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两会,倾听医声丨浙大医学院青年对话两会代表委员


聚焦两会,倾听医声

3月4日至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全国人大十四届二次会议相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浙江大学医学院师生积极收听收看“两会”盛况,密切关注“两会”动态,热议“两会”话题。3月7日,医学院师生们连线全国政协委员王建安教授欧阳宏伟教授,聚焦青年关心的民生问题,分享提案议案,对话两会新医声。



对话王建安教授



您的提案之一是关于植入性医疗器械发展的。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口腔保健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种植牙。然而,国内口腔种植市场仍然被进口品牌主导,国产种植体市场份额仅占10%。您认为应采取何种措施来提高这类国产植入性医疗器械在医疗市场中的认可度和受欢迎程度

我觉得市场上任何好的东西,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大家总会慢慢接受。最关键的是,“打铁还得自身硬”。在关键技术、关键质量等方面,是不是真的符合国际标准,是不是真的经得起考验,如何确保科技含量和耐久性,这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所要努力追求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这个植入性器械作为提案。因为植入性器械代替了原有器官的功能,能够长久地维持和延长人的生命。这样的器械,一定是集世界所有科学精华之大气的产品。它的发展壮大,如果能在很多领域实现领先,就会带来全行业链的进步。我不仅仅站在心血管的角度或者医学的角度,更是站在推动中国整个高端产业链的角度来提提案的。我始终相信,中国植入性器械的未来是光明的!

国产器械的优势在于它的成本相对会比较低廉,老百姓容易接受。此外,宣传教育也十分重要。医生如何客观地向患者解释国产器械,包括医生本人对国产企业的信任度,都直接影响患者的选择。我相信只要质量好,只要性价比高,国产的东西一定会越来越被认可。

不论科研还是临床,您认为应该怎样激发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我觉得创新思维首先要把本专业的东西学好,基础打好了才有创新。要准确定位自己,想不想做医生。如果想做医生,你就要对得起每个患者,所以如果知识面不够、实践不到位,就是生命的遗憾。

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把临床的实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融会贯通,为以后真正科研打下基础

此外,你要学一些方法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在这个基础上,你对一些热点有兴趣,学习大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最终自然能够交叉整合,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当然,对于创新的本能来讲,是要多一点否定。当你带有批判质疑、寻根究底的气质,你就容易去创新。对前人所做的事保持一定的怀疑,能不能更快更好、出血更少,实现超越。可能十个问题里九个是无聊的否定,但一个被你问对了就是研究和创新,对病人来说就是希望和福祉。

现代医学发展非常迅速,精准医学以及智能医学的发展,对于目前传统医学里不少学科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您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医学科学家和医学管理者,您认为未来医学发展会有怎样的趋势

我们一方面要敏感,要有洞察力,要及时跟进;另一方面要从主人翁的角度参与创新。

有两种对待医学发展的态度,一种就是不闻不问,根本没看到现代科技的变化对医学产生的巨大影响;另一种就是过度超前,像各种过度的超前布局,有时候表面上是好事,实际折了信心,乱花了钱,最后没得到结果。

在应对冲击时,我们不知不觉也在利用人工智能。比如说医学影像利用AI进行辅助诊断,对于这种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要迅速反应过来。作为医务工作者,可以主动地跟AI的科学家们有机整合,来改变目前的医疗流程,来改变我们目前可能诊断或者治疗不够精准的情况。

对话欧阳宏伟教授



您在调研中指出,国内高层次研发人员在产业界的比例较低,这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请问,对于有志于成为“双创型”人才的学生来说,如何培养“双创”思维,如何进行科学成果的转化

新兴科创平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战略科技力量。它需要创造新的生产力,也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性任务。目前只有5%的博士在进行产业建设,高校专利的转化只有3.9%。科技转化的难度在于,大家还不具备这种信心、勇气和能力,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缺乏转化教育。

而转化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技术研究以应用导向作为牵引,应用的实施情况又反过来刺激技术研究的创新,形成良性的循环;第二,资源集成度很高基础研究的经费到设备转化的定位,转化形成的完整体系会更有组织性。

对于如何实现转化,我觉得首先动机非常重要。无论是我做教授、做教师的动机,还是我指导研究队伍的的动机都很纯粹:我们需要把事情做成原本该有的样子,能切实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这叫追求生命力。要实事求是地叩问内心,自己的研究是不是真正的问题导向。

第二个就是对研究质量的要求以及对研究范式的追求。研究质量能够通过文章的水平反映,范式则指向在实践中不断的训练。参加创业大赛的过程中,除了自我不断的拷问,你还能收到来自不同领域的多元反馈。从科学研究到成果应用的全过程反馈,能帮助你形成更加完善的转化范式。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中,您针对产业界博士比例较低的现实,提出了通过“博士层级的中外合作办学”补充。在您看来,培养国际化博士人才的中外合作办学有何优势,对培养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有什么意义?

我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挑战需要的素养和能力是越来越全面的。对于科技发展以及科技转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博士是中坚的领导力量。博士训练的本质是能面对未知和处理未知。除了做研究能力的以外,更重要的是放眼世界,知道所在领域目前最先进的水平,找到参照所在。

另外一个就是进化。我一直认为进化的最大动力来自于基因的多样性,接受教育也是如此。要接受多元的思想和见解,加深自己的背景,形成独特的优势。你的思维方式更综合立体,不再是前人研究思想的模仿者,而是多元思维“杂交”的进化者。

您作为医学教育方面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您认为医学生们应该如何应对生活和科研上的挫折?如何保持不断探索的姿态?

我一直认为人要保持理想主义今年春节,我给我们实验团队的第一句话就是:“在保持理想的过程中丰盈自己的精神,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保持大盈若缺的姿态。”你要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但是要有勇气相信奇迹。左手对付现实,右手追求理想。读大学时我就想要做一个创造新治疗方式的医生。32年来我一直在这条路上,一直在追寻新的治疗方式,我觉得我就是我心目中的大学医生的样子。保持积极,每天很努力接受一个平凡的自己,又有勇气去相信有惊喜的发生,总会在某一天做成某件事情。

按照现在的寿命的规律,100岁的人生,你用10年做一件事情,这一辈子可以做十件事情;如果没有理想不去坚持,百年之后可能一事无成。所以我认为,保持努力和进化,接受平凡的自己,相信念念不忘就会有奇迹发生。


委员寄语


对于全体医学生们,我无比期待你们的成长,以后能够放心地把患者交给你们诊治,更希望你们的今日是为了能让未来有更多生命的延续。


——王建安教授



每代人都有使命,五四时期的中国青年,他们的使命是帮助中国寻找一条民主道路。我觉得今天的青年同样承担一个使命,就是帮助中国社会寻找科技经济发展的道路,新质生产力得靠我们浙大的学子去探索模式和路径。


——欧阳宏伟教授





同学感悟


2022级神经病学博士生 于进洋

      在和两位教授交流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的医者情怀。正如王院士提到,“要做一个仪态端庄的人”,仪表能够反映你对患者的尊重与关爱。两位教授的发言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国医者的精神高度,他们始终行走在为人类健康事业奋斗的前沿,用理想的明灯照亮更多的生命。

2022级外科学硕士生 陈俊燃

       两位教授的发言不仅为医学生们的科研道路指点迷津,同时也为我们的人生价值观点亮了一盏明灯。一方面,我们要扎实基础、开拓创新,努力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面对坎坷与挫折,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凡,也要始终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相信只要保持热爱和努力,一定会有新的惊喜在等着我们。

2020级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  赵天铭

王院士说,要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欧阳教授说,只要明确自己未来想成为何种人,就会激发内在的坚持动力。两位老师的热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同时也使我更坚定了在基础医学领域的追求和信念。在未来充满挑战的科研道路上,我将牢记两位老师的教诲,更加坚定不移地前行!

2021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 方盛豪

王老师和欧阳老师频频迸发的金句,可以作为照亮迷茫学子们前路的一盏盏明灯。

“吃亏是福,做精做好一件事情,该来的都会来的”平息了在就业难背景下,我那颗浮躁的功利心。

“保持努力,接受平凡的自己;拥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学会自我激励”安抚了我困于他人眼光的焦虑心。

“做一个阳光积极的人。”两位老师的榜样作用不仅是他们优秀的提案,丰富的履历,更是他们昂扬的人生态度!





END

来源丨团委/学工办

医视野宣传中心

摄影丨赵文轩

排版丨李津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