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还能相信信托的“隐性刚兑”吗?

‘’

打破刚兑的进程一旦开启就不会停止,随着“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工作的推进,打破刚性兑付将会是多数机构的最终选择。但在过去10多年,信托行业积累的最大资产不是人才也并非经验,而是投资者对“刚性兑付”的预期。

1、持续多年的“隐性刚兑”正在被打破

8月16日,招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招商银行代销的《大业信托.君睿15号(九通基业)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违约,并督促主动管理方大业信托妥善解决信托利益的分配问题。大业信托回应称,公司已经尽到了受托人的责任,后续如果有进展,会第一时间进行信息披露。无论是产品的主动管理方信托公司,还是代销银行都进入了“尽责模式”,没有意愿像以前一样为投资者解决问题。

大业信托控股股东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上半年经营业绩,2021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9.61亿元,同比增长37.48%。在大业信托控股股东盈利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并没有协助信托公司解决问题。自此“看股东背景买产品”的行业惯例开始出现特例,这也是央企信托公司在《资管新规》正式公布之后首次对个人投资者打破刚兑。
不为美德而为盈利

金融机构选择“刚性兑付”不是因为有责任感,而是因为建立刚兑预期能够创造最大盈利。理论上,资产管理机构应该赚服务的钱,而刚兑让资产管理机构能够赚利差的钱。虽然没有严格定义,但超过1%的收入基本可以认为是利差。

过去10多年的“高收益,低风险”时代给了资产管理机构一个黄金发展期。一方面,隐性债务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城投平台不违约”的奇迹,为资产管理机构提供了大量高收益资产;另一方面,房价的高速上涨造就了房地产行业的高回报率,也支撑了房地产信托的高利率和低风险。在城投地产两大类资产加持下,金融机构刚性兑付的成本极低,信托公司仅需承担小部分损失就可以培养客户的“刚性兑付预期”。刚兑既可以满足客户对“安全”的需求,降低资金成本,又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快速募集资金,向融资方收取更高的综合收益率。在整体资产损失较小的情况下,刚兑是金融机构扩大利差,最大化盈利的有力武器。

但随着系统性红利消失,高收益低风险资产逐渐消失,地产逐渐暴露风险,当风险爆发的时候,投资者的信心会在爆雷声中逐渐破碎,金融机构刚兑成本将大幅增加,收益显著降低,继续维护隐性刚兑会逐渐成为亏本的买卖。此次“大业信托.君睿15号”涉及金额仅5亿元,即使大业信托没有足够自有资金解决问题,招商银行和东方资产也一定有能力继续维持“刚性兑付”金身不破。但无论是招商银行还是东方资产都选择了按合同规定“勤勉尽责”,即使是第一个打破刚兑,将问题暴露在公开媒体面前,也在所不惜。

“刚兑时代”结束的开始

冰山不会一瞬间崩塌,只会逐渐碎裂。虽然时代有惯性,但改变终将到来,也许这就是结束的开始。

从宏观经济的维度看,中国已经进入了化解金融风险的攻坚阶段,化解风险必然会有杠杆过高的企业破产,这些企业也一定是此前高收益资产(对企业就是高成本负债)的提供者。目前,已经有华信集团、海航集团、中民投、华夏幸福等多家企业出现违约,甚至破产重组。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地产和偏远地区城投破产。金融机构本身就是高杠杆行业,自有资金不可能无限垫付,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加入打破刚兑的队伍。

在打破刚兑过程中,个人投资者不可避免地会承受一定的损失,信托公司的销售条线还可能会和公司出现某种程度的对立,甚至一些被掩盖的问题也可能会暴露出来。无论过程如何,这些痛苦都是一个时代结束时,人们必须经历的锤炼,也是投资者和资产管理人重新磨合的起点。

未来的问题

不得不说,这次打破刚兑是对个人投资者的危险信号,过去投资者会认为“某某机构管理的产品一直安全兑付,未来应该也没有问题”。2018年规模较小的中江出现兑付问题,2019和2020年规模较大的民营安信川信出现问题,2021年规模较小的央企大业出现项目兑付问题,今后会不会有更大的央企信托公司出现兑付问题?看股东背景买产品的时代是否慢慢走向末路?金融风险出清过程中,投资者如何规避风险,保护自己,避免惯性思维带来的损失?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原理和实践上,分析“刚性兑付”对金融机构的利弊得失。

打破刚性兑付的原因不是金融机构的能力,而是意愿。区别只在于哪些机构早些,哪些机构扛到最后,甚至保留少量隐性刚兑产品。未来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将被什么产品替代?落实《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容易,建立新的业务模式则困难重重。

小结

个人投资者不是专业人士,无法像金融机构一样进行充分尽职调查,在刚兑时代,投资者购买产品主要看信托公司的股东背景和资金实力。但在2018年之后,刚兑信仰被有序打破,先是竞争力不强的民企,再是竞争力较强的民企,现在是竞争力不强的国企央企,未来竞争力较强的国企央企也有可能打破刚兑。能够刚兑的产品只会越来越少,投资者需要从关注股东背景转向关注资产质量。刚兑产品并不会突然消失,资产质量够高的企业依然有充分的动力维护刚兑预期,但这类产品即使存在,规模也不会很大,需要投资者精挑细选。

在“刚兑时代”结束的过程中,“隐性刚兑”不会突然消失,但风险会存在,投资者需要更深入了解金融机构的风险集中度和所购买产品的底层资产,并逐渐适应相对低收益资产。

来源:立信而托

相关阅读:
1、兜不起了!信托拿什么去“刚兑”?
2、目前,信托产品刚兑已被打破!
3、2021年,信托刚兑必将灭亡!
4、这家信托公司重组后,可能不兜底了,要彻底打破刚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信托圈内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