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家有跳狗》 | 用父母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这是人的特质
文/李跃儿
一个没有朋友的男孩,在过生日的时候,终于由于妈妈送的礼物——一只小花狗而有了转机,男孩高兴极了。
他幸福地抱着小狗,小狗舔着他的脸。男孩终于摆脱了没有伙伴的尴尬,忘我地沉静在跟伙伴在一起的快乐中。
妈妈紧揪着的心终于放松下来。
这时,男孩的父亲一脸严肃地逼迫妻子将小狗重新装进篮子里拿走。男孩和妈妈被爸爸的决定所惊愕,他们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要这样。
养小狗这件事在生日的这一天终于如愿以偿,却被爸爸剥夺了。他和妈妈显然抗拒不了爸爸。
男孩在卧室中痛哭,妈妈在屋外与爸爸沟通。
我们看到,尽管那是二战时期,尽管这部电影描述的是一对不成熟的父母,但这对父母的做法可能比我们很多人更成熟。
我们很有可能跟让孩子扫兴、让孩子痛哭的爸爸来场世界大战,而在电影中看到的是,孩子在屋里哭着,妈妈坐在屋外的长椅上,心平气和地在跟爸爸沟通。
我们看到,爸爸那么坚决地不让孩子养这条小狗,原因是他认为孩子还小,不能为小狗负责,很可能会伤及小狗的生命。
我们也看到,有的孩子之所以被其他孩子欺负的原因之一:孩子的父母一直没有看到孩子已经长大,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这一点影响了孩子对自己的看法。
用父母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这就是人的特质,我们会将父母对我们的看法变成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要命的是这个看法不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因而我们没有机会审视它。它在我们的灵魂中,使我们不自觉的就成为我们自己认为的人,也就是别人认为的那个人。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看法自己也没意识到,也没有说出来,但这种看法已经影响到自己的孩子了。孩子会成为父母灵魂中想要孩子成为的那个人。
我感慨的是男孩的妈妈在学校门口接男孩时,看到心爱的儿子被别的孩子侮辱时,她的处理方式:
在放学时,妈妈看到男孩抱着书从教室出来,正要走向妈妈来接他的车,但一群同学把他的书打落在地,然后嬉笑着撞击他,最后跑开。
男孩尴尬、伤心、委屈、生气,但他都忍了,他弯下腰慢慢地捡起被打落在地上的书,沮丧地朝妈妈的车走去。
妈妈蹲在方向盘下面,让男孩的狗做出开车的样子,男孩捡起书时看到的是——小狗昂首挺胸,神气活现地在当驾驶员,让孩子以为妈妈没看到自己被欺负,他笑了,然后跑上车和妈妈一起蹲在方向盘之下,招摇过市。
这位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
试想一下,如果换了我们会怎么做?可能首先我们的愤怒是忍不住的,进而我们可能会亲自出马去教训那几个孩子,然后我们会朝自己那“不争气”的孩子大发雷霆,再次让孩子受伤。而这种来自妈妈的攻击力比那几个孩子要强几十倍,因为我们是孩子最爱的人。
若我们是一个优雅的妈妈,我们可能会忧伤地、失望地、同情地目光看着孩子,而孩子内心无地自容。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该怎样安放自己的尊严?
在孩子的大海里出现的风浪,是要孩子练习去顶的,这是天赐给他成长的机会。所以不要浪费这样的机会,不要替他去顶,他在顶的过程中,会痛苦、绝望、忧伤、徘徊、想倒下、抱怨、认为自己不行、要逃跑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
你可以理解他而不是同情他,你和他在一起,倾听或给他建议,必要的时候“逼”他往前走,必要时假装不知道,在关键的时候悄悄帮上一把。
建议朋友们去看看这部电影《家有跳狗》,否则可能不了解那个具体的帮助过程。说出的语言词汇大家都能看明白的,但具体操作不一定能想得到。看了电影,你会了解“帮助”这个词的涵义。
▷ 点击链接进入详情:
研讨会报名,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小芭微信:
更多分享:
孩 子 是 脚,教 育 是 鞋
www.liyue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