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问题不是情绪,而是孩子解决问题的模式 | 连载(下)
连载(下)
一个小女孩入幼儿园后不进班,情绪非常强烈。在老师的倾听下,她的情绪消解了大半,然而她仍然没有选择进班,而是来到老师的办公室。
在办公室发生了什么,她后来有没有回到班里,又发生了怎样的波折?
文/邢春梅(李跃儿芭学园王府园区教育督导)
来到办公室后,我一直在关注囡囡的状态,但这种关注不是用眼睛盯着她,而是虽然看上去在做其他的事情,但内心会去感受她动作背后的原因,也就是心理活动。
开始坐不住
囡囡在办公室坐下来“安静”地画起了画,虽然心已经不知道飞哪里去了,但她还是坚持自己原来的决定。大概过去两分钟,囡囡便开始坐不住了,跟我说她要上卫生间。我当然“热情又平静”地告诉她去卫生间的路,同时告诉她我在这里等她。
我悄悄观察,囡囡去卫生间的路上经过公共阅览区和两个班级的门口。囡囡悠悠地路过这三个地方,摸了摸阅览区的书,又伸进脖子看了看两个班,接着很快就从卫生间出来回到办公室。
她继续画画,不时回头看一看我和同事。
囡囡越来越按捺不住,她早晨入园的情绪早已在九霄云外了。她问道:“小邢,可以打扰你一下吗?”
我:“可以,但是我正在开会,你需要等两分钟。”
囡囡平常与父母的互动是以她为中心的,所以囡囡在遇见一件事情时还不会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这也是她经常情绪很大的原因之一。
而适当的延迟满足会让孩子练习等待和理解他人的能力,这是她未来在人群中生存必须要有的特质。
(芭学园王府园孩子们在大沙坑里挖水渠)
谢谢你耐心等我
看我态度平静且坚定,囡囡说:“好的,那请你快一点。”
我:“好的。”
大概过了两分钟时间后,我走到囡囡旁边告诉她:“谢谢你耐心的等待,现在你可以说你的事情了。”
成人的言行随时会被孩子吸收并模仿。当我们让别人等待,在结束手边的事来到他身边时,要礼貌地感谢,这样孩子才能在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练习合理地处理,不让别人感到不舒服。
囡囡急切地说:“我想回到我们班了,现在就要回去。”
我说:“办公室画画挺好玩的,你不再玩会啦?”
囡囡:“不行,我现在就要回到我们班!”
我:“你当然可以回到你们班,只要你愿意。”
此时,囡囡入园的情绪问题已经完全没有了。这样的对话是我在向孩子确定她现在想要做的事情。
(芭学园王府园孩子们在大沙坑里挖水渠)
囡囡跑在我前面回到了她的班级,这时候正是大家户外的时间,班里除了一位打扫的老师以外,其他人都不在。
得知一部分孩子上艺术课还没回来,囡囡正要赶去艺术教室时,大家回来了,手里还拿着漂亮的作品,看见我时一个个冲过来向我分享......
我听老师说,囡囡很喜欢上艺术课,加之囡囡平常表达情绪就强烈一些,看着此情此景,囡囡哇地大哭起来,不时狠狠地跺脚,直到最后直接躺在地上打滚,边哭边喊:“都是因为在你的办公室,我才没有去上艺术课,我也没有作品!”
为自己做的决定负责,这是我们要帮助孩子逐渐建构起的特质之一。囡囡的情绪又因为没能上成艺术课而起,同时把责任全部推向了我,这是她发生任何问题时的模式。
最核心的问题并不是囡囡的情绪,而是囡囡积累下来的解决问题的模式,这也是我们要在接下来与家长沟通帮助囡囡的首要问题。
我没有据理力争地告诉囡囡是因为她的原因没赶上艺术课,而是请班里别的孩子帮我给囡囡拿来了纸巾,但此刻囡囡完全沉浸在自己今天没上艺术课没作品的情绪当中,我预料到囡囡这一次的情绪问题短时间是解决不了了,就将她抱到舒适一点的休闲区发泄情绪,我盘腿坐在一旁不时给她擦擦眼泪,等她哭完。
当孩子感到很难过时,如果我们非常想要让她停止哭,或者只是让她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哭,没有人给予关怀,这样会让他更难过。而且孩子在以后遇见别人难过时,也就不能够感受别人的难过,并给予帮助。
(孩子们在远足中看到美丽的小花)
直到她慢慢平静下来,我把她紧紧地抱在怀里,为她擦掉脸上的鼻涕眼泪,共情她:“我知道你是因为没有去上艺术课,也没有作品,很难过。抱抱你”,说完又紧紧地抱了抱她。
囡囡感受到自己的内心是被理解的,回答我:“可是我今天就是没有作品!”说着又有些哽咽。
我问:“嗯,我们解决完问题你就选择去我办公室画画了,没时间上艺术课呀。”
囡囡一直坚持:“可是我都没有作品!”
“你没有赶上上艺术课的时间,所以没有作品。”
这时候最需要让囡囡认知到,是因为自己的选择造成了现在的结果,而这种认知不是将孩子批评一顿或者告诉她“都是因为你”,而是陈述事实,孩子会理解的。
“可是我就是想要一个作品。”
“嗯,我知道了,但是艺术课已经结束了。”
显然,囡囡的情绪发泄完毕,也已经很清楚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所以她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而我在告诉她课程已经结束的事实,这也是在引领她了解群体的规则,结束了就是结束了。
(远足中--发现好多小蚂蚁)
“那可以去艺术教室里自己做”,囡囡虽然有些难过,但又想了想说。
“好,如果艺术老师同意,当然可以。我愿意和你一起去。”
事实已经如此,孩子也接纳了。那么如果她想办法想要解决当下的困境,成人要给予支持,这种支持可以是陪伴和鼓励,但不是代替她做。
我们到了艺术教室门口,已经有其他班的孩子在工作了。艺术老师没有同意囡囡的需要同时向囡囡说明了原因(这里有别的小朋友在上课,不能被打扰)。
艺术老师的回应,也是在帮助孩子建构理解他人需要的能力,这正是囡囡现在最需要成长的地方。
(远足中--注意到青苔)
谢谢你照顾我
我们回到刚才的休闲区,囡囡已经完全不难过了,她开始想办法解决自己想要有一个作品这件事情。后来她想到回自己班里做一个,我告诉他:“如果你们班老师同意当然可以。”
老师同意了囡囡的需求,很快囡囡也做好了一朵花,虽然与艺术课的作品完全没有关联,但是她也很满足。
后来,我与囡囡告别再见,她冲过来跟我拥抱,还说了一句:“谢谢你照顾我。”
我们不想让孩子感受到一件事情经过了很多努力但毫无结果的感受,这样容易让孩子在之后遇见困境时想到努力也没有用,因此会选择放弃,这样累积起来,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也不会有力量去为一件事情努力。
由于每个孩子的特质不一样,所以老师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办法有很多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也不是一次的教机就足够的。孩子的建构是在日积月累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而成人相信孩子的行为是有原因的是帮助孩子的首要条件。
▷ 延展阅读,点击标题即可:
李跃儿芭学园王府园
地址:北京昌平北七家镇王府街18号
入园咨询、报名电话:010-57238262
在支持孩子成长的这条路上,我们都曾遇到困境。我们想通过学习,成为能解决育儿难题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实践适合孩子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闪耀着人格的光辉。
从2010年开始,芭学园已连续做了8年全国教师培训。2018年,芭学园第九届教师培训将开设深圳和北京两场,不只是全国的教师,所有对教育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报名参加。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咨询、报名方式】
咨询电话:15811249780 、010-59427010
咨询时间:工作日9:00—17:30
咨询微信:请识别下方二维码,加芭学园杨老师微信(添加时请备注深圳场+姓名 北京场+姓名)
7月在深圳,8月在北京
欢迎你来!
孩 子 是 脚,教 育 是 鞋
www.liyue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