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欺凌,为什么到了今天会激化成这样?

河合隼雄 李跃儿芭学园
2024-10-15

本文节选自河合隼雄的著作《孩子与恶》。


河合隼雄(1928-2007),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日本第一位荣格心理分析师。曾任日本文化厅厅长、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


河合隼雄著有《孩子的宇宙》《孩子与恶》《孩子与学校》《给未来的记忆》《心的栖止木》《大人的友情》《爱哭鬼小隼》《童话心理学》等,都是非常值得阅读的书。


河合先生在写《孩子与恶》这本书时对日本校园和社会存在的欺凌现象的分析,对当下的我们或许也会很有帮助。


现代的欺凌,像我们刚才引用岩城的话那样,恶劣的程度愈演愈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施加给孩子们的压力


欺凌变得更加阴险、恶毒,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心里积郁的感情更加强烈。这一点,大人们需要重新考虑一下。是不是给孩子们施加了很多无用的压力?

比起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日本在这方面问题特别严重(韩国也变得越来越像日本了)。孩子们的压力为什么这么大?有人认为社会竞争激烈,没有办法。这种想法过于单纯。

说起竞争的程度,欧美比日本要激烈得多,很多地方小学就有留级、跳级的制度。欧美比较重视孩子们的个性,按照孩子自己的进度学习,并不像日本人那样,那么拘泥于小学的学习成绩。

相比较而言,日本人不大关注孩子的个性,只在乎孩子在班上排第几名,对这个排名热衷得不得了。而且也不管数学是不是学得很好、想法是不是很有创意,只关心第几名。得了98分,马上就得问有几个人得100分?

比如说自己孩子在班级里排第八名,也不想想98分和100分没什么差别,马上就会想到自己孩子的前边还有七个人。

小学时的98分和100分,对人生究竟能有多大意义呢?但对于关心孩子排名的家长来说,这可不得了啊。教师也为了能排出顺序费尽心机地出考题,一不当心就会搞得很多孩子得分很低。

家长被名次、分数牵着鼻子走,要求孩子拿好成绩,这么搞下去,孩子们的负担越来越重。父母一点不信任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跟别人比较就看不明白自己的孩子。

倒不是说到了今天才变成这样,日本的这种状况由来已久。不过,放在过去,因为有身份、阶级这些的限制,很多情况下也就死心了,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平衡。到了现代,身份是什么?还没努力呢就死心了?现代价值观很不能容忍这些。

这些都没错,只可惜,没有重视孩子们的个性,倒是把以前留下来的排序的价值观牢牢地记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孩子们也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讨论《神奇的黑石头》的时候我就指出过:人类有着排除异己的本性。在日本,这个倾向更是严重。说白了吧,有个性的孩子容易受人欺负。跟欺负、欺凌有关联的还有拒绝上学的现象。

这里还应该特别注意到,教师本身也是日本人,有着日本人的特性,也可能在不知不觉当中,已经向孩子们传达了对异己者的厌恶心情。

教师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对某一个特定的孩子施加压力,这样也就无意识地从背后支撑着孩子们的欺凌行为。反过来,如果教师能够从心底认可每一个孩子不同的个性,欺凌现象就会减少。



青春期


欺凌现象激化,有时会到了威胁孩子生命的地步。这种情况多发于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是很特别的阶段,这一点在别的地方已经讨论过不少,这里只简单提一下。

青春期,是一个把人兜底朝天重新制作一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任何一个人都体验过某种意义上的恶。体验过这样的恶,孩子经历过各种形式的锻炼,才慢慢地长大成人。

我们说“恶”,不过是按照大人的标准下的定义,对孩子们来说,都是在莫名其妙不知道怎么回事儿的情况下就做出了这种事。

中学校园心理咨询师的报告中有不少这样的事例,欺负别人以后,自己也不明白:“我怎么会干出这样的事”,“好像实在忍不住了”,等等。冷静下来以后知道自己做了很不应该的事情,可当时就是管不住自己。还有中学生说当时就是觉得好玩儿。

青春期孩子之间的欺负、欺凌,自古就有。可为什么到了今天会激化成这样?有前面我们说的孩子的压力问题,还有,可能就是现代社会,孩子们长到青春期,在这一段时间里,恶的体验和学习机会实在太少了。

这个表达方式听上去可能有些极端,举例来说吧,小的时候,如果能在兄弟姐妹之间、朋友之间不时地体会一些你欺负我、我欺负你,就能亲身体验到这不是一件好事,知道欺负人的限度在哪里,也就能掌握分寸。

现在的孩子,人数本身就少,时刻在大人的目光监视下活动,大家都被养成了乖孩子。在日本,这些好孩子们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是活活地被嵌在某一种规范里。

这样装在盒子里的好孩子,到了青春期,突然遭遇了自己内部汹涌而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力量的冲击,在反抗父母教师的过程中,就容易完全搞不清楚限度在哪里,失去了控制。有些学生,恶狠狠地欺负别人的时候,心里也焦虑着:我为什么会这样?但就是停不下来。行为越来越残酷,自己也刹不住车。

跟青春期的孩子们接触,真的非常难。与其到了这一步开始头疼到底怎么办啊,不如好好把握住青春期之前跟孩子的关系。

孩子们在接触“恶”、“危险”等的过程中成长,当然涉及个人的命运等重要因素,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有跟父母的深厚关系做后盾,度过这个困难的时期就会相对容易一些。这里说的孩子和父母的深厚关系与父母培育“好孩子”的热心程度没有关联。



大人的作用


可以认为,时至现代,父母该起的作用比起以前要复杂很多。

变成小家庭,爸爸妈妈比以前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且因为经济越来越发达,即使是自己家里人,关系也很容易变得比以前更淡薄。这一点,我们后面还会谈到。这些现象都激化了青春期孩子们的荒唐。

富裕起来以后,日本人拥有了以前从没有过的方便和舒适,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然而为了维持这种状况,需要持续努力地工作,心思都花在了怎么挣钱上,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少,甚至很难悠闲地跟家里人一起吃吃饭。

其次,为了息事宁人,经常会用金钱去解决需要花心思对待的问题。

比如说,老是没有时间跟孩子们在一起聊天啊、玩啊,为了弥补这些亏欠,给孩子买很多不必要的零食、玩具等等,或者给孩子买一些很贵重的东西。

从表面来看这种状况,好像是爱孩子爱得过分了一样,其实孩子根本没有感受到爱。还有人说不要太娇惯孩子,其实既没有“娇”更没有“爱”,只不过用物质把孩子埋起来而已。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淡薄,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不管是欺负人还是被人欺负,都缺少一种跟其他人之间的“心灵的连接”。

“心灵的连接”能够成为救命的绳索,把人从困境中拉出来。

如果孩子有这样的“心灵的连接”,即使做出了欺负人的行为,到了某种程度就会有相应的心理活动,告诉自己该停下来了。

被人欺负了,实在受不了的时候也会依靠“心灵的连接”去寻求帮助。

当然,每一个事例都有它的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一下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淡薄的问题。在需要对孩子花心思的时候,图省事儿简单地用钱打发他们。仔细想一下,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种情况存在?

“决不允许欺凌存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该问一问自己,是不是仅仅在喊口号?老师、家长都应该反省一下,是否投入了全身心来做这件事?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幌子下,大人们都热衷于非常死板地规定孩子们的行为细节,不给孩子们一点儿自由空间。

可是,好好想一想,我们大人对自己的要求是否足够严格?大人应该有一个严厉的姿态,让孩子们知道,往前再走一步都是不可以的。如果孩子面前有这样一堵坚实的墙壁,这堵墙壁真的可以保护孩子们。

前面已经说过,青春期的孩子们一旦荒唐起来,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控制住自己。真的有这样的孩子,大人坚决地阻止了他的恶劣行为时,他自己也感觉“总算松了一口气”。

大人作为一堵墙站在那里时,一定要有一种无论什么样的冲击过来,都绝不动摇的强韧的力量。大人只能是一堵墙,这堵墙只能稳稳地站立不动,墙不可以自己跑起来去打孩子。这一点千万不要误解。

我们一再强调,理解孩子们所做的“恶”,不意味着纵容或者姑息这种“恶”。理解和严格好像不可两立,其实,对孩子的理解越深越应该能认识到严格、严厉的必要性。

对孩子加深理解,严格就不会流于形式。没有理解作为后盾的严厉,都是色厉内荏的。


 本文节选自河合隼雄的著作《孩子与恶》。这本书在“微信读书”APP有,可以前往阅读。

书名:孩子与恶
作者:河合隼雄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 延展阅读,点下方标题可看:

人是在感受伤痛的过程中成长的

家里总是要有一个人特别焦虑的

人要成长,哭很重要,发火很重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李跃儿芭学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