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压降,越吃香!非标信托频现“断供”、“抢额度”!
过去几年,非标业务领域雷声滚滚,风险陆续释放,监管重拳落下。在“两压一降”的监管指导意见下,信托业正在经历“换挡减速期”。
优质非标资产难寻
“全新江苏地级市政信推荐”“稀缺非标,季度付息”“限购预约排队、优质非标资产、先到先得”……在信托市场上,优质非标信托产品额度稀缺成为常态,限购、预约排队已是家常便饭。
7月11日,记者从多位信托行业销售人员处了解到,随着非标资产的不断压降,可购买的部分非标信托产品已经出现“断供”,优质的项目更是难觅踪影。
“非标信托产品越来越少了,优质的资产更少,我手里只有4个产品还能卖,不过要排队预约,先到先得。”一位信托公司财富管理中心销售人士向本报记者介绍称,“公司的小合同产品一直很抢手,尤其是1年期的中短期产品更是供不应求,但是额度非常紧张,原来投资者准备起投资金100万元就可以购买进场,但现在需要准备300万元起投资金才可以。”
如今,非标信托产品遭抢更多的是营销手段,不过在这背后反映的现实却是,融资类业务大幅压降且压降还在进行中,可选的少了自然就显得就稀缺。
“烘热”集合信托市场
标品信托数量猛增
6月份,集合信托市场明显升温,成立数量及规模均有较大攀升。据用益信托数据,截至7月初,6月份共成立2614款集合信托产品,环比增加35.44%;募资规模1458.30亿元,环比增加16.32%。
在信托功能上来看,投资类产品的募资规模占比明显提高,主要原因在于标品信托业务的快速发展。
具体而言,融资类产品规模占比大幅下挫,投资类产品比重则反弹回升:6月份融资类产品规模占比39.87%,环比减少8.43个百分点;投资类产品规模占比58.35%,环比增加9.19个百分点。对此,用益信托分析称,“投资类产品规模比重上升有两大动力:一是标品信托业务的发展,二是传统业务的‘非标转标’改造,如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REITs等。”
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信登)日前披露的一组数据印证了蓬勃发展的标品信托对于集合信托的推动作用。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新增集合资金类信托产品涉及规模为6806.76亿元,占当季各类新增信托规模的比重由4月份的34.2%上升到6月份的46.2%。中信登认为,这体现了在融资类业务压缩和限制的背景下,部分信托公司持续发力标品市场,加大对集合类信托产品展业力度的成效。
记者发现,6月份标品信托成立数量再续高峰。用益信托数据显示,标品信托成立数量1211款,募资规模345.16亿元,同比增长20.01%。从市场数据来看,今年标品信托的月度数量屡屡破千,1月份、3月份、6月份数量均超千款,而去年全年仅12月份突破1000款。并且在今年3月份达到2020年以来新高峰,数量超1200款,略微高于6月份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权益类标品募资规模环比增速超130%。从产品类型来看,投向债券等固收类资产产品735款,募资规模最大达181.24亿元;投向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产品360款,募资规模增速最快,达98.28亿元,环比增幅达136%;投向混合类资产和金融衍生品的产品共116款,成立规模65.64亿元。
发力标品信托
需加强投研建设
在金融监管部门鼓励发展标准化金融产品的背景下,2020年以来,信托公司纷纷布局证券投资类信托,由于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销售较好,不少信托公司积极向标品信托转型。
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四季度末,标准化金融产品投资的资金信托规模为2.26万亿元,同比2019年四季度末的1.96万亿元增长15.44%。在股票、基金、债券三大品种中,资金信托主要流向债券市场,2020年四季度末为1.49万亿元,占2.26万亿元的65.98%。
“信托公司如何充分发挥信托的制度优势,通过增加权益类信托产品为受益人带来盈利是一个新的课题。”复旦大学信托研究中心主任殷醒民表示,证券市场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信托公司能否真正为受益人带来利益,要取决于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其中包括对国内外经济、产业与企业发展的研究把握能力。
“证券类信托的股票投资业务上,由于股票与债券在资产估值定价、市场参与主体、底层投资逻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信托公司在股权类资产的研究覆盖短期内略显薄弱。”普益标准研究员王巍对本报记者表示,基于自身的渠道及客户资源优势,信托公司可通过研发设立FOF、MOM等产品优化资金配置,获取客观投资收益。
“在发力标品信托方面,一方面信托公司可以选择与私募基金等资管机构合作,开展FOF和TOF业务;另一方面,需加强组织架构、投研体系和人才团队的建设,不断优化完善市场化的薪酬和竞争机制,为标品业务吸引足够的人才。”帅国让表示。
来源:北京商报、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