比较好?哪个比较美?
显然,孩子们都被安格尔细腻的绘画手法吸引,纷纷表示安格尔画得很逼真。反观毕加索,不知道在画些什么。
李跃儿也不着急,她说,在安格尔的年代,照相机还没有被发明,所以古典艺术追求外在的真实,是一种模拟式的再现。在毕加索生活的年代,照相机能做到的,他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做,而是要表达画作深层次的情感。
在李跃儿的引导下,孩子们看到了毕加索笔下的贵妇人,眼中流露出深深的痛苦,这是对心爱之人思而不得的苦恼,不仅如此,作者内心的烦闷也深深地融入画中,而这才是现代艺术的精髓,重点不在于外表多么华美,不在于画得多么逼真,而在于是不是有着内在的灵魂。
通过比较,孩子们不仅认识到了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区别,以及区别后根本的原因,还提升了审美层次,激活了灵性的体悟,和大师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相会。
家长也需要成长
李跃儿发现了关爱孩子、帮助孩子的方法,但是,如果家长还是以打击、灌输、逼迫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这便是在浪费努力,制造痛苦。因此,家长本人也需要成长,需要真正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
同样是给家长们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与委拉斯凯兹的《国王与小公主》,他们都一致地认为后者的画作更美、更好、更写实,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孩子们画出和毕加索相类似的抽象风格画的时候,家长们会哭笑不得。
家长们看到的,只是画的技艺有多成熟、对细节的描摹有多到位、整体的画风有多具象,却看不到背后的情感有多丰沛、画里有没有灵魂。
技巧可以磨炼,感情却无法浇筑而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太多家长苦心孤诣的同时,过分期望一蹴而就,往往得不偿失。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5月,专辑《李跃儿:让孩子回归个性化教育》正式在樊登读书会知识超市上线。全网独家,切勿错过!
课程循序渐进地展示了李跃儿的教育理念形成与成熟的完整过程,穿插了诸多极具参考性的真实案例,瞬间让枯燥的教育观点生动起来,立刻就能知行合一。
长按识别图片中二维码,即可直达
☟
在支持孩子成长的这条路上,我们都曾遇到困境。我们想通过学习,成为能解决育儿难题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实践适合孩子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闪耀着人格的光辉。
从2010年开始,芭学园已连续做了8年全国教师培训。连续八届在北京举办之后,2018年将增加深圳场。
助力教育同路人
➤ 2018年李跃儿芭学园第九届全国教师培训“第一站”:
➤ 2018年李跃儿芭学园第九届全国教师培训“第二站”:
5月,李跃儿老师在樊登读书会知识超市栏目上线《让孩子回归个性化教育》专题课程。
➤ 2018年李跃儿芭学园第九届全国教师培训“第三站”:
6月,将会针对参加线下的芭学园全国教师培训已报名交费的学员,持续推出四次跃儿学堂李跃儿老师的线上微课,敬请关注!
➤ 2018年李跃儿芭学园第九届全国教师培训“第四站”:
6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新集合李跃儿老师著作,李跃儿幸福教育三部曲及李跃儿芭学园教育三部曲,敬请关注!
➤ 2018年李跃儿芭学园第九届全国教师培训“第五站”:
7月、8月,芭学园第九届全国教师培训首次举办两场线下大型培训,分别在深圳和北京。
李跃儿芭学园总教育督导马学红老师、清华大学积极天性发展研究中心贾新超博士,以及李跃儿芭学园讲师团队将和您一起展开教育之旅。
点击下方链接,报名加入吧!
▼
孩 子 是 脚,教 育 是 鞋
www.liyue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