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的幻变之美竟然被铜艺演绎出来了
郑登
太湖石收藏家
在走进郑登及其造型艺术前,让我们先欣赏几方先生的太湖石藏品。
以上为艺术家郑登先生的部分赏石作品,虽然先生现在很少有精力摆弄石头了,但仍经常和石友探讨石头,并义务为石友鉴定太湖石真伪。
谈起多年玩石的经历,先生感触颇多。从最初为了植蒲而用吸水石雕刻太湖石形态,渐渐地对太湖石欲罢不能,从此进入了传统赏石的推广行列中。先生之前从事设计工作十余年,所以对赏石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这让他在推广中更能受到石友青睐。为了让石头的配座能更符合自己的设计构思,先生决心自己亲自配座,甚至设计制作出挖木槽的机器。此外还推出了“石宠”的赏石概念和茶养小水太湖石的方法。而且皆被众多爱好者所接受和效仿。
从郑登先生一路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一直在思考突破和创新,亦在赏石方面取得了颇丰的成绩。鉴于符合人文情怀的赏石资源逐渐枯竭,面对窘境,他一直思考着未来如何去弥补这种缺少资源带来的遗憾。这也是他心中一直怀揣的另外一个夙愿。最终他选择了用铜来演绎太湖石之幻变之美。这便有了另辟蹊径的“以铜幻石”之路。
铜器铸造工艺由来已久,而其失蜡法更是让人津津乐道,赚足了眼球。包括现在的3D打印和真空铸造技术,虽然工艺愈来愈先进,器物愈来愈精致,但产业化的标签让器物缺少了玩味的价值。“赏石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为有三大属性:文化属性、自然属性、唯一属性。”郑先生如此定义。不破不立,这让他不得不抛弃传统的和现代的所有先进工艺去思考创作方式。为一种概念去探寻新的工艺,可想而知有多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多年的反复尝试,经历无数次失败,终于成功创作出理想的效果。其主要创作思路是舍弃过分依赖模具的传统铸造方法,使用引导性和开放性的思路。最终的成品玲珑剔透,千物千面,最重要的是无法被复制。虽然具备了赏石三大属性“文化、自然、唯一”,但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量产,而且成功率亦非常低。这或许就是过于执着不可规避的代价。
郑登先生深知,仅作为观赏性物件是不够的。继而又把这种赏石的元素融入到实用器物中,使器物都成为不可复制的孤品。如此,这项全新的工艺亦有了更多延展的空间,富有了更强的生命力。目前香炉和茶刀陆续有成品进行分享。一经上市即受到众多的关注和抢购,亦有部分流入海外市场。
有客户赞叹郑登先生是个了不起的金工,实际上“金工”是什么先生都不知道,或许就是制作金属器物的工匠吧。先生后续的解释是:“我只知道将自己的想法需要去实施,至于是用什么材料,需要什么技术,这些都是根据想法而来的,技术是可以通过一定学习去掌握的。材料和技术服务于思想。”这或许就是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为了将理念呈现出来会不惜用尽一切办法,甚至亲自学习并研创。为了忠于自己的思路给石头配底座,他选择自己做木工;为了抱石的木料不拼接,并能完美契合,他甚至为此研创出仿形雕刻机;同样为了用铜表达出太湖石的魅力,他更是费尽心思。他已不是某一工艺方面的匠人,他更像个疯子。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过一段话,其大意是: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更多是网络知识分子,是检索机器,不是思考者......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更多的人们沉迷于按部就班,并在其中迷茫、消沉。而各行业里我们更需要像先生一样的思考者和创造者。
至此也祝愿郑登先生的创作之路顺利,为社会分享更多精彩的作品,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
更多精彩
▼
点击
▼
投稿邮箱:22168751@qq.com