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才能成就基础教育的公平?
张先生家的儿子,今年上初三,刚开学没多久,还没松了一口气,6岁的小女儿就该上小学了。
一年前老张还在为小女儿上小学的事情发愁,儿子和女儿本不在一个学区,夫妻两有可能扯着每天90分钟接送两个孩子的路程。
最近这几天,审批地招生的政策一出,这个幼升小的女儿有可能就在家附近10分钟路程的地方念书。
学区房、超远接送路程、兼顾工作、高额择校费……这些老张做梦都能梦到的烦恼,看似有了眉目。
然而为着教育公平的目标诞生的摇号政策及审批地招生下,对于这些勤奋、自律,一直和孩子一起努力的家长们是不是真的公平?
张先生分享了一些他最近的思考:
我从事教育行业18年,为人父15年,看着身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父母,深深的觉得教育并不是单纯的选择学校那么简单。
民办和公办到底有多重要?五大名校和普通学校区别到底有多大?看过了几百个孩子和家庭,又亲身体验了教育的过程,我认为真正拉开差距的未必是公办和民办,而是家长们参与孩子教育的决心。真正让孩子成才,也许需要名校名师背景加持,但是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从小培养孩子的世界观,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01
决定改变唯分数论的教育方式
优质教育资源或许可以给你的孩子带来高分,但是孩子的品格塑造,性格建立往往很难有一个标化分数的衡量,但是这恰恰是未来孩子的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基础。所以,不管孩子读了公办还是民办,名校还是普通,给孩子的品性教育已经超越这一切。
与其过度的担心学校的质量,不如平和心态,将此次改革作为反思教育本质的一个机会,孩子的成绩分数和能力的比例该如何重新划分?
02
重新定义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
家长在教育中能做的,不止是把钱花到位、买最好的学区房这么简单。成长需要陪伴,教育一样需要参与。摇号未必坏事,但如果家长不参与孩子的学习,全部安心指望学校,那么可能不是一个好消息。
当然,参与并不意味着代替孩子学习,而是把自己定义为孩子的伙伴,他成长中的依靠,同行的友人。
这样不会遭遇到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对你的事事保密或马虎应付,也不会面临后续成长过程中因为不了解他而带来的焦虑和迷茫。
这个世界没有人比父母更爱自己的孩子,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专家顾问,能发掘孩子的潜能,激发他的学习动力。父母能为孩子提供的教育保障和基石,这是任何名校都无法替代的。
03
教育的自我回归是正确方向
很多家长和孩子勤奋、自律,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在为进“名校”做努力,也完全有可能冲进“名校”,可如今很可能会被分到一个非常普通的学校,这部分家长是最焦虑和失落的。
但对于基础教育的未来来说,这可能是一步好棋,越来越多的家长可能不需要再经历原来的那种煎熬,每个孩子都可以在家门口上学,节省了孩子的时间成本,也减轻了父母这方面的压力。
每天这些多出来的时间,孩子喜欢学点啥就学点啥,哪怕只是快乐的玩耍呢。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好过被作业和路程压弯的脊柱,或许对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政策约束的永远是制度,是大数据,是社会矛盾的平均值,然而对每一个个体来讲,成就TA个人的一定不在于平均制度下的公平,而在于每个家庭环境孵化的个体教育本身。
04
教育就是教好每一个孩子
彻底消除学校的强弱对比,才能逐步消除择校热。为了达到各校教育水平总体均衡,目前的摇号和审批地入学看起来是有长远意义的。
在当前的环境下,家长需要动态、整体地把握孩子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与成长,深度发掘孩子的兴趣与优势。
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家长更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核心能力。
希望家长们明白,学习对于孩子来说从来都不应该是竞争。拥有主动学习的热情,才能让孩子受益终身。
教育政策、制度的初心,应该是为教好每一个孩子而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